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呀,我是小希。
在便捷消费和信息过载的时代,我们常常在不知不觉中买下许多不需要的东西。
这些东西不仅没有给我们带来什么价值,还悄悄掏空了我们的钱包。
所以,想要快速攒下钱,实现财务自由、早早退休,我们就一定要建立不买原则,把那些不该花的钱统统省下来。
1.不买冲动消费的
在直播间喊着“3、2、1,上链接”时,你是不是会忍不住输入付款密码?在销售反复跟你说“这条裙子太适合你了”,你是不是会忍不住刷卡?
行为经济学家发现,人类大脑的 “冲动购物反应” 仅持续18分钟,而这18分钟足以让你为三个月后才会后悔的决定买单。
对于喜欢的物品,不要立马下单,而是加入购物车后强制24小时不付款,24小时后再考虑是否需要,这样就可以避免冲动消费,买到真正需要的东西。
2.不买超出预算的
月薪3000月光,可以理解,但月薪10000还是月光,就需要好好在自己身上找找原因了。
大概率问题出在没有预算或者预算形同虚设上,我们的消费欲望是无尽的,没有预算去卡脖子,自然是想花多少花多少,根本存不下了。
对此我们可以在发薪日当天就做好资金分配,先做好强制储蓄,剩下的钱再分配给必要开支和改善型消费,这样就可以减少很多预算外的消费了。
3.不买增加家务的
你是否和曾经的我一样,为提升幸福感买过这些东西:
号称 “解放双手” 的多功能锅,每次使用后要拆洗5个部件;ins风陶瓷餐具,沾上酱汁就必须手洗,洗碗机成摆设;毛绒玩具公仔,每周除尘1小时,最后只能放进收纳箱。
妥妥的花钱找罪受!
后来买东西之前我都会问自己三个问题,避免给自己增加家务量:
①这件物品的清洗 / 收纳时间,是否超过它带来的使用时间?
②它的维护成本(如水电气消耗、清洁剂费用)是否被低估?
③闲置后是否会成为 “占地方的负担”?
4.不买品牌溢价的
为什么同样成分的防晒霜,大牌卖300元,小众品牌只要80元?为什么标着设计师款的衬衫,价格是基础款的3倍?
消费主义最成功的洗脑,就是让我们相信 “贵的就是好的”,而忽略了商品的核心价值。
聪明消费公式:实际价值 = 使用功能 + 情绪价值 - 品牌溢价
有相关数据显示,坚持 “去品牌化” 的消费,每月可以帮助我们节省15%-20%的开支!
5.不买无法坚持的
生活中,我们常常用购买缓解焦虑:
羡慕别人的马甲线,于是立马给自己办张健身卡,以为办了=运动了;
羡慕别人一口流利的英语口语,立马买了一年的英语APP会员,以为买了=学了。
殊不知,拥有马甲线的核心不是办卡而是坚持运动,拥有流利口语的必要条件不是买会员,而是持续练习。
我们应该学会用最小成本来验证需求,想锻炼,就现在小区跑30天,能坚持再办健身卡;想学英语,先用免费APP打卡一个月,能坚持再买会员。
6.不买功能重复的
打开储物柜、收纳盒我们可能会发现:3个不同款式的烧水壶、5支颜色相近的口红、4 个容量不同的双肩包。
在对已有物品不清晰的情况下,我们很容易购买功能重复的产品,所以我们需要建立物品清单,按类别整理现有物品,并标出物品的使用频率。
下次购物之前,先检查清单,确定没有重复的、真的需要才购买,避免重复花冤枉钱。
7.不买短期不用的
遇到购物节,我们往往会选择在便宜的时候多囤点,但结果可能是:
超市大促时囤的20卷纸,用到过期都没用完;双11凑单的10支牙膏,最后只能送给朋友;为 “万一用到” 买的工具箱,5年只用过3次。
这些预防性消费正在用 “伪安全感” 消耗我们的资金。
非必要不囤货,实在要囤,同类物品也不要超过2件。
8.不买追求潮流的
春天买的碎花裙,夏天就过时;网红同款阔腿裤,洗两次就变形;限量款运动鞋,穿半年就开胶。
这些所谓的潮流穿搭,不仅在制造服装业的生态灾难,还让我们的衣柜永远拥挤。
与其追求潮流,不如购买经典的单品,只要换一换搭配的元素,就能搭出90%的日常造型。
其实这8个不买原则,都在回答一个问题:这笔消费,是在消耗我的未来,还是在投资我的未来?
财务自由的真相很简单:当你通过不买减少无效支出,通过精买提升消费质量,剩下的每一分钱都会成为 “自由基金”,帮你推开提前退休的大门。
更新时间:2025-04-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