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一个几乎烂到根的国家,怎么翻盘成世界强国?


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法国曾陷入战败、动荡与经济崩盘的深渊。

如今却是核武强国、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全球文化输出大国,背后转折令人意外。

危机密布,法国差点解体

法国出问题不是一次两次。从王权瓦解到殖民崩塌,再到战败投降,每个阶段都伴随权力更替和社会震荡。

法国革命掀翻整个旧秩序,贵族失势、国王上断头台,秩序混乱到街头流血成河。

革命之后权力真空,让法国频繁更换政体。

共和国、帝国、复辟王朝轮番上阵,没有哪一届政府能稳稳当当过完一代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打完,法国人口锐减,战场变成焦土。

虽然最终站在胜利方,社会情绪被消耗得干干净净。

紧接着二战还没来得及恢复元气就爆发了。

德军几周就打穿法国防线,巴黎陷落,戴高乐只能跑到伦敦设立流亡政府。

维希政权投靠德国,国内抗战靠的是零散抵抗组织和少数自由军人支撑。整个国家信心全无。

经济上也没好到哪去。两次大战摧毁工业基础,大量劳动力死亡或伤残,通胀如影随形。

乡村没落、城市拥挤、失业激增。

上世纪四十年代法国人每天都得排队领配给粮食,电力供应都不稳定。一个国家的基本功能都处在崩溃边缘。

那时法国已不是昔日拿破仑的强国,更像个失去坐标的小岛,被历史浪潮反复撞击。

社会结构也在摇晃。殖民体系瓦解,北非、印度支那、撒哈拉以南接连独立。

法国痛失大量资源和人口支撑,还背上巨额殖民战争开支。

尤其阿尔及利亚战争,成了第五共和国建立前的最后一根稻草。军队内部哗变,政权岌岌可危。

法国似乎每迈出一步,都会伴随着一次断裂,不是革命就是政变,要靠一次次大换血才能活下来。

在这样的循环中,法国面临的不只是一次次外部压力,而是内部的持续撕裂。

国家认同一度陷入崩解。社会分裂、经济瘫痪、政府不被信任,几代人出生在混乱、活在重建中。

但正因为这样,法国社会形成一种极强的韧性。

从学校到议会,从艺术到街头运动,凡是能发出声音的地方都在寻找“法国还能往哪走”。

这股自省,不靠宣传,而是靠制度和思想的摩擦,在混乱中慢慢酝酿出新的秩序基础。

战后重建,戴高乐构建新秩序

战争结束后,法国没有像德国和日本那样靠外部力量强行改造,而是选择内部重组。

戴高乐临时政府接手残破的国家,面前不是一张白纸,而是一堆待清理的废墟。

他拒绝让法国变成战后美苏争斗的附庸,坚持“法国人要由法国人自己治理”。

他首先做的是恢复国家权力中心,剥离维希政权残留影响,同时强化国有化战略。

煤炭、铁路、电信、银行、保险全都纳入国家手中。

这不是意识形态的产物,而是现实需求。

私人资本无力支撑恢复,只有国家机器还能动用资源调度工业。

法国一度变成“半社会主义”,但不是出于信仰,而是为了活下去。

紧接着是经济计划。法国推行“五年计划”,一张图纸安排全国能源、交通、农业结构。

计划经济听起来冷冰冰,但执行时配套的是一整套培训机制、基础教育改革与技术推广。

法国在战后几十年间完成城市电气化、农村道路现代化、国立大学体系扩展,国家与技术结合得非常紧密。

这段时间也出现一个奇特现象:法国人穷,但不乱。

工薪阶层住在统一建的社会住宅,孩子上免费学校,看医生不花钱。

国家通过财政与征税调节社会矛盾,让人民有基本安全感。虽然失业还在,但抗争没有变成革命。

这一阶段也正是“辉煌三十年”起步的关键。法国从制造业开始,切入汽车、飞机、核能等高端领域。

雷诺、标致、空中客车和阿海珐这样的企业相继起步,成为技术国家的象征。

农业也没落下,通过合作社机制统一采购、销售、生产方式,让农业现代化程度远超邻国。

外交层面,法国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建立起煤钢共同体,日后成为欧盟基础。

不是单纯经济整合,而是战争后的信任重建。

法国清楚,靠单打独斗无法维持全球影响,必须从欧洲出发。

与此同时,法国也开始独立开发核武器,1960年代进入核国家行列,标志着“国家主权”重新确立。

戴高乐本人对这些变化有极强掌控。

他主张“法国独立于两个超级大国之间”,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体系,自建防务策略。

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对美国越战、强调非殖民化中的法式自主,都是为了把法国重新拉回国际舞台中间。

这些政策并非毫无争议。很多人质疑财政承受能力,社会也曾多次抗议国家过度干预。

但法国人在经历过极端混乱之后,愿意给予新制度一点喘息空间。

这种“从混乱中试错”的机制,没有大刀阔斧的理想主义,却一步步恢复了法国的秩序感。

经济层面,人均GDP开始逐年上升,失业率下降,基础设施全面提升。

法兰西从一个“被占领的国家”,转身变成一个“可以引领的国家”。

这是一次制度层面、文化层面、民众心理层面的全面重建。

法国不再仰仗殖民、不再依赖外援,而是靠自身内部机制打通命脉。

文化与战略双重发力

法国的转身,不止靠经济和军事,文化输出一直是它最有力的资产。

战后几十年,法国电影、哲学、文学全面进军国际。新浪潮、左岸文学、存在主义成为全球青年文化的一部分。

文化从来不是附属品,而是法国身份的延伸。

街头咖啡馆能出观点,街头抗议背后也有思想体系支撑。

政府深知文化价值,设立法语联盟、资助艺术电影、建设博物馆,不求盈利,只求传播。

文化成为移民认同、思想传播、外交延伸的抓手,让法国在没有压倒性硬实力的情况下依旧能主导部分议题。

与此同时,法国强化战略独立。早早退出北约一体化,主张欧洲防务自理,反对过度依赖美国。

外交上不站队,愿与中东、非洲、印度等多方合作。

核武器、航母、空客、雷达等领域均有布局,保持一定技术话语权。

法国不是军事最强,但能在多数地区保持存在感,靠的是独立姿态和综合技术能力。

文化与战略并进,让法国始终在全球议程中占据一个席位。

平衡中的不稳定稳定

法国目前地位特殊。不是人口最多,也非经济最大,却在多边机构中有实质影响。

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和核国家,法国军事独立,海外基地遍布非洲和太平洋,具备完整作战体系。

但国内挑战日益明显。失业率偏高、种族融合紧张、极右政治抬头,社会抗议不断。

城市与乡村之间、精英与底层之间、移民与本土之间的裂缝持续扩大,制度承压但未崩。

马克龙所面对的法国,一边要开放环保,一边要求本土优先,矛盾无处不在。

法国对外坚持多边,对内要维稳,一旦失衡,政治成本迅速抬升。外交主动出击是平衡民意的一种方式。

在乌克兰危机、中东冲突、非洲动荡中,法国都选择发声甚至介入,体现的是存在感,也是在争取国内合法性。

欧盟中,法国强调安全与外交,德国主张经济稳健。

两国合则欧洲前进,分则难以动弹。

尽管困境不少,法国有强大的制度缓冲能力。

罢工合法、媒体自由、议会更替频繁,混乱背后藏着秩序逻辑。

法国看似动荡,却始终能维持一定稳定。

不是因为某个领袖强势,而是制度能消化冲突。

正因如此,每一次低谷之后,法国都能再次站起。

文化、自省与适应能力,是这个国家最难被削弱的本事。

参考资料:

《戴高乐:孤独的强者》 · 新华网 · 2020-11-09

《法国“辉煌三十年”的经验与教训》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2022-05-06

《法国文化软实力的现实意义与战略价值》 · 光明日报 · 2023-04-22

《法国“战略自主”外交路线走向何方?》 · 央视网 · 2023-09-02

《卢浮宫:法国文化与国家软实力的象征》 · 人民网 · 2023-06-26

《法国在非洲影响力下滑,外交遭遇挑战》 · 观察者网 · 2023-11-02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0

标签:历史   法国   强国   国家   世界   戴高乐   经济   文化   外交   社会   法国人   非洲   混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