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手即掀桌!8年13次破纪录,中国自动化码头为啥让西方先跑20年


青岛又上热搜了!


青岛港将再投90多亿新增一个自动化集装箱码头。


从2017年建成亚洲第一座全自动化码头起,青岛港8年13次打破世界纪录,创造了一个发展的奇迹。



这样的荣誉离不开一批坚守在一线的科研人员。


2013年的时候青岛港在自动化技术上还是一张白纸,完全零经验、零技术。


为了紧紧跟上时代发展,张连钢带领团队从“零”出发,誓要建成一座属于中国自己的自动化码头。



2017年,随着码头建成,其首航作业便以每小时26.1自然箱的惊人效率,一举创下新的世界纪录。


到了去年,青岛港单机作业效率已跃升至每小时60.2自然箱,并且在电控系统、轨道吊高、驱动桥等自动化技术上实现全自主集成创新应用。


今年5月22日,青岛港又以每小时62.62箱的好成绩让人为之惊叹。


辉煌的背后,大家不禁好奇,青岛港凭什么做出如此惊人的成绩呢?



港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青岛作为沿海城市,一直承担着商品贸易的重要责任,每年都有大量的货品从这里运输出去。


其实早在1892年,就在青岛湾建立了两座码头,经过9年时间才终于完工,在此之后又投入了大量资金,最后形成了规模更大的港口。


没想到后来随着一战的爆发,日本强行登陆了当时由德国管理的青岛。


就是这个时期,青岛的水厂、电厂、港口等均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青岛港也不例外。


德国成为战败国后,由日本接管青岛,整个城市的经济一直处于衰退。


直到中日两国签署条约,青岛脱离日本人控制,重回我们祖国手里,青岛港才又一次繁荣起来。



青岛港的集装箱核心业务,开始使用6号码头,该码头坐拥42个深水泊位和延绵超160米的黄金岸线,大大提高了装卸效率。


然而这样的面积也满足不了青岛港逐年增长的业务量。


经过青岛港管理层的慎重考虑,到了1983年,整个港口的集装箱业务科独立出来,成为现在的青岛港务管理局集装箱公司。


随着越来越多的船只需要在青岛港停靠装卸,为了满足业务量,青岛港集装箱业务转移到场地更大的八号码头,泊位达到52个。



两年后,青岛港建设了第一座集装箱装卸桥,并开拓了第二条航线。


此时青岛港的效率已经逐步显现出来,只有52个泊位的青岛港就能完成8.6万集装箱作业量,和预计的5万相比高出了一大截。


就这样集装箱业务在八号码头作业没几年,整个码头又显得有些不够用了。


于是青岛港又将一条300米长的黄金海岸线划为集装箱专用泊位。


业务量不断扩大,青岛港终于有了充足的资金量和货物量,开启了属于自己的第一条国际航线,第一次停靠当时最新型的三代集装箱船。



国际业务的开发给了青岛港充足的信心发展业务。


为了能够更好地管理越来越多的业务量,青岛港投资了大量资金建成了沿海信息中心,现在已经成为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最领先的EDI中心。


之后几年间,青岛港陆续开通了国内的数十个中心城市航线。


在国际上也开通了环渤海湾航线,直达新西兰、澳洲、台湾甚至远东至欧洲等多条国际线路。


直到2012年,青岛港的吞吐量就可以达到4亿吨。


这是令人骄傲的成绩,然而科技的进步让青岛港的研发工程师们并不满足于此。


02


面对自动化码头的时代浪潮,青岛港不甘人后。


2013年,青岛港下定决心,要集中精力打造属于我们自己的自动化码头。


而此时,全球第一个自动化码头1993年在荷兰建成,技术领先我们20年。


应该如何破局?


此时,以张连钢为首的研发团队临危受命,带着平均年龄仅30岁的队伍,接下了这项看似不可能完成的重担。



当时的他刚刚完成胃癌手术,还在康复期。但接下任务的就是拼了命也要完成。


为了能够学习先进的技术,张连港多次带领团队前往美国进行技术考察。


然而美国的科研人员却没有把核心技术透露分毫,从禁止拍照到科研重地禁入,几次赴美都无功而返的张连钢下定决心自己干。


他说:美国人能搞的技术,咱们中国人也能搞。


为了从零出发建立一个新的技术体系,张连钢带领团队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开了几千次专题会议,留下的分析报告、会议纪要多达几十万字。


长期高强度的工作让张连钢还没有痊愈的身体反复受到病痛的折磨。



他低烧不断,体力不支,走路都走不了几百米就得停下来休息。连他的领导都看不下去,劝他休息好再继续工作。


然而张连钢却十分坚定:港口自动化道路刻不容缓。


抱着这样的决心,张连钢冲在第一线,亲自把关每一个技术细节,一千多个日夜没能休息过。



2017年5月11日,青岛港迎来了自动化码头的曙光,彻底终结了国外的技术垄断。


并且每小时26.1自然箱的首船的吊桥效率,改写了全球纪录。


赶上国外的科研进度,张连钢仅仅用了3年时间。


“中国速度”值得所有人骄傲。


03


2025年人工智能推动了我国集装箱效率的加速发展,整个码头依托智能管控技术,实现了全流程自动化。


在码头超过15万集装箱位置里,这个技术仅需要毫秒时间就能测试出哪个位置最适合堆码。


港口内的导引小车在融合了视觉感知和自动导引技术后,运行间距缩短了2.6%,运行速度提升了3.6%。



青岛港的“核心”已经逐渐成为人工智能。


然而直到2024年,还有新闻报道,美国的工人们长期抵制港口的自动化技术进步,害怕科技进步会取代自己的饭碗。


港口技术升级、实现全面自动化和工人就业成为“核心矛盾”,极大地阻止了美国港口作业效率提升。


一些经济学家毫不客气地评价美国港口技术“落后”。


2023年全球港口50强榜单,中国港口稳坐头把交椅,而美国最强的港口仅排名53名。


就在今年的5月30日,一批外国嘉宾受邀参观青岛港。


面对亚洲首个“5G智慧码头”,有人连用三个“Good”表达内心的震撼。


其中,更是有来自全世界多个国家的人民对于青岛港的“惊人效率”表示赞叹。


青岛港自动化技术的全球领先是一代代科研人员不断钻研,精益求精的结果,这不仅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中国人民的坚持不懈、勇敢创新的民族精神。


-END-


参考资料:

央视新闻:《在欧美访了个寂寞,中国工程师决定自己搞》

新黄河:《装卸效率62.62自然箱/小时,山东这个港口第十三次刷新世界纪录》

作者:泡泡y

编辑:柳叶叨叨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2

标签:科技   码头   出手   港口   集装箱   技术   青岛   美国   效率   业务   作业   泊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