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19年不做饭,不见公婆,不叫爸妈,网球一姐李娜如今怎样了?

李娜是网球史上的传奇,却也是生活中特立独行的存在。

她的婚姻方式打破常规,引发热议,如今的她,依然活得很自洽。

1

1997年,李娜在国内网球比赛中崭露头角,被送往美国接受高水平训练。

回国后,她以破竹之势横扫各大赛事,成为中国首位获得WTA单打冠军的女选手,并在2011年法网夺冠、2014年澳网再封后冠,实现亚洲女子网球前所未有的突破。

她在29岁登顶法网时,被称为“打破年龄魔咒的东方女性”,那一年,她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但鲜为人知的是,在光环背后,李娜早年并非一帆风顺。

她出生在体育世家,父亲是羽毛球省队运动员,母亲严厉缺少温情。

少年时期的李娜曾因父亲病逝陷入低谷,母亲的再婚更让她感到被抛弃,心中的孤独积压成一种与人保持距离的本能。

也正因如此,她对家庭与情感的表达方式,从未走寻常路。

14岁,她便进入湖北省网球队训练,与比她年长两岁的师兄姜山相识。

两人从搭档混双,到悄悄相恋,始终在外界不知情的情况下保持这段关系的稳定。

直到退役回校读书后,这段长达数年的感情才首次被公开。

2006年,他们登记结婚,没有婚宴,没有排场,仅花了9块9的工本费。

这样的婚姻开始方式,或许正预示了日后他们“去仪式化”的家庭模式。

她不习惯处理婆媳关系,也未曾在公开场合喊过公婆一声“爸妈”。

甚至结婚近20年,她与姜山父母的见面次数寥寥无几。

这一点,引发不少网友的质疑——孝道观念何在?这是否是对传统伦理的挑战?

但姜山的父母并不计较,他们认可这位儿媳的个性,选择用包容换和谐。

这份理解,也成为李娜无所顾忌做自己的底气来源。

2

李娜的性格,从来都不拐弯抹角。

2013年深圳公开赛上,一位现场观众高喊“李娜加油”,她却当场怒吼“能不能不说话”,令现场瞬间鸦雀无声。

媒体批评她冷漠、目中无人,网友斥责她“不通人情”。

但她回应:“观众热情是好事,但在比赛过程中不应干扰运动员。”

没有道歉,没有妥协,她坚持表达真实的想法,不按大众期待说场面话。

同样的“火爆”也体现在夫妻关系中。

比赛落入下风时,姜山走到场边试图鼓励她,李娜却当着现场观众大喊:“你觉得我丢人是不是?不想看就滚出去。”

此言一出,舆论哗然。人们议论纷纷,指责她不给丈夫留面子。

但姜山始终选择沉默和支持。

他曾坦言:“她不是针对我,而是对失败的自我失控。”

这不是一次的偶发事件,而是李娜多年如一日的“惯常模式”。

在李娜身上,“直来直去”并不只是在赛场或新闻发布会上表现得淋漓尽致,更是她日常生活的主旋律。

她从不掩饰对做饭的厌恶,哪怕丈夫姜山努力做饭,也被她当面指出“难吃”。

外人听来尖锐,但姜山却早已适应:“她嫌弃归嫌弃,最后还是我做饭,她吃。”

这一对组合中,一个是火山,一个是海洋。

一方情绪如浪涛,一方接纳如池水,彼此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动态平衡。

这份相互成就,成为婚姻中最不可替代的纽带。

2014年,32岁的李娜在澳网封后,同年宣布退役,结束长达15年的职业生涯。

那一年,她是世界排名第二的亚洲选手,亦是首位进入国际网球名人堂的中国球员。

在放下球拍之后,她并没有选择“退隐江湖”。

时尚杂志邀约频繁,商业代言不断,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的李娜变得越来越“精致”,从当年晒得黝黑的“武汉大妞”,变成了穿搭讲究、状态松弛的“时尚辣妈”。

她和姜山育有一儿一女,一家四口时常被网友偶遇在网球场边。

孩子们身材修长,天赋初显,或许也会走上与母亲类似的竞技之路。

但不同于以往的“虎妈式培养”,李娜如今更强调“自由成长”。

她曾表示,希望未来能开一家结合网球与文化课教育的培训学校,让热爱网球的孩子有更多选择,而不是只为冠军而活。

3

退役后的她不再张扬,却依旧棱角分明。

即使不在网球赛场上呼风唤雨,她仍然在无声地践行着社会责任。

2010年5月,李娜在马德里网球公开赛四分之一决赛止步,尽管遗憾未能晋级,她却毫不犹豫地将所得约49万元人民币奖金,全部捐出,用于支援青海玉树地震灾区的重建与救援。

同年10月,中网赛事中她打入四强后再次选择将全部税前奖金——约113万元人民币,悉数捐出。

其中一部分继续送往玉树灾区,另一部分则转交中国儿童基金会,支持儿童成长与教育事业。

她的这份慷慨,并未张扬。不仅如此,李娜还积极参与公益传播。

2014年,她为倡导女性乳腺健康,加入“粉红丝带”公益项目。

她在社交平台上晒出一张肩部半裸照片,以行动支持乳腺癌防治的社会认知,引导女性关注身体、尊重自己。

这一举动曾引发广泛讨论,有赞赏,也有质疑,但李娜始终坚定初衷——用影响力唤起更多女性对健康的重视。

到了2020年2月,疫情暴发之初,家乡武汉深陷重压。

李娜第一时间捐款300万元,定向支援武汉定点医院,采购紧缺医疗物资,全力协助疫情防控。

没有过多言语,她用最直接的方式向家乡传递了支持与牵挂。

从灾区重建到公共健康,从儿童教育到抗疫前线,李娜一次次以行动诠释“公众人物”的责任感。

也让外界重新认识了这位曾因性格强势而备受争议的运动员。

她的影响力,不止存在于网球场上。

家庭中,她依然不做饭、不走亲、不称呼公婆“爸妈”,但这种“不遵守规矩”的生活,却在她和丈夫的共同默契中,运转得井然有序。

这种相处模式背后,其实体现的是“边界感”。

在李娜看来,婚姻是两个人的契约,不是两个家庭的合并。

尊重彼此的选择、认同彼此的存在、放弃彼此的改变,或许比形式上的称呼和规矩来得更真诚。

她不强求自己做传统好媳妇,也从不否认姜山为家庭所做的牺牲。

相反,她在多次公开场合强调:“如果没有姜山,就没有今天的李娜。”

这种表达方式虽然略显冷静,却藏着对爱人最深的感恩。

两人互为支点,共同撑起了一个非典型却稳固的家庭结构。

这份稳定,建立在理解、包容、信任之上,缺一不可。

正如李娜在自传《独自上场》中写下的那句话:“只要有姜山在,我就不会掉下去。”

在李娜看来,婚姻并不等于牺牲个性,而是找到那个能接住你全部状态的人,然后一同前行。

公众总爱拿李娜与郭晶晶等传统型“名门媳妇”作比较,甚至指责她“不入世俗”、“不知礼义”。

从结果看,这样的婚姻模式没有失败,反而在日复一日的磨合中找到了属于他们的稳定逻辑。

结语

李娜用一个又一个冠军改变了国际网球对中国选手的看法。

如今她也用自己的婚姻方式,刷新着现代社会对“家庭”与“角色”的认知。

我们不必复制,也不用效仿,但可以尊重与理解。

毕竟,每一种幸福,都是自由选择之后的结果。

参考资料

解读“火暴娜”:内心柔弱存丧父之痛 16岁即早恋.新浪网 [引用日期2024-04-13]

李娜谈"三叩九拜"记者:他可以有脸坐那儿?.中新网 [引用日期2024-04-13]

李娜做客央视:没学会假大空 温网前曾想退役.腾讯网 [引用日期2024-04-13]

Alisa,你娘说不想当虎妈.钱江晚报[引用日期2015-06-04]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21

标签:体育   公婆   网球   李娜   婚姻   家庭   玉树   武汉   灾区   日期   模式   方式   运动员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