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8号晚上,成都交子大道那一公里的街区,热闹得快挤不进人。
人潮里,印着顶流IP人物的灯牌一亮,立马有人跟着拍照。
不远处的潮玩大街展区更有意思,“未来科技・潮玩试验场”里,《哪吒》和泡泡玛特的联名款、《黑神话:悟空》的衍生品,还有《刺客信条》的周边摆了一排,年轻人举着手机在展台间穿梭,有的蹲下来拍细节,有的还在讨论“这个手办啥时候发售”。
以前总觉得IP这东西离日常挺远,要么是屏幕里的动画角色,要么是商店里的玩具。
但那天在交子大道一看才发现,成都早把IP揉进生活里了,当晚,2025成都国际数字文创季就这么拉开了序幕,28个本土热门IP全来了,既有《王者荣耀》《物华弥新》这样的游戏IP,也有《哪吒》《遮天》这类影视动画IP,不是光摆着看,还搞了不少能参与、能体验的新场景。
IP在成都的作用,可不止搞搞文创季热闹一下。
就说潮玩大街那股热闹劲儿,其实是IP深扎城市日常的一个缩影。
以前大家买IP相关的东西,大多是在商店里掏钱就走,现在成都早改成“体验式消费”了。
2025年5月的时候,成都搞了个“Citywalk可爱成都幸运线”,用的是“成都可爱”IP的大小熊猫形象。
这条线路把宽窄巷子、春熙路和夜游锦江这几个文旅地标串到了一起。
本想单纯去宽窄巷子喝杯盖碗茶,结果跟着IP任务走,还解锁了巷子老墙背后的故事,甚至能和路人组队打卡赢小礼品。
这种“游戏化探索+城市漫游”的模式,可比传统的“景点串一串”有意思多了,游客不再是走马观花拍张照,反而成了城市故事的参与者。
IP还悄悄钻进了农场里,之前成都用IP联名的方式,帮广东荔枝、龙泉驿水蜜桃这些特色农产品打名气。
活动现场,成都的IP“胖花”熊猫,还有深农集团搞的“靓仔”,就是那个代表广东农产品的舞狮雄鸡,再加上代表四川的熊猫“耙耙潘”,三个IP往那儿一站,瞬间就拉近了产地和消费者的距离。
以前买水果就看新鲜不新鲜,现在看到带IP标的龙泉驿水蜜桃,总忍不住多瞅两眼,感觉这桃子不光能吃,还带着点文化味儿,这种标签确实让普通农产品变特别了。
在文旅这块,IP更是帮成都破了圈,大熊猫“花花”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花花”被聘为“成都文旅荣誉局长”,一开始我还觉得这是个趣味噱头,后来才发现,这其实是成都文旅从“靠景点引流”转到“靠IP驱动”的关键一步。
现在“花花”早成了成都专属的IP标识,2025年春节,成都熊猫基地光接待游客就有43.2万人次,常年都排着长队。
天府国际机场那12米高的熊猫雕塑、IFS的爬墙熊猫,再加上基地的“花花”展区,凑成了“三点一线”的迎客“萌宠”。
后来成都还开通了“熊猫家园·大熊猫主题游线”,从成都出发,把四川的熊猫文旅资源都串起来,吃住行游购娱全包。
不得不说,成都抓准了“萌系”这个点,刚好戳中年轻人的喜好,这比单纯推“熊猫景点”管用多了。
IP这东西,其实是个很好的文化载体。
它能把抽象的城市精神和文化内涵,变成具体的形象和故事,这样大家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就像在成都逛IP主题的Citywalk,你不只是在走路,还能慢慢体会成都的生活方式,这种沉浸式体验,比单纯打卡景点难忘多了。
成都能把IP做得这么火,不是凭空来的。
这座城市本身就很特别,既有盖碗茶里的闲适,又有写字楼里的奋斗劲儿,慢节奏和高品质凑在一起,成了吸引文创人才的“强磁场”,毕竟搞IP创作,得有生活气息才能有灵感,成都刚好提供了这个土壤。
人才这块,数据说得很明白。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时候,成都14到45岁的青年有960.36万人,差不多“半城都是青年”。
而且成都连续六年拿到“中国最佳引才城市”的称号,近三年就吸引了超156万青年人才来创业、就业,单2024年就有50多万年轻人涌进来。
本来想找下其他城市的对比数据,后来发现光看游戏行业就很明显,智联招聘2025年3月发的春招周报里,网络游戏行业招聘TOP10城市里,成都的职位数占比排第一。
这说明成都在游戏产业的人才吸纳和布局上,确实有优势。
成都不光能吸引人才,还能留住人才。
它在全国率先搞“先落户后就业、先安居后就业”,还在全域建了“蓉漂青年人才驿站”,求职的毕业生只要有面试通知,就能申请最长一个月的免费入住。
身边有个搞动画的朋友,去年来成都找工作,就住了驿站,他说“不用一开始就掏房租,能安心准备面试,这点太实在了”。
另外成都还搞了个校地对接促就业平台,岗位、政策、办事流程都能在网上查,不用跑断腿。
针对数字文创的专业人才,成都还在探索认定标准,想把更多行业人才放进《成都市人才分类目录》,让他们能享受更多福利。
除了人才,成都的文化底蕴更是IP创作的“素材富矿”。
古蜀文明留下的金沙太阳神鸟、三星堆青铜器物,三国文化的故事,还有巴蜀民俗的市井烟火,随便挖一挖都是灵感。
比如《王者荣耀》和金沙遗址博物馆联动的金乌负日皮肤,不光把太阳神鸟的元素放进特效里,还用水晶石磬的声音做配乐;《哪吒之魔童降世》里的川普台词、街头茶馆场景,一看就是复刻了成都的日常。
以前觉得古蜀文明离现在很远,结果在游戏和动画里看到这些元素,突然觉得老祖宗的东西还能这么玩,这种结合真的很妙。
有了人才和素材,政策再搭把手,IP产业自然就起来了。
2022年,成都在全国率先发布了数字文创产业的“十四五”规划,明确说要从“盆地”走向“高地”。
到了2025年,又出台了“1+4”系列政策,以《成都市加快推动数字文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为核心,再配上影视、游戏电竞、科幻创作、初创企业培育这四个细分政策。
很显然,这些政策不是泛泛而谈,而是精准对接产业需求。
比如对初创文创企业,会给研发补贴,2025年就培育了不少IP相关的初创公司,其中还有几家估值超亿元的。
从2008年成都邀请梦工厂团队考察,让《功夫熊猫2》融入青城山、麻婆豆腐元素,到2015年腾讯天美成都分部推出《王者荣耀》,再到后来可可豆动画的《哪吒》打破票房纪录、“花花”成为文旅IP,成都的IP之路走了17年。
现在它还搞了城市文创IP矩阵平台,把“成都可爱”“成都传奇”“成都锦绣”的IP整合起来,2025年数字文创季28个IP集结,就是矩阵化运营的成果。
更何况,成都还是全国首个版权示范城市,有文交所和数字版权综合服务平台。
搞创作最怕被盗版,有了这些保障,创作者才能安心做IP。
现在提到成都,大家想到的不只是火锅和熊猫,还有一堆能叫上名的IP。
“无IP,不成都”这句话,不是口号,是成都用人才、文化和政策,一步步做出来的结果。
未来再深挖熊猫、三国这些IP资源,说不定还能有更多“成都创”“成都造”的IP走向全国,甚至全世界。
更新时间:2025-10-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