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东吴,根基是江东六郡,你们知道它们是如今的哪里吗?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前言·】——》

你以为东吴只是三国里的一角,孙权坐镇江东,偏安一隅。但你大概率不知道,东吴真正的根,是六块土地。六郡。今天,它们早就换了名字,融入现代地图。这些地名你每天可能都能看到,却不知道它们背后的故事。


不是起家,是夺地。孙策抢下江东六郡,靠的是一场接一场的仗

孙家是军人出身。孙坚出名,是靠在黄巾起义和董卓之乱里打了几场硬仗。

他死得早,被刘表设计弄死,留下儿子孙策。当时没人看得起这个年轻人。

东汉末年,各路诸侯看的是背景,不是本事。孙策没背景,只能拼命。

他起兵,是在袁术那儿混的。他拿着父亲孙坚打下的兵权,去找袁术要兵。

袁术只给了两千人。孙策没讲废话,带着这两千人一路南下。

第一战,攻打庐江太守刘勋。不是为了仇,是为了地盘。孙策打赢了,拿下丹阳郡。


这是他人生第一次自己打下的郡。不是别人分的,是从敌人手里抢的。

接下来是吴郡。这个地方不小,今天苏州、无锡一带。太守许贡原本在朝廷有些背景,但没用,孙策一战打平。许贡死在乱军中。

再往南,会稽郡。山越人多,地势复杂。太守王朗自恃有兵,结果兵败城破,逃到了东南角落。

孙策进城那天,城中百姓夹道迎接,不是因为爱他,是因为他们怕乱。

孙策打仗快,不烧城,不杀民。这才让他能站住。

从196年到199年,孙策接连拿下吴郡、会稽、丹阳、庐江、豫章、庐陵六郡。


这不是靠天赐,是靠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每天拎刀冲在最前线,打下来的江山。

每一郡背后,都有人死。庐陵从豫章郡中划出,当地豪族不服。

孙策派虞翻下去,先谈再打。他们懂规矩,也懂铁。谁硬,听谁的。

六郡,是这样一块块咬下来的,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封地。东吴的“根”,带着血。


六郡在哪?现代地名一一对照,远比你想象得熟悉

这些名字,你可能不熟。吴郡、会稽、丹阳……听起来像古代小说。可它们其实都在你身边。

吴郡,治所在吴县,今天叫苏州市。它不是一个城市,它是一个枢纽。

常州、无锡、湖州、嘉兴,全在当年的吴郡辖区里。今天的苏南,GDP全国领先。

两千年前,就是江东的核心。

会稽郡,治所在山阴,也就是今天的绍兴。别小看绍兴,当年包括宁波、舟山、台州一大片。

沿海一线,从古至今都是重地。山越人曾在这片地盘上和中央政权反复交手。孙策能拿下会稽,是因为他懂水战,也懂收买。

丹阳郡,治所在宛陵,今天的安徽宣城。孙策死后,孙权把治所迁到建业,也就是今天的南京。这一带,后来成了东吴的国都核心区。不是因为山清水秀,而是因为交通、水源、防守,样样俱全。

庐江郡,原本在今天的安徽合肥一带。治所在舒县,后来迁到皖城(今潜山)。曹操和孙权曾在这一带拉锯多年。水战、骑兵、粮道,每一样都试过。

豫章郡,治所在南昌。江西中北部的核心。从这片地出发,可以控制赣江,也能下船通洞庭。东吴时期,这里是南方物资的重要集散点。不是边缘,是后方基地。

庐陵郡,从豫章中分出,治所在今天的江西吉安一带。这一郡,是为了管理山地部族和南方商道,孙策分得很细,知道哪里该控人,哪里该控路。

六郡散布在今天的江苏南部、浙江全境、安徽东南、江西大部。看地图,这是一张扇面。孙家坐镇扇柄,随时可以打开一场进攻,也可以一合,变成防御屏障。

这些地名今天都在。苏州、绍兴、南昌、南京……但你不会再把它们和东吴联系起来。历史消散,但根没变。


六郡为何重要?不是后方,是命脉

别以为六郡是东吴的后花园。它们不是退路,是根基。动一郡,吴国就可能断气。

战争拼的不是疆土,是后勤。北方的曹操,有黄河平原,有关中粮仓。西蜀的刘备,靠着成都平原过活。东吴没有大平原,靠的是江东六郡的精耕细作。

比如丹阳。那里铁矿多,兵器工坊集中。造船、铸剑,都得靠它。丹阳郡里还有大量移民军户,军队后备从这出。

比如豫章。孙权死后,吴国财政吃紧。豫章运出的盐铁、漆器、木材,一车车往建业送。没有豫章,孙皓早就撑不住。

再看会稽。这郡面海,鱼盐木材是命脉。孙权想渡海打辽东,造舰七百艘,大半出自会稽。

庐江呢?它靠着淮南,是防线也是跳板。魏国想南下,必须先过庐江。魏兵三次大举进攻,都是从庐江吃瘪。这地打不住,南京保不住。

还有庐陵。靠近山岭水路。东吴南扩,就是从庐陵出发打交州(今越南北部)。


这六郡不是储备,是前线。每一郡都连着国策,每一地都是战场。

六郡是农、工、兵、商、战全面一体化的复合系统。铁器出丹阳,商路出庐陵,兵源出吴郡,会稽管水军,豫章撑财政,庐江抗北魏。

它们的分工明确,连线如网。一旦断线,就无法形成闭环。不是简单的“地盘”,是生命系统。

到了孙权称帝以后,东吴多次面临财政与战事两线压力。每次撑过去,靠的不是外交,而是六郡的调度。

农田、水运、军械、工匠,从后方一次次推上前线,支撑东吴硬抗曹魏。

曹魏最忌惮的是哪?不是东吴海军,是它坚韧的后方。每一次合肥之战,魏军冲击不成,退军途中被追击。

不是巧合,是六郡联动出的结果。东吴有兵,更有根。根一断,兵再多也无用。

今天的六郡,变了地名,没变本质

你今天去苏州、绍兴、南昌、南京,看到的是高楼,是人潮,是产业。但你站的位置,可能就是当年孙策屯兵之地。

历史的根埋在地里,不出声,但没消失。

南京是当年建业,孙权把它作为首都,是因为水陆交通便利。现在,它是长三角的交通中枢。

绍兴,当年是会稽治所,如今还是制造业密集地。人多、地紧、拼的是效率。

当年王朗坐镇会稽,看的是地利。现在企业扎堆,也看的是物流。

南昌,千年前是豫章,今天仍是江西的经济中心。它的地理没动,作用也没变。

宣城,曾是丹阳郡核心,如今在皖南经济区里算不上亮眼,但铁矿和制造仍是支柱。它不抢眼,却重要。

吉安,庐陵之地,地处内陆,不靠海也不靠大城市。但它仍是连接南北货物流通的一道夹口。高铁一通,产业就活。

这些城市,不是历史的摆设,是延续下来的骨架。每个都承担着现实的经济分工,每个都还有自己的战争——不是刀兵,是产业之争。

六郡的变迁,不是终结,是转化。城市换了样,人换了姓,逻辑没变。谁能抓住地利、资源、人力的平衡,谁就有根基。

现代人读三国,多读英雄,少读土地。其实最能打的,不一定赢。最会守的,不一定亡。最懂用地的,才撑得久。


东吴没靠奇兵逆转过一次局势,靠的是六郡源源不断的支援。这不是小说里的浪漫,是现实中的逻辑。

当我们今天看苏南、浙东、赣中,看到的是经济数字,地价高低。孙策当年看到的,是兵站,是渡口,是山岭,是粮仓。

视角不同,命运不同。

所以说,东吴的根,不在英雄,在地。

今天你脚下的城市,也许就是东吴的旧根。只是你不知道。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13

标签:历史   东吴   根基   江东   豫章   庐江   丹阳   绍兴   太守   南京   当年   南昌   江西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