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花》曾是许多观众心中的一抹光亮。

从画面到节奏,从角色到情节,这部剧播出时几乎斩获了所有能拿的奖项。
没想到,一段段幕后录音接连曝光,《繁花》剧组也从神坛跌到了泥潭。

唐嫣、陈道明、靳东、刘诗诗、游本昌...这场风波卷入的人越来越多。
最先被曝光的录音,指向的是陈道明和靳东。
录音内容来自一次剧组内部会议。
编剧秦雯是当事人之一,说话毫不客气。

她模仿陈道明说话的样子,语气带着轻蔑,说他喜欢“装文化”,还说他推荐过一本自己都没看过的书。
明面上,两人关系不算陌生,陈道明曾在多个场合夸过她是编剧中的文学派。
可在这段私下对话里,秦雯的语气却轻慢至极。

一边吃着陈道明当年给的资源,一边把人家当饭后谈资。
这种态度,比“装文化”更让人不适。
而王家卫也没有制止,甚至用“阴阳同体”四个字来附和秦雯的描述。

紧接着话题转向靳东。
那个“诺贝尔数学奖”的段子又被翻了出来。
过去他因为说错话被嘲笑,这一次倒好,又被拿来当笑柄。
他们讨论得很开心,听的人却只觉得荒唐。

而就在大家还在讨论陈道明和靳东的时候,另一段录音又流了出来,更让这场风波升级。
这一次唐嫣的名字赫然在列。
王家卫当着众人面交代安排,说她很“装”,所以得让别人先到现场给她铺垫一下。

这话让人听着别扭。
一方面,他曾在宣传期亲口夸唐嫣是“汪小姐本人”,笑得一脸慈祥。
可转身就把提前到场这种正常操作,说成是她在“作秀”。
唐嫣至今没有回应,但不少人替她抱不平。

她为了这部剧闭关三年,练了大半年上海话。
考了外贸证,还为一场哭戏拍了一整晚,眼睛都肿得像金鱼。
现场工作人员说,她每次都最早到。
连吴越都说她是完全信任导演的演员,胡歌也觉得她比想象中更成熟。

这样一位敬业的演员,居然在王家卫眼中变成了“装”。
如果守时敬业都能变成被讥讽的理由,那迟到耍大牌是不是才叫“真实”?
更让人难受的是,那段录音里不仅说了唐嫣,还交代了怎么安排她的出场顺序。
要老师先到,要古二先暖场。

王家卫的一句“我了解她”,听起来像是关心,其实满是预设与操控。
本以为这些录音只是对圈内人有点冲击。
结果随着曝光内容越来越多,连刘诗诗和游本昌也被拉下水。

这次的录音,是古二在社交平台曝光的第二批内容。
除了延续之前的王家卫和秦雯对话,还新增了很多新细节。
其中一段,秦雯谈到了《流金岁月》的剧本修改问题。

她坦白说,刘诗诗的角色台词,有些是枪手写的。
还说有一段经典台词其实是给了倪妮,刘诗诗粉丝私信她,她不理。
刘诗诗本人后来也找过她,她直接怼了回去。
这些话一字一句,都在录音里。

没有情绪、但那种轻描淡写反而显得冷漠。
更奇怪的是,谈到倪妮时,她突然换了口气。
不再直呼其名,而是称她为“倪小姐”。
王家卫也跟着说“倪小姐也不需要找你”。

你一句、我一句,信息量太大。
演员之间的台词分配,本是创作团队内部的决定。
可在他们口中,变成了某种“谁听话谁得利”的规则。
而这些内容,刘诗诗和倪妮应该是从未公开知情。

直到录音传出,她们才成为被评论的对象。
最意想不到的是,连游本昌老师也没能幸免。
一位八十多岁仍在坚持演戏的老艺术家,因为喜欢发朋友圈被王家卫说成“不是省油的灯”。

这句话说得太轻,也太重。
在一个剧组里,一个老前辈愿意学习、适应新平台,本是件值得尊敬的事。
可他们却拿这当成了“复杂”、“难管”。

老艺术家的职业操守和敬业态度,在某些人眼里,反而成了有自己想法的负担。
更讽刺的是,正是游本昌那段出神入化的演出,让《繁花》获得了白玉兰奖评审的一致认可。
观众记得他的角色,记得他在镜头前的神采飞扬。

可在幕后,他发朋友圈都成了被点评的理由。
真对录音风波,王家卫没有出面回应,秦雯发了律师函,但避重就轻。
剧组只说尊重所有创作者,拿两千多个片尾名字作回应,却避谈署名争议。
更没有对录音内容做出具体解释。

而这场风波最初的起点,是一个叫程骏年的编剧。
他就是古二。
一位身患渐冻症、曾为《繁花》写下核心商战线的创作者。

他的声音越来越弱,可他说得最多的一句是:“我只是想要一个署名。”
他说,这些录音是工作会议的内容,不是偷拍,也不是私聊。
他录下的,是一个创作者在被剥夺署名、病重濒危时的最后抵抗。
录音内容越来越多,舆论也在持续发酵。

有人说古二有炒作嫌疑,但无论怎么看,一个连名字都被抹去的人,如今用病体和时间换来的声音,终究引发了行业反思。
当一部剧的荣誉,被几个人独占,而那些真正出力的创作者被忽略甚至取代,这不是个案,是如今行业的普遍现象。
唐嫣、陈道明、刘诗诗、游本昌不是重点。
重点是这部剧的背后,到底还藏了多少无名之辈。

而这段录音,不过是揭开了冰山一角。
不是谁的人设崩了,而是那层被美化了太久的专业面具,被一刀撕开。
《繁花》这部剧,说的是人情冷暖。
可真正冷的,不是戏里,而是那些本该站在灯光下的人,被彻底推入了阴影。

如今,录音还在被解析,法律程序还在进行,舆论持续沸腾。
大众需要的,不只是一个回应,更是一种尊重。
尊重演员的努力,尊重创作者的署名,尊重观众的判断力。
只有这样,下一次的“繁花”,才不会变成一地鸡毛。


更新时间:2025-11-0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