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攻占中国东北地区,之后向华北地区进攻,中国面临民族生存危机。随之中国开始全民抗战,至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图 1 日军侵占中国领土略图
图2 抗战时期国民党132师师长赵登禹组织的大刀队
抗日战争时期,报刊是宣传国家政治主张、报道 战事状况 、号召全民抗战的 重要媒介, 《新华日报》《大公报》《良友画报》等报刊 登载了大量 关于抗战的 消息与文章 。
图3 民国报纸刊登赵登禹、佟麟阁牺牲消息
图4 《新华日报》创刊号
图5 《良友画报》134期封面人物 八路军总司令朱德
图6《良友画报》131期封面人物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
图7《良友画报》132期封面人物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冯玉祥
图8《良友画报》135期封面人物 第五战区司令李宗仁
图9 抗战漫画《反对投降分裂倒退》新四军政治部
除了报刊媒体, 美术 作品也是宣传抗战的 重要 形式。
图10 《怒吼吧中国》李桦 版画 1935
图11 《全国抗战》林夫 版画 1938
1949年后,各种有关抗战的书籍、展览、美术作品、影视作品都成为中国抗日战争民族记忆的重要载体。
图 12《地道战》罗工柳 油画 1951
图13《八女投江》王盛烈 中国画 1959
图14《大刀进行曲》潘鹤 梁明诚 雕塑 1976
图15 《抗日游击队》(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局部) 雕塑 1958
图16《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40周年》纪念邮票 1985
图17 《抗日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纪念邮票 1995
图18 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纪念金币 1995
图19 抗战漫画
图20 抗战漫画《渊子崖保卫战》
图21 抗战漫画《中国人民抗日战争75周年纪念》
抗战书籍图像
抗日英烈
图22 《热血忠魂——抗日名将张自忠传奇》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5
图23 《赵一曼》工人出版社 1957
图24 《杨靖宇》天津人民出版社 1979
在抗日英烈的书籍封面中,通常以单人像为主体,人物多呈站姿,双眼目视前方,眼神坚定。图 14《杨靖宇》封面整体为蓝色调,封面人物形象是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杨靖宇。画面中他高大魁梧,头戴棉帽,身穿大衣,手持短枪,身后高耸的树木衬托出他的挺拔英武之气。
抗日民兵
在抗日战争时期,除了中共领导的正规军队八路军、新四军外,还有一个庞大的民间武装 ——民兵。民兵虽然没有番号、没有统一配发的武器装备和服装,但却是抗日战争中的一支巨大力量,如家喻户晓的地雷战、地道战、铁道游击队、平原游击队等,都是以民兵为主体的抗战武装。
图 25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民兵 照片
图26 《山东民兵革命斗争故事 第一集》山东人民出版社 1971
图27 《河北民兵革命斗争故事》河北人民出版社 1971
白头巾是民兵形象中具有代表性的服饰元素。北方农民在田里耕作时,通常带着白毛巾遮尘擦汗。在战争中,民兵头戴白毛巾,打扮成农民的样子以掩护身份,白毛巾便成为华北、陕北等地区民兵的标志之一。书籍封面中的民兵形象往往身着土布衣衫,头戴白毛巾,皮肤黝黑,手持自制枪,背挎大刀,腰间配自制手雷。
图28 《变天记》中国青年出版社 1959
图 29 《平原歼敌记》少年儿童出版社 1963
在这些书籍封面图像中,也有民兵与正规军人同时出现的画面。在图 22、图23封面中,都可看到身穿军装的士兵带领和指挥着身后的民兵队伍,从中可以看出抗战中地方武装与八路军、新四军的密切关系,以及民兵积极配合支持军队,军民同心,共同战斗的情景。
图30 抗日战争中使用的各种地雷
图31 《 人民战争威力无穷 》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3
图32 《 地雷战 》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73
在抗战的封面图像中地雷是一种引人注目的武器。抗战中的民兵地雷战威名赫赫,在各地开展的地雷战中,人们研制出拉火雷、踏火雷、绊雷、水雷、飞雷、标语雷、连环雷等多种各具特色的地雷。在山东海阳,由于受到材料的限制,铁质地雷难以批量生产。民兵就地取材,使用当地的石头制造地雷,这种名为 “天女散花”的石雷,碎石在炸药爆炸后杀伤力很大,而且因为没有金属日军工兵无法探测到这种地雷。
在这些封面中,地雷通常形状规整,以圆形为主,颜色为黑色,上面有经纬状沟槽。在图 31、图32封面中,地雷被置于人物身前的显著位置。在抗战时期我方武器匮乏的状况下,这些威力巨大的地雷相当于民兵重创日军的“重型武器”,极大增强了抗日军民的战斗力和必胜信心。因此,封面上身背地雷的民兵头向上扬起,面露微笑,透露出乐观和自信。
敌后武工队
图33 《敌后武工队》 解放军文艺 出版 社 1959
图34《敌后武工队》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1964
图35《敌后武工队》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1991
敌后武工队是敌后武装特别工作队的简称,是抗战时期八路军为开辟敌后游击根据地而组建的一种特别作战部队。 1942 年日军“五一大扫荡”后冀中抗日根据地沦陷,晋察冀八路军失去了大规模作战的条件。根据新形势冀中八路军从各部队中选拔军事、政治素质较高的干部、战士组成灵活机动的小型队伍即武工队赴敌占区开展斗争。武工队是特种部队,要深入敌后独立作战,要求队员单兵作战技术过硬,还要会写标语,能讲演,能做敌伪军工作。长篇小说《敌后武工队》的作者冯志当年就曾任冀中第九军分区武工队分队长。图 35 的封面以上下分割式构图十分直观地表现出武工队敌后作战的特点。武工队员的武器配备通常是一长一短,短的是盒子炮,长的是骑枪或抗战中并不多见的冲锋枪,从图 34 封面的武工队员形象即可看出。图 33 封面表现的是一个战斗结束的场景,画面中央地上的日本太阳旗标志着日军的又一次战败,画面上方缭绕的红色火光象征着武工队所代表的抗日燎原烈火。
读图观史。回望过去,让我们对历史说:硝烟逝,盛世在。长剑已铸,山河无恙。
参考文献:
[1] 抗日英雄 .八一网.2019-05-23
[2]雷阵智斗:抗日战争中变化多端的地雷战http://www.sina.com.cn
2007-07-27 CCTV《科技博览》
[3]柳茂坤. 抗日战争时期的敌后武工队.《抗日战争研究》1993年第2期
此文首发于2022年10月,值此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重发此文,以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更新时间:2025-09-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