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想看同桌推荐小说,妈妈质疑同桌居心不良,担心孩子成绩下降

闺蜜给我讲了一件事,说她已经苦恼一个周了,真不知道怎么办。

我寻思是什么事,她的话却让我哭笑不得。

原来她家孩子考上重点高中,现在在学校住宿,一周才回家一次。

上次见面时孩子眼里闪着光对闺蜜说:“妈,我同桌推荐了本特别好看的小说,下周回来想看看,你帮我买呗?”

然后呢?我等着闺蜜接下来的话。她却告诉我,这就完了,就这件事

我没弄明白,孩子要看书,家长去买了,孩子周末回来看书有什么问题吗?

闺蜜吐槽说,你家孩子还小,你不明白。

“买了万一孩子沉迷,下次月考成绩掉下来怎么办?” 重点高中竞争多激烈,一分就能拉开好几个名次,之前孩子为了考上这儿熬了多少夜,她比谁都清楚。

可转念一想,又怕不买伤了孩子的心。

孩子住校本来就辛苦,一周就盼着这点小期待,要是自己拒绝了,孩子周末回来蔫蔫的,影响心情不说,说不定还会觉得妈妈不理解自己,母子间的距离不就远了吗?

我有点愣住了,问闺蜜,你是不是有点戏多了,本来就给买本书的事儿,你想这么多吗?孩子作业写完周末放松一下,又不是玩电子产品还上瘾的。

闺蜜说,重点高中的孩子生活都挺复杂的。

某天刷家长群时看到有人说 “别让同学带坏自家孩子”,她心里突然冒出个念头:“会不会是同桌故意的?知道我家孩子容易被小说吸引,特意推荐让他上瘾,好趁机超过他?”

我跟闺蜜说,不至于吧,也许只是单纯的分享,觉得书好看,哪有那么多复杂的心思?

闺蜜对孩子的成绩上心没错,但也别让过度的担忧变成 “内心戏”,困住了孩子,也累了自己。

她觉得任何可能偏离 “学习主线” 的行为,都有潜在风险。

这种焦虑的本质,是家长试图通过全方位的干预和控制,为孩子铺设一条 “绝对安全” 的成长路径。

这种担心表面上源于关爱,实则是控制欲与焦虑感的交织。

心理学研究表明,父母的过度保护与孩子的焦虑水平呈显著正相关。

孩子的心理问题往往不是独立产生,而是在与主要照顾者的互动中逐渐形成的。

“孩子以后会不会焦虑,都是因为家长害的”,这句话虽有些绝对,却点破了亲子互动中 “情绪传递” 的重要性 。

父母的焦虑会像空气一样弥漫在家庭氛围中,悄无声息地影响孩子的心态,而这种隐性的心理影响,往往比一时的成绩波动更能决定孩子长远的人生状态。

建立健康的亲子关系,需要从过度干预转向理性陪伴,从焦虑控制转向信任放手。

在大家眼中,孩子主动愿意看书本是值得鼓励的好事,尤其是在电子产品占据大量课余时间的当下,纸质阅读的兴趣更显珍贵。

孩子的学习成绩和很多因素相关,但是不能把孩子的阅读需求异化为 “影响学习的隐患”,剥夺了孩子自主选择的权利,也忽略了阅读本身对孩子认知拓展、情感丰富、思维培养的积极意义。

家长没有看到一本优质小说可能带给孩子的精神滋养 —— 或许是一段精彩的故事让孩子学会共情,或许是书中的人物让孩子树立榜样,或许是复杂的情节让孩子学会思考。

在她的认知里,只有与考试相关的书籍才具有 “正当价值”,课外读物都属于 “无用消耗”,这种狭隘的阅读观,不仅限制了孩子的视野,也扼杀了孩子对知识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而且家长对 “同桌动机” 的怀疑暴露了自身对人际关系的不信任,更可能在潜移默化中向孩子传递 “同伴即竞争对手” 的负面认知。

家长首先需要学会 “放下焦虑”。

承认自己无法掌控孩子成长的每一个细节,接受孩子会有自己的选择和节奏。

其次要学会 “信任孩子”。

相信他们有能力在尝试中学会平衡,在选择中积累经验,哪怕偶尔犯错,也是成长的必要代价。

和他约定好 “看完小说再专心投入学习”,既满足了孩子的小期待,也给了他自主管理的空间。

最后要学会 “尊重需求”。

那些看似与考试无关的书籍,往往能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孩子的世界观、价值观。

将孩子视为独立的个体,而不是实现自己教育期待的工具,尊重他们的兴趣爱好,理解他们的情感需求,让孩子在被信任、被尊重的环境中,培养出自主判断的能力和面对挑战的勇气。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9

标签:育儿   同桌   孩子   居心不良   担心   成绩   妈妈   小说   焦虑   家长   认知   重点高中   周末   自主   期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