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共首位殉国的政治局常委,与毛主席是同乡,儿子是国之栋梁

前言

1928年4月21日,上海龙华刑场,一位身着直贡呢马褂、灰色哔叽长袍的共产党人士从容地步入了刑场。

他目光坚定,脸上没有丝毫的惧意。枪响过后,年仅26岁的他英勇就义。不久,中共在《布尔什维克》发表了悼文:

“中国无产阶级失去了一位最热烈的领袖。”

他,是中共首位殉国的政治局常委,也是中共政治局常委中最年轻的一位......

丹心一片为“工农”

“以前,村里老辈讲得最多的,就是他的故事。从小他脑瓜子就活,闯起祸来数他第一......”村民回忆道。

村民口中的“他”,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主人公——罗亦农。说起来,罗亦农与毛主席还是同乡,两人都是湖南湘潭人。

罗亦农出身于一个家境颇为殷实的家庭,其父罗子厚是当地有名的士绅,管过公堂、开过米行。可他,却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少爷”。

这天,罗亦农在路过五房湾大垅时,看到了一群农民竟顶着烈日在水井旁不停地忙碌着。

询问之下,才得知是湘潭县久旱无雨,田里的禾苗都已泛黄,村民们只能自发聚在一起淘井。

罗亦农环视四周,发现除了工人,竟无一位唐家人在场(这一带属地主唐老爷家)。

“你们为三老爷淘井,能有多少工钱?”罗亦农好奇的询问。

“工钱?哪有什么工钱哟!连茶饭都得我们自己带。”一位老农无奈地摇了摇头

罗亦农听后,顿时来了气。既然这田是农民们租的东家的,东家理应出钱,怎能让农民们白白出力?

农民们心里自然明白这个道理,但有什么办法呢?唐三老爷有钱有权有文化,说起“道理”来一套一套的,他们这些大字不识几个的粗人,哪里说得过他?

罗亦农闻言,愤愤不平地说道:“我也是读书人,我去帮你们讲道理,就得让他出这个淘井工钱!”

就这样,罗亦农带着一帮农民来到了唐三老爷家讨要说法。抵达后,罗亦农才知道自己小瞧了对方。

这唐三老爷果然是个“硬茬”,三言两语就将农民们给说服、打发走了,并将罗亦农好一通训斥。

当晚,罗亦农连夜写了一份状纸,第二天一早便送到了湘潭县衙。然而,几天后,当他再次在路上碰到唐三老爷时,对方却得意洋洋地同他说:

“小子,你告吧,写多少都行,反正县里有的是我唐家人!”

既然状告行不通,那就再换一条路!一夜之间,易俗河一带出现了不少写着“十不歌”的传单。

这“十不歌”正是出自罗亦农的手笔,他以犀利的笔触,将唐三老爷的种种不仁不义之举揭露得淋漓尽致。

这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传开了。经此一事,唐三老爷被气的大病一场。之后,他更是将此事告到了罗父那里,希望罗父能好好管教。

罗父得知此事后,大发雷霆,斥责罗亦农是一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逆子。对于罗亦农来说,“逆子”就“逆子”吧,反正他问心无愧就好。

还有一回,因纸币贬值,罗父坚持要让邻居偿还自己200块银圆。(原先,1纸币可换1银圆,贬值后就变成了2纸币换1银圆。)

罗亦农得知此事后,果断地站到了邻居这边,指责父亲太过于刻薄、贪财。这一举动,再次气得罗父大骂他是“祸种”。

谁也没有想到,就是这样一个被父亲称为“逆子”、“祸种”的人,却在将来创出了一番大事业。

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

罗亦农在湘潭益智学校(美国人开办的教会学校)读书之时,因积极参与反日游行示威、焚烧日货等爱国活动,遭到了校方的警告。

1917年,罗亦农愤然退学。有人问他,你不读书去干什么?罗亦农只说,自己要去干一件“大事”,要去寻找一条“出路”。

之后,罗亦农离家来到了上海“边工边读”。在这里,他阅读到了大量的进步书籍,思想更加开阔,并结识了陈独秀等革命先驱。

尽管此时的他,还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但他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向往社会主义。

1921年5月,罗亦农赴苏俄留学。同年年底,中国班在苏俄改建为中共组织,罗亦农成为首批由团转党的成员。

留学期间,罗亦农最热衷于两件事,一个是与大家一起讨论哲学、社会科学,另一个则是走访当地农村,了解俄国革命情况。

留学归来后的罗亦农,先后参与并领导了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和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他的一生,创下了多个“第一”。

“我党筹办党校的第一人”:当时,远在苏联留学的罗亦农在收到陈独秀的紧急来信后,火速赶回了国。

原来,由于国内形势的不断变化,急需能独当一面者的同志负责指导工作。

回国后,罗亦农被指派主持粤区党校工作,并担任北方区委党校校长(这也是我党的第一所党校)。

这里师资力量雄厚,教员都是各地党团骨干,例如赵世炎、陈乔年等。尽管这所党校持续时间短,但却为我党培养了大批优秀干部。

“第一个提出党独立领导武装工作的人”:在当时“白色恐怖”的严峻形势之下,罗亦农意识到必须要采取进攻策略,才能打破敌人的封锁,他主张发展群众斗争,组织武装起义。

即便在武装起义遭遇挫折时,他也从未放弃,而是总结出失败的经验教训,重新出发。他曾说:

“这次的起义,并不是失败,而是我们正在开始。”

正是这份坚持与勇气,最终引领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取得了完全的胜利,创造了中国革命史上的奇迹,周总理还称其为“上海暴动创造者”。

据工人们回忆,罗亦农的话煽动性很强,大家总会不自觉地受其感染,心里的那股劲儿也被释放出来。

尤其是在“四·一二”政变发生后,大量进步青年、工人、农民被屠杀,革命热情受挫,许多人对革命产生了怀疑。

之后,罗亦农更是将众人聚集在了一起,说:

“大家看,国民党那么狠,但并没有将我们杀光,共产党人就像割韭菜一样,越杀越多,越割越多......”

实际上,他的本名为“罗善扬”,之所以选择将名字改为“亦农”,是因为他想为工人、农民服务,正如他少年时期不惧豪绅,为工人、农民讨公道一般。

“慷慨登车去,相期一节全”

很快,国民党反动派就注意到了“活跃”的罗亦农,甚至发出了高额悬殊追捕他。即便如此,罗亦农仍旧不顾自身安危进行革命工作。

1928年4月15日,邓小平来到了罗亦农的住处谈论工作。谈话结束后,邓小平前脚刚从后门离开,反动派后脚就来到了住处逮捕了罗亦农。

原本,中央特科准备伪装成一个送葬队伍,待经过囚车之时,掏出事先藏在棺材里的枪支,把罗亦农给救下来。

计划可行是可行,但反动派并未给众人这个机会。他们明白,罗亦农的身份至关重要,中共方面必定会想尽一切办法营救。

于是,狡猾的反动派抢先一步行动,将罗亦农火速押送至淞沪警备司令部。狱中,反动派对其威逼利诱、严刑拷打,可从始至终,罗亦农都没有说一个字。

眼见软硬兼施都无法让罗亦农屈服,恼羞成怒的蒋介石当即下令将其处决。1928年4月21日,罗亦农从容地步入了上海龙华刑场。

他目光坚定,脸上没有丝毫的惧意。在他的心中,党的事业、国家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早已超越了生死的界限。

随着一声清脆而又刺耳的枪响,年仅26岁的他倒在了血泊之中。不久,中共在《布尔什维克》发表了悼文:

“中国无产阶级失去了一位最热烈的领袖。”

噩耗传来,最悲痛欲绝的莫过于罗亦农刚新婚4个月的妻子李哲时。就在她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时,周总理带来了罗亦农留下的绝笔信:

“哲时,永别了。灵其有知,将永远拥抱你。望你学我之所学以慰我。”

这短短的25个字,字字千钧,饱含着罗亦农对妻子的真挚情感和深深不舍。李哲时看完信后,泪水再次模糊了双眼,而她也遵照丈夫的遗嘱,继续在革命的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

罗亦农有一个儿子,名叫罗西北。父亲去世那年,罗西北年仅2岁,此后,他一直由外婆抚养长大。

1938年初,外婆带着罗西北前往武汉,去见那个他日思夜想的“周伯伯”——周恩来总理。刚一见面,周总理便满脸慈爱地说:

“快过来,让我好好看看你这个‘小革命家’。嗯,像你父亲,个头不低......”

原来,在罗西北刚出生的时候,罗亦农就曾满怀期望地说,希望儿子将来能够子承父业,成为一名“革命家”。

在周总理的关怀下,罗西北被送往了苏联学习。在这里,他接受了无线电发报培训,回国后,更是不断地搜集情报,为共产党方面传递着重要的信息。

由于罗西北所学的专业是水能、动力等方面,解放后,他毅然投身到了中国的水电事业中。

他负责并参加了大型水电枢纽工程的勘测、施工以及河流规划和水电站等方面的工作,将自己的后半生,全部投身在了中国的水电事业,全部奉献给了这片他深爱的土地。

2005年11月17日,罗西北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79岁。

结语

在革命的艰难岁月里,罗亦农目睹了国家的苦难、人民的悲愤,毅然投身革命事业,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无论面临怎样的艰难险阻、生死考验,他都从未动摇过自己的信仰。

即便身处敌人的监狱,遭受着严刑拷打和威逼利诱,他也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原则和底线,没有向敌人透露一丝一毫的革命机密。

正是这一代又一代的革命者们前赴后继,才换来了如今的幸福生活,才换来了如今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参考资料

罗亦农:中共最早牺牲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人民网

罗亦农:“慷慨登车去,相期一节全”. 湖南日报

第一位牺牲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罗亦农- 潘敬国 吴梦瑶. 炎黄春秋

独立与叛逆:罗亦农青少年的印记. 郭奇志. 湘潮(上半月)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17

标签:布尔什维克   中共   银圆   逆子   反动派   栋梁   党校   首位   老爷   同乡   上海   中国   儿子   农民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