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总乏力睡不好?《黄帝内经》4句话教你顺时养生,越热越精神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有言:“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 夏季三个月,天地之气交汇,草木繁茂、万物结果,正是阳气最盛、生命最旺盛的时节。人若想安度盛夏,需顺应此“蕃秀”之道,让自身气血如同草木般舒展畅达,这便是夏季养生的根本。



一、情志:使志无怒,若所爱在外


夏季对应五脏之“心”,心主神志,为“君主之官”。《黄帝内经》强调此时要“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即不让怒气郁积,让情志像草木开花般舒展。


心喜畅达而恶抑郁,夏季阳气浮于外,若动辄发怒,会让阳气过度亢奋,耗伤心阴(中医称“怒则气上”);反之,若长期压抑情绪,阳气不得宣泄,易生“郁火”,表现为心烦、失眠、口舌生疮。



故夏季宜多外出散步,观草木繁盛、听蝉鸣鸟啼,让心神随自然舒展;也可静坐调息,默念“心平气和”,助心火“温而不燥”。


二、作息:夜卧早起,无厌于日


夏季昼长夜短,天地阳气从清晨升发,至正午最盛,傍晚渐收。《内经》要求此时“夜卧早起,无厌于日”——即晚点睡(不宜过子夜)、早点起,不要厌恶烈日而总躲在阴凉处。


阳气是生命活动的动力,夏季人体阳气随天地之气向外舒展,若久居空调房、不愿见太阳,会让阳气“郁而不伸”,导致气血循环不畅,出现身重乏力、四肢发沉(类似“湿困”之症)。


清晨阳气初升时起床,可晒晒太阳(重点晒后背,因背部为督脉所在,主一身阳气),助人体阳气“应时而动”;傍晚阳气渐收,可适当散步,让阳气平缓回落,避免夜间烦躁难眠。


三、饮食:温凉适宜,忌贪生冷


夏季暑热逼人,易生“暑气”,但中医认为“春夏养阳”,此时人体阳气浮于外,内里相对偏虚,尤其脾阳易因贪凉而受损。


《灵枢·师传》说“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夏季饮食需避两个极端:



- 忌过食生冷(如冰饮、凉菜):生冷会伤脾阳,导致脾胃运化失常,湿浊内生,出现腹胀、腹泻、舌苔厚腻;

- 忌过食辛辣燥热(如烈酒、麻辣火锅):夏季本就“火盛”,过食燥热会助心火,引发口干、咽痛、便秘。


宜多食“清暑而不伤阳”的食物:如绿豆(煮烂后性温,可清暑利湿)、冬瓜(利水渗湿)、莲子(养心安神)、生姜(少量可温脾阳,防湿邪);也可适当吃些苦味食物(如苦瓜、莲子心),因“苦入心”,能清热泻火,但需注意“苦能伤津”,不可过量,尤其口干舌燥者需搭配梨、百合等润津之品。




四、起居:使气得泄,避虚邪贼风


《内经》强调夏季要“使气得泄”——即让人体阳气和汗液自然宣泄,不可过度约束。


汗液为“心之液”,夏季适当出汗是阳气宣发、排出暑湿的正常反应,若为贪凉总待在空调房,或出汗后立即吹冷风,会让寒邪随汗孔入侵,导致“暑湿夹寒”,表现为头痛、身痛、鼻塞(类似“空调病”)。


故出汗后可稍等片刻,用干毛巾擦汗,再适当吹风;空调温度不宜低于26℃,避免直吹身体;雨后暑湿重,需勤晒衣物,避免湿邪侵体(中医认为“湿为阴邪,易伤阳气”)。


逆之则伤,顺之则安


《素问》警示:“逆夏气,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若夏季违逆自然规律,会损伤心气,到了秋季易生疟疾(寒热往来之症),因夏季未养好阳气,秋季收敛不足,冬季便易生重病。


可见,夏季养生的核心,不过是“顺”字——顺天地阳气升发之性,顺心神舒展之需,顺脾胃运化之能。如此,方能让身心如盛夏草木般,繁茂而稳健,为秋冬健康打下根基。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4

标签:养生   黄帝内经   乏力   夏天   不好   精神   阳气   夏季   草木   空调   素问   畅达   天地   生冷   汗液   心火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