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8月,正值一年盛夏,江西省莲花县暑气蒸腾。
与这燥热的天气相比,一个消息的传来更是令当地老百姓们瞠目结舌。
正儿八经的开国少将,竟然脱下了军装,回到山沟沟里当农民。
此消息如同一枚石子丢进平静的湖面,立即泛起层层涟漪。
不少人开始在背后议论纷纷,有的说这位少将肯定是犯了什么原则性的错误,让中央给贬了官、迫不得已才回来当农民的。
很快,各种流言蜚语也相继发酵,原本不大的小县城变得热闹非凡。
也就是在非议愈演愈烈之时,身为开国少将的甘祖昌回到了阔别30余年的故乡。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走在那条熟悉的泥泞小路上,身穿粗布短褂、脚踩一双草鞋,已经年过半百的甘祖昌将军百感交集。
一直以来,回归乡野园林一直是他心中的梦想,现如今梦想实现了自然欣慰,只可惜的是,父母、亲人、幼年时的玩伴早已离世,再也没有故人可以诉说衷肠。
自己在战场上纵横了几十年,向来是“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可令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自己回到故乡短短半年时间,只因为插秧的时候没打格子,竟然让一个乳臭未干的村干部痛批了一番。
见对方态度极为嚣张,甘祖昌还是强压着心中的怒火,紧咬牙关呵斥道:“你有本事,就按规定好的格子插秧看看!”
那么,事情的来龙去脉究竟是怎样的呢?
要知道,甘祖昌在革命年代立下汗马功劳,建国后本可以躺在功劳簿上享受,为何偏偏执拗地回到家乡种地呢?组织上对此事又是如何处理的呢?
1905年3月23日,甘祖昌出生于江西省莲花县坊楼镇沿背村的一个贫苦农家。
由于家中积贫积困,他的童年可以说是在忍饥挨饿中度过的,见底的米缸从来无法满足他吃上一顿饱饭。
在甘祖昌21岁时,机缘巧合下加入了当地的农民协会,算是正式踏上了革命的道路。
1927年,虽然以蒋介石、汪精卫为首的反动派相继发动“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国内革命形势岌岌可危,也就是在这危急关头,甘祖昌义无反顾地加入了共产党,并成为工农红军部队中的一员。
他先后担任莲花县独立团军需处处长、湘鄂川黔兵工厂总务科副科长、红六军团补充团政治处主任等职务,在毛主席的领导下投身于井冈山斗争之中。
抗日战争爆发初期,甘祖昌被委任为八路军120师359旅供给部副部长。
当时虽然是国共联合抗日时期,但国民党中不少顽固派势力仍然对共产党和八路军虎视眈眈,甚至在前线吃紧的情况下,调集大量兵力围困、封锁陕甘宁边区,导致大西北的将士们吃穿成为极大难题。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毛主席代表中央军委下达了最高指示,将甘祖昌所在的359旅从抗日前线撤回陕北,并驻扎在距离延安东南方向大概50公里外的南泥湾地区。
之所以将359旅调回来,毛主席是有一番深思熟虑的。
眼下国民党顽固派企图制造摩擦,而陕北地区的防务又十分空虚,359旅归来可以起到震慑顽固派、保卫党中央的目的。此外,在没有战斗任务时,359旅战士们可以就地垦荒,解决陕北军民的吃穿用度问题。
那时,作为359旅供给部副部长的甘祖昌自然意会到了毛主席的所思所想。
参加革命之初,他就一直负责军队的后勤保障工作,也正是因为这样,甘祖昌得以亲身来到延安,并在杨家岭窑洞里见到了毛主席。
刚一碰面,毛主席就若有所思地呢喃道:“此次你们359旅到南泥湾去,是要打一场硬仗的!虽然这场仗不同以往,没有敌人的飞机大炮,可是要比寻常战斗难上千倍万倍”。
话音刚落,甘祖昌就毫不犹豫地接下了任务:“请主席放心,我们一定把这场仗打漂亮”。
那个时候的南泥湾,还是一个荆棘遍野、人烟稀少的不毛之地,甘祖昌刚刚带领战士们来到这里后,还苦中作乐编了一曲民谣。
“南泥湾啊南泥湾,方圆百里山连山。雉鸡成伙满山噪,狼豹成群林里窜。猛兽当家百年多,一片荒凉没人烟。”
没有地方落脚,甘祖昌就和战士们一起用树枝搭帐篷。粮食不够吃,就把饭里掺上黑豆和榆树钱。没有铁锹、耕牛,他们就赤膊上阵,靠着一身力气将荒地开垦成良田。
很快,359旅就在此地站稳了脚跟,实现了粮食的自给自足,并且还有余粮供应到延安。
就在这个时候,中央军委再度给甘祖昌下达了新的指示,要他筹建纺织厂,彻底解决军民们的穿衣难题。
这一下可难坏了甘祖昌。
要知道,他手里一没有厂房、二没有纺织机、连个会织布手艺的工人都没有,凭空造一个纺织厂,可谓难于上青天。
为此,他绞尽了脑汁,却也只能无奈地给时任359旅旅长王震发去一封求援信。
了解到这位老部下的难处,王震也时刻惦记在心上,机缘巧合下他得知,部队里有位名叫“崔米兰”的战士,祖上就曾开过染坊,参军前更是在织布铺子里做过几年学徒。
于是,王震赶紧派人将这个崔米兰给甘祖昌送去,另外还从警备团抽调了20多名会一些纺织手艺的年轻人,一并派了过去。
这些人的到来,对于甘祖昌来说可谓是久旱逢甘霖。
他赶忙从老乡家中借来一台破烂不堪的织布机,研究清楚机器的结构、原理后,夜以继日地赶工,最终仿造出了十余台机器。
为了解决场地问题,他又选了一处山坡,在此一口气挖了8眼窑洞作为厂房。
就这样,白手起家创办的“大光纺织厂”正式开工了。
在之后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这所大光纺织厂就供应上了整个陕北部队的军装。
甘祖昌所做的贡献可谓有目共睹,也正因为这一点,当解放战争爆发之后,时任西北野战军司令员的彭德怀更是直接找到毛主席,点名要甘祖昌当自己的后勤部长。
对于这样的人才,起初毛主席也是舍不得割舍的,可架不住彭老总软磨硬泡,最终只能忍痛割爱,将他送给了西北野战军。
新中国成立之后,组织上为了表彰甘祖昌的革命功绩,先是将其任命为新疆军区后勤部部长,后来在1955年更是授予其开国少将军衔。
可对于如此殊荣,他却并不看重,在甘祖昌的眼里,既然仗打完了、国内已经和平了,自己就不必再尸位素餐,理应解甲归田,去做回那个普普通通的农民。
然而,一纸申请书呈上去,收到的答复却是拒绝。
身为国务院总理的周恩来更是亲自寄来信件,希望他能够继续留在部队里。
看着总理信中言真意切之词,甘祖昌便暂时打消了这个念头,继续全身心地扑到军区的后勤工作中去。
直到1957年初,头部的剧烈阵痛让他意识到,自己或许真的应该离开部队了。
原来,在那风雨飘摇的革命岁月里,甘祖昌曾先后三次头部负伤,随着年龄的增长,后遗症越发明显,甚至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日常的工作生活。
作为他的老领导,身为新疆军区代理司令员的王震提出建议,可以到地方上的养老院休息一段时间,等到什么时候身体调养好了,再回来继续任职。
可面对这番善意的劝说,甘祖昌却执拗地拒绝了。
“不干活还拿工钱,那不成了吃白饭的了吗?”
于是,他再次以个人名义向中央发去电报,希望能够准许自己回莲花县老家务农。
看到这份电报,毛主席和周恩来沉默了。
回想起当初在南泥湾时,甘祖昌从无到有开垦出千亩良田,还凭空建起纺织厂,让前线的战士们能吃饱饭、穿暖衣,就不由得红了眼眶。
“他是有功劳的,就算辞职回乡,原有的待遇也一点儿都不能少!”
最终在毛主席的拍板下,组织上同意了甘祖昌回乡的请求,并且还规定他仍旧享受行政十级待遇,每月可以领取218元工资,配备警卫、秘书、勤务人员,还能享受各种补贴及医疗待遇。
然而面对这番好意,甘祖昌却拒绝了。
回到莲花县老家时,一家人只带了三箱行李、八笼家畜,身上穿的也都是粗布麻衣。
走在乡间小道上,乡亲们对这伙“不速之客”纷纷投来诧异的目光,直到有人认出其身份后,才一脸不可思议地问道:“甘将军,你们怎么回来了?”
面对接二连三的询问,向来低调的甘祖昌只是淡淡笑道:“往后啊,我跟你们一样都是种地的老倌儿,可别再喊我将军喽”。
也正是因为低调,在回到故土的那段日子里,甘祖昌惹来了不小的麻烦。
不少好奇之人纷纷猜测其中的原因,更是编造出了甘祖昌因犯错误、被组织撤职查办的谣言。
面对这些流言蜚语,甘祖昌并没有与之理论,而是选择一笑而过,埋头在庄稼地里,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充实生活。
直到这年冬天,临近春节时,江西省委、莲花县委的同志们来到甘祖昌一家人的住所,向他们表达慰问,并宣读中央关于保留他原有待遇的决定后,乡亲们才终于知道一切谣言都是误会,也明白了这位老将军真正的高风亮节。
从那之后,甘祖昌家门口变得热闹起来,十里八乡的乡亲们纷纷登门拜访,大事小情也都要请甘将军给拿个主意。
可即使有如此崇高的威望,甘祖昌仍旧保持着清贫的生活作风,严于律己的同时,也以高标准要求家人。
甘祖昌的儿子甘锦荣,一直想回新疆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并几次请求父亲出面协调。
可甘祖昌却冷着脸说道:“你没有太高的文化,又没有技术,要真的想回大西北,还是去那里种田吧”。
就这样,甘锦荣回到新疆后,仍然每天握着锄头下地干活。
虽然每个月组织上都将工资打到甘祖昌的存折中,但他却一分一毫都没有动,而是将这笔钱分给生活困难的人家,以至于多年以来,妻子龚全珍连件像样的衣服都舍不得买。
1958年春天,也就是甘祖昌回到家乡的第二个年头,他像往常一样早早来到了地头准备插秧,却突然被一阵呼喊声吸引。
抬头望去,原来是村支书朝这边赶来,于是他放下了手中的秧苗,快走几步迎了上去。
原来这并不是一场“偶遇”,而是村支书专程来诉苦的。
就在开春时,村子里新来的一名年轻下乡干部还没来得及了解情况,就上演了一出“新官上任三把火”的戏码。
按照他的规定,水稻插秧必须按照三寸乘六寸的规格,如此一来整片水田显得方正美观。
可村支书自然知道这个方法是行不通的,秧苗之间的缝隙太小,彼此间争夺养分,搞不好是会减产的。
得知事情的缘由,甘祖昌也认为这个规定就是个面子工程,真要按三寸乘六寸的规格插秧,在水田里连落脚的地方都没有,随即对村支书嘱咐,让乡亲们不必理会。
当天下午,那名村干部就气势汹汹地找到甘祖昌兴师问罪。
“你怎么不按规定插秧?这是无组织无纪律!”
而甘祖昌则毫不客气地怒斥道:“没种过地的毛孩子,反倒教训起我们这些老庄稼汉来了?”
“你要是有本事,就按规定好的格子插秧看看!”
喧嚣声很快引来大批围观者,众人开始窃窃私语起来,倒要看看那年轻的村干部怎么“处置”这位开国少将。
或许是议论声太大,“少将”两个字钻进了这个村干部的耳朵里。
他当即将面前这位老者仔细打量了一番,才支支吾吾地询问道:“您……您是甘老将军?”
见对方不置可否,村干部这才收起原本的嚣张气焰,经过一番诚挚的道歉后灰溜溜地跑开了。
在之后的漫长岁月里,甘祖昌将军始终坚守在莲花县沿背村的田间地头,一直到1986年3月28日去世。
当他的骨灰被移送到江西省烈士陵园时,莲花县的乡亲们自发地聚到道路两旁,目送老将军最后一程。
这或许才是比任何军衔、官职都要高的荣誉。
更新时间:2025-04-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