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酒泉经开区南园,处处涌动着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的热潮。在南都电源智慧储能酒泉制造基地智能化车间,工业机器人精准焊接电池模块,AGV无人运输车穿梭运送物料。这一总投资20亿元、年产4GWh磷酸铁锂储能电池的新能源储能项目,从2023年10月开工建设到2024年6月实现量产,仅用8个月便实现从制造到“智造”的蝶变。
作为南都电源落地西北的首个重大产业项目,南都电源智慧储能酒泉制造基地顺利投产的背后蕴含着独特的产业逻辑。“酒泉‘风光无限’的资源禀赋与公司战略高度契合。”酒泉南都电源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景康说,“基地的投产,不仅填补了西北地区大型储能电池制造空白,更构建起‘新能源发电+储能装备制造’的闭环产业链。”
在电芯生产线上,超声波焊接机、包膜机、入壳机及氦气检测机等智能化设备协同作业,最终使电芯成型。记者观察到,每个电芯表面均赋有专属二维码标识。这一数字化“身份证”系统具备双重功能,既为工业机器人提供视觉识别定位依据,又可依托生产数据平台实现全生命周期溯源管理。通过扫描二维码,设备可自动调取对应工艺参数。同时,质量管理系统能精准追溯该电芯的原料批次、工艺参数及检测数据等全流程生产信息。
作为技术密集型企业,南都电源的发展离不开人才要素的支撑。为助力企业向高端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2024年,酒泉经开区出台《高层次人才引进激励暂行办法》,从人才认定、科研支持、住房保障及生活补贴等方面,吸引和保障产业人才安心工作、专注发展。
“针对这个项目,政府成立专班全程护航,在土地环评等关键环节特事特办,在外地员工子女入学问题上也予以帮助。对高技能人才,政府提供住房补贴和医疗绿色通道,真正解决了企业用工的后顾之忧。同时,积极和本地高校合作,订单式培养技术工人,让人才招得来、留得住。”李景康说。
在基地制浆车间,30岁的郑州大学材料学硕士沈豪玲正忙着测试浆料。“政府每年发放2万元生活补贴,鼓励我们扎根酒泉,专注专业领域发展,力求有新的突破。”沈豪玲说。
记者了解到,目前南都电源智慧储能酒泉制造基地有硕士以上学历员工7名、本科学历员工70名,大专以上学历员工占比超60%,初步组建起高素质人才队伍。
目前,基地首条生产线满负荷运转,产品用于金塔县、玉门市等周边新能源大基地配储项目,带动形成应用场景更加丰富的储能产业集群。正如车间电子屏上跳动的生产数据,南都电源智慧储能酒泉制造基地正在谱写新能源时代的“风光篇章”。(酒泉融媒记者 陈燕 吴亚文)
责任编辑:赵瑾
更新时间:2025-04-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