
文 |富贵
重生之我是赵富贵
美国政府一声令下,让盟友们都别把关键的半导体技术卖给我国,中国芯片产业眼看要被“卡脖子”,结果荷兰ASML公司给了所有人一个大反转。

美国本想着靠“出口管制”把中国堵在门外,没想到荷兰人算盘打得精明,趁着政策还没收紧,一边大把捞钱,一边把库存清得干干净净。
所有人本以为美国、中国、荷兰会是这场大戏的主角,结果杀出个韩国,成了最受伤的“倒霉蛋”。
半导体产业堪称现代工业的“心脏”,于国家发展举足轻重。掌握其技术话语权,就如同紧握发展的脉搏,直接影响着国家在全球竞争格局中的地位。

自2018年以来,中国芯片产业在政策扶持与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这样的发展速度,让长期占据全球半导体产业链顶端的美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在华盛顿的战略叙事中,中国芯片产业的崛起已触及“国家安全红线”,一场以技术封锁为核心的遏制行动随之展开。
2023年8月,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BIS)发布了迄今为止最严苛的芯片出口管制新规。这份长达179页的文件,不仅将EUV光刻机、3纳米及以下先进制程芯片纳入管控范围,还通过“实体清单”扩容,试图切断中国企业获取海外技术的所有通道。

为构筑“封锁闭环”,美国加紧对盟友施加压力,动作密集。其强制要求日本、荷兰等国协同收紧对华半导体设备的出口政策,妄图借此遏制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
在美方的外交攻势下,日本很快表态将限制23种半导体制造设备出口,荷兰政府也含糊其辞地表示“将配合国际社会的安全关切”。
作为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的绝对龙头,ASML公司经营决策不仅关乎企业自身利益,更深刻影响着全球产业链格局。面对美国的封锁要求与中国市场的巨大诱惑,ASML做出了最符合商业逻辑的选择。

公司管理层通过对美国政策的深度解读,预判到2024年1月将是管控政策的“收紧节点”,届时即便是DUV光刻机的对华出口也将受到严格限制。基于这一判断,ASML启动了一场“窗口期冲刺”,在2023年最后四个月里,将积压的DUV设备集中对华出货。
ASML的这场“清库存”行动,规模之大超乎想象。根据公司2023年财报显示,全年对华销售收入达到187亿欧元,占公司总营收的29%,较2022年的15%大幅提升。
其中第四季度的表现尤为惊人,对华营收占比飙升至39%,单季度向中国市场交付了超过120台DUV光刻机,涵盖NXT:1980Di、NXT:2000i等主力型号。

这些设备大多流入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长江存储等中国芯片制造头部企业,精准填补了国内成熟制程产能扩张进程中,设备供给不足的缺口。
ASML的“及时雨”,为中国芯片产业注入了强劲动力。尽管28纳米制程并非先进工艺范畴,然而它却是全球半导体市场不可或缺的“刚需地带”,在市场中占据着极为关键的地位。
数据显示,28纳米芯片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射频芯片、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物联网传感器、家电芯片等领域,全球市场规模超过500亿美元,且需求常年稳定。

在此之前,中国企业由于DUV设备供应不足,28纳米制程的产能利用率长期维持在70%左右,无法满足国内市场需求,每年需从台积电、三星等企业进口价值数百亿元的28纳米芯片。
随着ASML的DUV设备陆续到位,中国芯片制造企业开启了“扩产潮”。中芯国际在上海、北京的两大28纳米生产线迅速满负荷运转,产能较2023年初提升40%;华虹半导体坐落于无锡的新工厂提前投入生产,展现出高效的建设与运营能力。
该工厂每月新增2万片28纳米晶圆产能,为半导体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产能的快速释放,直接推动中国在全球晶圆代工市场的份额实现突破——2023年一季度,中国大陆晶圆代工企业的全球市场份额首次超过10%,达到10.2%,较2022年同期提升1.8个百分点。

这一数字看似不高,却具有里程碑意义,标志着中国芯片制造产业正式跻身全球市场的“第一梯队”。
当中国芯片产业借势崛起时,原本坐等“捡漏”的韩国企业,却陷入了意想不到的困境。自美国官宣对华芯片封锁政策以来,韩国半导体行业大多抱以乐观预期。此情形下,韩国业界似已做好在复杂局势中捕捉机遇、谋求发展的准备。
三星电子、SK海力士等企业认为,中国先进制程芯片被卡脖子后,其成熟制程芯片的市场需求将大幅增加,韩国企业可以凭借技术优势和产能规模,抢占中国市场份额。

现实却给了韩国企业沉重一击。ASML向中国的大规模设备交付,让中国企业的产能快速释放,直接挤压了韩国企业的市场空间。
2023年第四季度,三星电子28纳米制程芯片的全球订单量同比下降22%,其中来自中国市场的订单降幅达到35%;SK海力士的28纳米存储芯片销量同比下滑18%,利润环比下降40%。
更让韩国企业头疼的是,中国企业不仅在价格上具有优势,还能提供更灵活的交付周期。中芯国际的28纳米芯片报价较三星低10%-15%,且交付周期从三星的12周缩短至8周,这对于需求迫切的中国本土企业来说,具有极强的吸引力。

当下,中国半导体设备国产化进程显著提速。在此态势下,韩国企业于该领域的长期优势正遭遇挑战,半导体产业格局或因此迎来新的变革。上海微电子作为中国本土光刻机企业的代表,已宣布其28纳米DUV光刻机项目将于2026年实现量产。
这意味着,未来中国芯片制造企业对海外设备的依赖将大幅降低,韩国企业依靠设备优势占据的市场份额,将面临被国产设备替代的风险。
2023年,中国存储芯片的自给率从5%提升至12%,虽然仍处于较低水平,但增长势头迅猛,未来将对韩国企业形成直接竞争。

长期以来,韩国半导体产业高度依赖美国的技术、设备和市场,缺乏自主发展的核心能力。在美国的全球战略中,韩国只是产业链上的一个“节点”,而非“核心玩家”。
当美国的战略利益与韩国的企业利益发生冲突时,韩国企业必然成为牺牲者。“靠人不如靠己”的深刻教训,使中国芯片产业愈发笃定自主创新之路。
ASML的“窗口期操作”,既体现了企业对市场的敏锐判断,也反映了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的相互依存性。事实上,全球半导体产业早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芯片消费市场,占全球市场份额的53%,任何国家试图将中国排除在产业链之外,都将面临巨大的商业损失。

对于韩国企业而言,当前的困境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如果能够摆脱对美国的过度依赖,加强与中国的技术合作,共同开发新兴市场,或许能够找到新的发展空间。
中韩半导体产业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中国拥有庞大的市场和完善的制造业体系,韩国拥有先进的技术和产能,双方合作共赢的潜力巨大。
倘若韩国企业依旧盲从美国的封锁政策,极有可能在全球半导体产业的重新洗牌进程中,逐渐被边缘化,面临发展空间受限、市场份额流失等困境。

美国的霸权野心、荷兰的商业智慧、中国的破局决心、韩国的无奈困境,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技术创新是唯一的“通行证”,而开放合作则是必然的“生存法则”。谁能掌握核心技术,谁能尊重市场规律,谁就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主动。
中国芯片产业的崛起,不仅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更是全球半导体产业回归市场化、多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荷兰决定继续向中国出售光刻机,为何最难受的却是韩国?——搜狐网
更新时间:2025-11-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