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女儿已经烂掉了”,一盒廉价首饰,让高三女孩家长情绪失控

10 月 29 日周日下午 3 点,本该是高三学生刷题、复盘的黄金时段,家住浙江杭州的李女士(化名)却在女儿的房门外,听到了不同于笔尖划过纸张的 “沙沙” 声 —— 那是塑料珠子碰撞的轻响。李女士深吸一口气,轻轻推开虚掩的房门,眼前的场景让她瞬间血压升高:女儿小琪(化名)盘腿坐在书桌前,桌面上摊开的不是数学试卷或英语单词本,而是一个粉色塑料首饰盒,里面装满了五颜六色的塑料珠子、链条、贴纸,小琪正专注地用鱼线将紫色珠子串成手链,连母亲进门都未察觉。

“都什么时候了,你还在玩这些破烂!” 李女士的声音带着压抑已久的怒火,她快步走到书桌前,一把抓起首饰盒,盒内的塑料珠子哗啦啦洒落在桌面上,几颗滚到了地板缝里。小琪被突如其来的呵斥吓了一跳,猛地抬头,眼神里满是错愕与抗拒:“我就玩一会儿,放松一下怎么了?”

“放松?高考还有不到 8 个月,你看看班级群里,谁不在补弱项、刷真题?你倒好,躲在屋里玩这些小学女生才玩的东西!” 李女士越说越激动,手指着书桌角落堆着的补习班讲义,“我上周才给你报了数学冲刺班,一节课 800 块,你去都不去,就在家玩珠子?”

小琪的情绪也瞬间爆发,她猛地站起身,伸手将桌面上剩余的珠子扫到地上,粉色首饰盒被带翻,塑料链条缠绕着珠子散了一地。“这些不是‘破烂’!是我攒零花钱买的,我学习累了玩一会儿怎么了?你除了逼我学习,还会干什么?” 小琪的声音带着哭腔,说完便转身坐在床边,背对着母亲,双手抱膝,拒绝再沟通。

看着满地狼藉,再看看拒绝交流的女儿,李女士突然觉得浑身无力,她扶着书桌边缘,眼泪不受控制地往下掉,声音颤抖着对门外闻声赶来的丈夫说:“你看看她,都高三了还这样,我的女儿已经烂掉了……” 这句话像一根沉重的针,扎在安静的房间里,连空气都变得凝滞。

李女士事后回忆,从高二下学期开始,女儿就偶尔会躲在屋里玩这些首饰,但那时学业压力还没这么大,她只当是 “小孩子心性”,没过多干涉。可进入高三,女儿对首饰的 “沉迷” 似乎变本加厉:周末不再愿意去补习班,理由是 “太累想休息”;同学约着去图书馆刷题,她也找借口推脱;每天晚上做完老师布置的作业,就立刻拿出首饰盒,有时能玩到深夜 11 点。“我不是不让她休息,可她休息的方式太‘幼稚’了,一点都不像要高考的人。” 李女士的语气里满是无奈,她指着垃圾桶里被扔掉的塑料手链,“这些东西加起来都不到 50 块,有什么好玩的?要是她玩的是益智玩具,我还能理解,可这些塑料珠子,能帮她考大学吗?”

李女士的崩溃,并非单纯因 “女儿玩首饰”,而是源于高三家长普遍存在的 “时间执念”—— 在他们眼中,高三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应服务于 “高考”,任何与 “学习” 无关的行为,都是对 “未来” 的浪费。

为了让小琪专注备考,李女士几乎包揽了家里所有的家务:每天早上 6 点起床准备营养早餐,确保小琪不用花时间想 “今天吃什么”;晚上小琪写作业时,她会坐在客厅沙发上安静等待,随时准备递上水果或热牛奶;就连小琪的衣服,她都按 “周一到周日” 分类叠好,放在衣柜最显眼的位置,避免小琪因找衣服浪费时间。“我和她爸都是普通上班族,没什么背景,只能靠她自己考个好大学,以后找份稳定工作。” 李女士说,她自己高中时因家庭贫困没能上大学,这份 “遗憾” 让她格外希望女儿能 “抓住高考这个机会”。

她给小琪制定了详细的 “时间计划表”:早上 6 点 40 分起床,7 点 20 分出门上学,中午 12 点 30 分到家后先做 30 分钟英语阅读,下午放学后参加学校的晚自习,晚上 9 点 30 分到家后,刷题到 11 点 30 分,睡前再背 20 分钟单词。“这个计划表是我参考了好几个‘高考状元妈妈’的经验制定的,按理说很合理,可她就是不配合。” 李女士翻出手机里的计划表截图,上面用不同颜色标注了 “学习时间”“休息时间”“薄弱科目强化时间”,连 “吃饭 15 分钟”“午休 30 分钟” 都精确标注。

在这样的 “高压期待” 下,小琪玩首饰的行为,在李女士眼中被无限放大:“她玩一个小时珠子,就意味着少刷一套数学选择题,少背 10 个英语单词,高考一分就能拉开上千人,这些‘浪费’的时间,以后怎么补得回来?” 更让李女士焦虑的是,小琪的成绩从高二的 “班级中游”,滑落到高三第一次月考的 “班级倒数 20 名”,“老师找我谈话,说她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经常走神,我当时就觉得,肯定是玩这些首饰影响了她”。

这种焦虑在家长群体中并非个例。李女士加入的 “高三家长交流群” 里,每天都有家长分享 “孩子学习到凌晨”“报了多少个补习班” 的动态,偶尔有人说 “孩子想休息半天”,立刻会有其他家长劝 “高三哪有休息的时间,再坚持一下就好了”。“看着别人的孩子都在往前冲,我怎么能不着急?” 李女士说,群里的焦虑像 “病毒” 一样传染,让她更难容忍女儿 “不务正业”。

与李女士的 “焦虑视角” 不同,小琪对 “塑料首饰” 的偏爱,或许是高压之下,一个内向孩子选择的 “无声解压方式”。

从邻居和同学的描述中,小琪是个性格格外安静的女孩:在学校里,她很少主动和同学说话,课间要么坐在座位上看书,要么趴在桌子上休息;放学路上,总是一个人背着书包慢慢走,不玩手机也不戴耳机;班里组织团建活动,她也多是坐在角落,默默参与,很少主动发言。“她不是不合群,是不知道怎么和别人交流。” 小琪的同桌说,有次小琪因为一道数学题不会做,想请教同学,犹豫了半天还是没开口,“最后是我主动问她,她才小声说出疑问”。

这样的性格,让小琪在面对高三的压力时,很难像外向的同学那样,通过 “和朋友吐槽”“出去运动” 来释放情绪。而塑料首饰的 “手工制作”,恰好给了她一个 “可控的情绪出口”—— 串珠子时,需要专注于 “珠子的颜色搭配”“链条的长度调整”,这种 “沉浸式操作” 能让她暂时忘记 “考试排名”“家长期待” 的压力;完成一条手链后,看着自己的 “作品”,还能获得微小的 “成就感”,这种成就感,是她在成绩下滑的高三生活中,很难从学习中获得的。

小琪的房间里,书桌抽屉的角落,放着一个鞋盒,里面整齐叠放着她制作的十几条塑料手链和项链:有的是用粉色珠子串成的 “草莓图案”,有的是用蓝色珠子和银色链条搭配的 “星星款式”,还有一条是用白色珠子串成的 “字母手链”,上面拼着她的名字缩写。鞋盒盖内侧,贴着一张小纸条,上面用铅笔写着 “今天数学小测进步了 2 分,奖励自己一条新手链”“今天和妈妈吵架了,串珠子的时候平静多了”—— 这些字迹稚嫩的纸条,藏着小琪不为人知的情绪波动,也说明 “玩首饰” 对她而言,不是 “玩物丧志”,而是 “自我调节” 的方式。

“她从来没跟我们说过学习压力大,我们还以为她不在乎高考。” 李女士在收拾房间时,偶然发现了这个鞋盒和纸条,看着上面的文字,她愣了很久,“我一直觉得她玩珠子是‘浪费时间’,却没想想,她是不是因为压力太大,才需要这样的方式放松”。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31

标签:育儿   廉价   首饰   情绪   家长   女儿   女孩   高三   珠子   塑料   时间   手链   书桌   首饰盒   链条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