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点
聚焦
01
日本首位女首相出炉,其经济政策以延续并强化“安倍经济学”为核心
日本首位女首相高市早苗于2025年10月21日当选,其经济政策以延续并强化“安倍经济学”为核心,主张通过大规模货币宽松、积极财政政策及重点投资半导体、人工智能、国防等战略性产业,推动经济转型。
《清华金融评论》观察
市场预期,高市早苗的政策立场,短期将刺激经济增长,推高日股并改善企业盈利预期,但可能加剧日元贬值压力。与此同时,长期风险较为明显。债务风险加剧。截至2024财年末,日本国家债务总额达1323.7万亿日元,连续九年刷新历史纪录。持续宽松政策可能进一步扩大财政赤字,增加主权债务压力。通胀与日元贬值。宽松货币政策叠加财政扩张或导致通胀上升和日元汇率走弱,若国际原材料价格上涨,可能引发成本推动型通胀,侵蚀国民购买力。结构性矛盾激化。专家指出,若通胀先行但民众收入和经济结构性问题未改善,可能引发“恶性通胀”,加剧社会矛盾。此外,日本经济面临多重挑战。GDP持续缩水。近五年GDP缩水21%,全球占比从2001年的13%降至2024年的3.61%,陷入“失去的30年”困境。美国关税政策不确定性、劳动力短缺等问题制约增长动力。分析师认为,高市早苗的政策可能短期托底内需、改善收入预期,但日本仍未找到新的增长引擎,长期经济前景仍存较大不确定性。(观察员/王茅)
重大
会议
01
国务院关于金融工作情况的报告:落实落细适度宽松货币政策
据新华社报道,国务院关于金融工作情况的报告26日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报告指出,要落实落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为巩固拓展经济回升向好势头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报告提出,下一步金融工作将突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重点方向,着力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报告提出,下一步将突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重点方向,着力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加力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指导金融机构提升金融服务专业化精细化能力和水平。继续聚焦科技创新、提振消费、小微企业、稳定外贸等重点方向,强化财政、货币、产业等政策协同联动,管好用好现有各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加力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精准有效推进金融支持重点产业提质升级。
《清华金融评论》观察
国务院金融工作报告强调落实落细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目的在于巩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强化对实体经济的精准支持。具体来说,稳定市场信心。当前外部冲击压力下(如全球金融波动、贸易保护主义),政策通过保持流动性充裕、社会融资成本处于历史低位(9月企业贷款利率降至3.14%),提振金融市场预期。巩固经济回升基础。通过延续宽松基调,为科技创新、绿色转型、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提供持续资金支持,推动投资与消费回暖。(观察员/王茅)
重大
政策
01 央行:动态完善货币政策框架 加强政策执行和传导
央行会议强调,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加快建设金融强国作出战略部署,中国人民银行将加快完善中央银行制度,扎实推动重点工作落实落地。在构建科学稳健的货币政策体系方面,央行表示,处理好短期与长期、支持实体经济增长与保持金融业自身健康性、内部与外部的关系。根据经济金融运行情况,把握好货币政策的力度、时机和节奏,充分释放各项货币政策效能,为经济稳定增长和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动态完善货币政策框架,加强货币政策执行和传导。深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清华金融评论》观察
近几年,央行一直在推动货币政策框架由数量型向价格型调控转型,在公开市场操作中推出一系列改革。比如,明示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是当前的政策利率,增加午后的临时正、逆回购操作,淡化中期借贷便利(MLF)的政策利率色彩,在公开市场操作中逐步增加国债买卖等。这些举措都有助于进一步增强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适应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调控需要。(观察员/周茗一)
重大
事件
01
证监会:完善“长钱长投”的市场生态,加强长效化稳市机制建设
10月24日,中国证监会党委书记、主席吴清主持召开党委(扩大)会议,认真传达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按照金融系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会议的工作要求,研究部署贯彻落实举措。会议强调,牢牢把握“六个坚持”,坚守监管的政治性、人民性,紧扣防风险、强监管、促高质量发展的工作主线,进一步深化投融资综合改革,持续增强我国资本市场的包容性、适应性和吸引力、竞争力,更好服务“十五五”发展目标和金融强国建设。包括着力增强资本市场的韧性和抗风险能力。培育和发展高质量的上市公司群体,完善“长钱长投”的市场生态,加强长效化稳市机制建设,持续夯实市场稳定的内在基础。
《清华金融评论》观察
证监会完善“长钱长投”市场生态、加强长效稳市机制的表态,传递了三大核心信号:一是构建资本市场长期稳定基础。引导长期资金入市。“长钱长投”旨在吸引保险、养老金等长期资金加大权益投资,减少市场短期波动,从源头提升市场稳定性。建立常态化稳市机制。通过制度设计(如平准基金、逆周期调节工具)应对极端波动,避免“救急式”干预,强化市场内在韧性。二是服务“十五五”金融强国战略。紧扣防风险、强监管主线,推动投融资改革,增强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支撑科技创新、绿色转型等重点领域。同步推进科创板、创业板改革,深化多层次市场建设(如新三板、私募股权),提升市场包容性与竞争力。三是为“慢牛”奠定制度基础。结合央行“维护股市、债市、汇市平稳运行”的协同表态,政策组合拳强化投资者信心。机构普遍认为,A股短期波动不改长期趋势,新质生产力(科技、高端制造)与高股息资产仍是主线。(观察员/王茅)
重要
数字
01 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14.75万亿元
中国人民银行统计,2025年三季度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70.39万亿元,同比增长6.6%,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14.75万亿元。2025年三季度末,本外币企事业单位贷款余额184.3万亿元,同比增长8.2%,前三季度增加13.33万亿元。分期限看,短期贷款及票据融资余额62.77万亿元,同比增长9.3%,前三季度增加4.99万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117.89万亿元,同比增长7.8%,前三季度增加8.18万亿元。分用途看,固定资产贷款余额77.55万亿元,同比增长7%,前三季度增加5.06万亿元。经营性贷款余额75.63万亿元,同比增长9%,前三季度增加6.35万亿元。
《清华金融评论》观察
2025年三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情况出炉。政策鼓励的普惠小微贷款、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等保持较快增长,增速高于其他各项贷款。近几年,银行贷款的期限结构发生显著变化,中长期贷款增长较快、占比上升,这也体现在三季度数据上。14.75万亿元的贷款增量是“政策托底+市场分化”共同作用的结果,是“高质量信用扩张”的一次试炼,通过结构性工具把信贷资源从“高杠杆房企”导向“绿色、普惠、科创”,同时用债券、股权等直接融资补位,避免总量失控。未来关键看政策端能否继续创造有效需求以及实体盈利能否接棒政策驱动。(观察员/周茗一)
文字丨《清华金融评论》内容部
编辑 | 周茗一
审核丨丁开艳
责编丨兰银帆
更新时间:2025-10-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