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医院时千万别做这几种检查,不仅没有好处,还会产生这些影响!

医院体检大厅里,吴大爷有些焦虑地坐在长椅上,手里攥着一份刚刚领到的“全套体检套餐”单子。女儿特意叮嘱:“爸,都六十几的人了,多做点检查才能早点发现问题。”隔壁的李阿姨却似乎有经验些,她轻声劝道:“不是查得越多越好,去年我也是听信别人,做了一堆检查,最后反倒虚惊一场,还花了不少冤枉钱。”吴大爷听得心里一紧,他有点迷惑了:到底哪些检查该做,哪些其实没必要,甚至可能带来麻烦?

你是否和吴大爷一样,总觉得“多查一点更安心”?其实,事实远不像想象得那么简单。不当检查不仅让钱包“瘦身”,还可能让你陷入无谓的恐慌和健康风险。尤其是下面要提到的几类“网红”检查,很多人一不留神就走了弯路。为什么多做检查反而有害?哪些检查容易中招?普通人怎么科学体检,才能既安心又安全?尤其是第3点,不少中老年朋友都曾被误导!

在许多人眼里,医院里的各种检测仪器,做得越多越保险。但医学界权威共识是:过度检查并不会带来更多好处,反而存在“误诊”“过度治疗”甚至身体伤害的隐患。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早在2014年就指出,要严格控制非指征性检查,杜绝“检查越多越安心”的误区。

为什么会这样?以“全套肿瘤标志物”为例,不少人在体检时被推荐自费做这项检查,认为查得早就能防癌。可事实上,仅靠肿瘤标志物不能诊断癌症,指标升高并不等于患癌,很多吸烟、炎症、经期等生理原因同样会“异常”,可能吓得你心惊肉跳、折腾再多个项目,最终结果常常是有惊无险,可钱包、时间、精力都消耗了,还平添了不少心理压力。

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北京协和医院影像科专家提醒,过度医学检查很容易出现“假阳性”(即本来没病却被提示为异常),引发无谓的进一步穿刺、手术,让人非但得不到健康,还可能雪上加霜。

这几种检查,普通人真的别乱做!

PET-C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
不少高端体检套餐把PET-CT说成“终极癌症筛查神器”,号称全身查癌无死角。可权威指南明确指出,PET-CT本质上只适合已知肿瘤病人的分期或判断转移,并非健康人日常筛查工具。一方面,它价格高昂,每次需数千至上万元;另一方面,PET-CT自带高剂量辐射,长期、重复做反而有可能增加患癌风险。实际临床中,因PET-CT假阳性导致“冤枉折腾”的不在少数。

全身磁共振MRI(高端体检套餐常见项目)
全身MRI在体检界很受追捧,广告语往往形容其“无死角、零辐射”。但业内专家指出,实际效果并没那么神奇。全身MRI查出的“异常信号”多半是无临床意义的假阳性,不值得为此担心或后续做侵入性检查。如果没有明确的症状或指导指征,这类检查并不推荐普通人群定期做。毕竟现代医学讲究的,是“有的放矢”,不是“广撒网”。

肿瘤标志物(抽血化验)
这是许多老年朋友体检随手勾选的项目。但需要明确,肿瘤标志物只能辅助手段,不能单独用于癌症筛查。比如,CEA升高吸烟也会出现,CA125女性例假时同样可能偏高。中国抗癌协会指出,无明确指征随意筛查,常常引发虚假警报和不必要的进一步介入检查,平白无故徒增恐惧和医疗负担。

频繁做CT/X线检查
CT检查的辐射量极高,腹部CT一次可等同于200多张胸片。世界卫生组织旗下癌症研究机构(IARC)已将电离辐射纳入一级致癌物质。单次做影响不大,但短期频繁检查,累积剂量增加,对老年人的风险尤需警惕。X线胸片虽然辐射少些,也不建议无症状频繁做。

无指征做胃镜、肠镜等内镜检查
很多人出于“查个放心”的心态,在并无症状时自费做各种内镜检查。需要警惕的是,这类检查有一定侵入性,存在感染、出血等风险,尤其免疫力低下或高龄老人更需慎重。内镜检查应由医生评估后,按需进行。

随意做心电图、彩超
“听说心脏疾患无声无息,还是做个心电图吧!”这种想法在医院门诊常见。实际上,心电图只反映当时电活动,若无症状大多结果正常;彩超主要用于已出现心血管、肝胆等器官问题后的进一步诊断。对无症状者的“预防筛查”价值有限,盲目检测反而浪费资源。

检查多了,不但没“早防早治”,反而带来这些隐患

误诊、过度担忧
检查项目越多,出现“假阳性”异常的可能也越大,结果往往需要进一步“复查、穿刺、随访”,不仅平添精神压力,还可能误入不必要的治疗流程。老人家往往为一份不明所以的检查单寝食难安,这样的“健康支出”纯属得不偿失。

身体受伤、增加并发症
一些检查自带风险,如辐射、高创伤、感染等。有资料显示,不必要的内镜操作和重复CT检查,可能带来感染、损伤及潜在的慢性病风险增加。本来没病,却被检查“搞出来”毛病,这样的教训并不少见。

时间浪费与经济负担
高端体检套餐或多种自费检查,价格动辄数千上万元。中国多个研究显示,不当检查的“浪费率”可高达20%-30%。更重要的是,这些支出往往没有产生任何实质性健康收益。

科学体检怎么做?抓住真正“有用”的几项

并不是所有检查都该舍弃;关键要“有的放矢”,遵循医学指南与个体需求。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明确建议:
中老年人应重点筛查:血压、血糖、血脂(三高基础项)
肠癌筛查(便潜血+肠镜):推荐50岁以上定期进行

乳腺钼靶检查:40岁及以上女性需关注
宫颈癌筛查(TCT+HPV):已婚女性建议每三年一次
肺癌低剂量螺旋CT:高危人群如50岁以上有30年吸烟史者

这些都有扎实的循证依据和健康效益,能够实现早预防、早发现和早干预。

理性体检,听医生建议,全家更安心!

健康体检最怕“乱花渐欲迷人眼”,选对项目、找对人(专业医生),才是真正对自己负责。体检前最好主动咨询医生:结合个人病史、家族史、年龄、症状等明确规划,不被广告和“套餐诱惑”牵着鼻子走。科学体检,理性守护健康,比什么都重要。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1.《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控制医疗机构过度检查的若干意见》. 2014年 3. 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PET-CT使用指南(2022年版)》 4.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标志物临床应用指南》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0

标签:养生   好处   医院   肿瘤   健康   阳性   套餐   风险   中国   医生   癌症   项目   症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