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去中国化,多年前韩国把“汉城”改名首尔,如今他们后悔莫及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 | 六六鳞

编辑 | 六六鳞

《——【·前言·】——》

2005年,韩国突然宣布把“汉城”改叫“首尔”,还特地让中文也配套更名。一开始说是文化自信,国际接轨。结果十几年过去,不少韩国人却开始反思,当年这一刀是不是砍得太急?

一纸通告,千年“汉城”被清空

首尔,这个如今在国际上高频出现的地名,曾有个更响亮的名字——汉城。熟悉中文的,几乎没人不知道这两个字。它不止是地名,也是历史的缩影,是从朝鲜王朝到现代韩国的文化轨迹。可这一切,在2005年被一纸更名通知打断。

提出更名的是当时的首尔市长李明博。他给出的理由听起来很现代:既要跟国际社会同步,也要强化韩语文化,还能避免翻译误解。英文里“Seoul”从来没有“Han”字,中文里偏偏翻作“汉城”,怎么看都不统一。李明博说,这是在还原本真。

一场“去汉化”的语言革命就这么开始了。

更名不是说说而已。从2005年起,韩国所有对外文书、机场、媒体、外交文件,统一把Seoul翻译为“首尔”。大使馆、联合国资料库、国际新闻通讯,全部更新。中国也在外交层面确认采用“首尔”作为正式称呼,汉城被彻底“退役”。

这一动作看似简单,实则意义深远。“汉”不仅仅是一个汉字,它承载的是朝鲜半岛过去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坐标。改名,不只是改翻译,更是切断历史的操作。是一次身份重塑。

但现实是复杂的。城市更名在全球都很罕见,尤其是首都级别的。操作层面不光是语言,还有一整套国际关系、历史文献、文化旅游的重构。结果一出,旅游业懵了。中文导游词要重写,古籍导览内容要修改,不少游客找不到“汉城”在哪儿,首尔听起来陌生,认知断裂感强烈。

对外沟通也出问题。中国民众仍然习惯叫“汉城”,新名字叫得生疏,老名字念得顺口。在中文世界里,很多人至今没搞懂“汉城”和“首尔”是不是同一个地方。一场为了“统一”的改名,反而制造了更大误解。

韩国国内也出现争议。有保守学者公开反对,称“汉城”是民族记忆,不能轻易删除。还有人批评这场改名行动过于政治化,割裂了国民与历史之间的情感连接。李明博后期面对批评也不再高调回应,默许改名成了既成事实,不再讨论。

这场更名之举,短时间内看似成功,把“首尔”植入了国际体系。但根底的问题仍在:文化断层、记忆迷失、认同混乱。这不是一个词能解决的问题。

文化焦虑下的自我剪辑

语言,是文化的入口,也是身份的边界。韩国长期以来对“文化独立性”极为敏感,尤其是在面对中日两国的历史影响时。这种敏感,深刻写在从课本到政策的各个角落。而“汉城”这个词,不幸成了靶子。

“汉”这个字在韩语里不陌生,但在政治上逐渐变得尴尬。既容易让人联想起中国的汉族,也容易被误读成“承认从属”。在越来越讲究“本国文化主导权”的政策氛围下,清除带有外部标签的地名,成了某种象征性动作。

更名首尔,不是孤立事件。在那几年里,韩国还推动了去汉字教育、公文汉字简化、历史文化独立化等系列动作。目的是想打造一个“纯韩”的国家形象,把所有外来文化痕迹最小化。这背后,是国家定位焦虑,也是对国际传播权的渴望。

韩国希望自己的文化能更“出口导向”。既要在韩流娱乐里风生水起,也要在语言、历史叙事中掌握主动权。而首都的名字,正是最核心的符号之一。“Seoul”一词无汉字,对中国、日本来说都显得陌生,却给韩国人一种“我们自己的城市”的感觉。

这种重构尝试的结果,是短期得分,长期迷茫。国内部分民众逐渐发现,去掉“汉城”并没有让文化认同变强,反而让城市失去了历史厚度。旅游宣传缺乏故事性,文化教育出现断档,很多年轻人甚至不知道“汉城”曾是官方用名。

国际层面也尴尬不断。不少外国资料仍混用“Seoul”和“Hanseong”,翻译人员无所适从。中文社交媒体上,“汉城首尔傻傻分不清”成为常见吐槽。韩国在寻求文化独立的路上,反倒制造了传播障碍。

李明博当年亲自推动这场更名,现在却成了众矢之的。在后来的纪录片中,曾有评论认为他在任期间最失败的政策之一就是这场“文化空心化”尝试。不是因为不爱国,而是用错了方式。

文化认同不是靠删字换词建立的。它需要时间、沉淀、对历史的接纳与整合。把“汉城”变成“首尔”,是一次形式上的剪辑,却没有真正解决身份焦虑。更像一场割裂历史的自我设限。

现在的韩国,正在反思。不是要改回去,而是意识到,历史不能抹平,文化不能漂白。首尔虽然叫响全球,但“汉城”的声音,并没完全被关掉。

名字变了,记忆却没跟上

旅游业是最先感到尴尬的行业。

一边是韩国拼命推广“首尔”这名字,另一边大量游客还是习惯性搜索“汉城机票”“汉城自由行”。搜索引擎乱成一锅粥,导游手册前半本写“Seoul”,后半本还印着“汉城”。机场公告牌已经换了中文名,但游客上车还是问“去汉城吗”。

文化推广单位的宣传片也陷入两难。视频中介绍“首尔塔”“首尔广场”,可背景配音又不自觉地提及“汉城历史”“汉城古迹”。脚本换了,脚本写的人心里却没换。很多人明白,“汉城”不是一个名字那么简单,它连着的是朝鲜王朝的正统,是中国文化曾经留下的痕迹。

老一辈韩国人最难接受。电视上改成“首尔新闻”,他们还是叫“汉城电视台”。政府组织语言替代运动,推广标准发音,可老百姓嘴上拗不过来。韩国媒体曾做过街头采访,受访者中三分之一明确表示不认可更名,近一半人对“首尔”两个字感到“没感情”。

更名十年后,一些高校教授开始发文反思。文化系、历史系的学者们指出:“汉城”虽然是汉字名称,却不是中国专属。它作为历史符号存在了近六百年,是朝鲜半岛自身构建的历史记忆,不应被草率地扫除。

教育系统也出现了混乱。中小学课本上只能写“首尔”,不许再提“汉城”,导致很多孩子根本不知道“汉城”曾是祖辈生活的城市。家长们又拿出私藏旧地图、古书讲解“你爷爷当年在汉城上学”,孩子听完一脸困惑:“不是在国外留学?”

这些文化断层日积月累,演变成一种心理隔阂。城市越来越国际化,街头却越来越“无根”。年轻人对传统节日、地方历史越来越陌生,仿佛住的不是一个延续千年的古都,而是临时搭建的现代展馆。

一些文化节目开始复古,用“汉城老字号”吸引观众,企图唤起本地认同感。老街区、古市场也打出“汉城记忆”系列活动牌,借名重振。政府没有明确反对,也不再高调宣传“首尔”唯一正确。这种微妙转向,透露出一种迟来的尴尬:原来名字换了,根还在。

最典型的变化出现在2020年首尔市政府新发布的城市品牌计划中。他们不再强调“Seoul equals 首尔”,而是用一种更模糊的语言:“Seoul,历史与现代的交汇。”这里面没有再提汉城,但也没再坚持“首尔至上”。

一场看似语言层面的更名,最终变成一场文化层面的反思。名字换得了,记忆没换。文化不是按钮,按下去就重启;它更像地层,切一刀,震一次。

从国际秀场到认同困局

改名那年,韩国外交圈最兴奋。各国大使馆收到公文,所有文件、信函、名片、外交电报中的“汉城”必须替换成“首尔”。联合国、国际奥委会、世界银行同步更新数据库,韩国人有种终于“走出汉影”的仪式感。

新闻报道也很配合。一时间“Seoul rises as Asia’s shining capital”成了外媒常见标题。看起来,这是一场成功的品牌重塑,韩国在国际舆论场中确立了属于自己的发音标准。比起“Beijing”“Tokyo”“Bangkok”,现在有了一个不含汉字的“Seoul”。

问题是,认知并不等于接受。国际社会记住了这个名字,但没记住它的意义。对很多外国人来说,Seoul听起来不像亚洲城市,更像某个电子公司品牌。这种语言设计缺乏文化载体,反而削弱了城市记忆点。

经济推广也出现滞后。“首尔制造”并没有形成全球认知链。和“汉城奥运会”“汉城亚运会”时代相比,“首尔”在国际品牌建设中缺乏历史锚点,营销人员常常要多做解释才能让人理解它代表的是哪片土地。

有媒体甚至讽刺说:“首尔只有当你提醒大家它原来叫‘汉城’,他们才知道你在说韩国。”

更大的挑战出现在中韩交流领域。中文语境中,“首尔”依然是陌生词。“汉城大学”原本广为人知,更名后招生出现滑坡,“首尔大学”一度被误认为新建高校。韩国人精心设计的语言桥梁,没能真正通向中文世界,反而被认成“另一个地方”。

中文媒体为了解释“首尔”,常在文章里加一句“即原汉城”,结果新旧并存,混乱加剧。一些学术期刊、文化出版物也选择保留“汉城”作为历史用语,学界形成“现实用首尔、历史用汉城”的不成文惯例。

这反过来打脸了最初的目的。原想消除混淆,结果制造更多歧义。原想树立认同,结果加深断裂。语言设计没走在文化真实的节奏里,操作再精准,效果也会跑偏。

李明博卸任多年,媒体提及他时,“汉城改名”总被列入争议政绩。有评论指出,这场更名行动缺乏文化视野,过度政治操作,结果是“得了格式,丢了底子”。

反思之声越传越广。一些新一代政策制定者开始意识到,文化认同不是靠排斥构建的。真正强大的国家文化,恰恰能接纳旧名、旧语、旧痕迹,把这些都变成自身的一部分。

首尔,依然是今天的韩国首都。名字写在护照、签证、航班上,不会轻易改回去。但“汉城”这个词,像老照片、旧唱片,藏在不少人心里,一遇到特定场景,就会响起那一声熟悉的称呼——原来,我们一直没忘。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23

标签:历史   汉城   韩国   后悔莫及   文化   汉字   中文   语言   名字   城市   记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