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无论如何没想到,只是明抢一个中国公司,四个大洲为此遭了殃

别说人了,一个国家怎么会闯这么大的祸?荷兰明抢中资旗下企业,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统统为之买单。

事情的起因很简单:荷兰政府盯上了中国半导体巨头闻泰科技旗下的安世半导体,认为这家企业对荷兰的国家安全构成了风险,遂直接出手干预。中国籍CEO被暂停职务,荷兰要求安世半导体董事会必须增派外籍董事,所有股份几乎都被荷兰政府托管。这操作,属实是干脆利落,但问题是,做得太猛、太过头了。

安世半导体迅速回应:中国团队依法独立运营,荷兰这波操作完全是“散布不实信息”。紧接着,全球最大的小型号半导体封装基地之一,安世半导体东莞工厂限制出货,甚至开始实行“上四休三”。要知道全球每 10 件小型号半导体封装产品中,就有超过 7 件来自这里,占安世全球超七成的出货量。如此高的产能占比,一旦限制出货,全球汽车供应链立刻开始感受到影响。四大洲不少厂家纷纷哀嚎。

第一,北美洲。通用、福特、本田的工厂已经开始减产,部分甚至临时停产。北美车企对安世芯片依赖度极高。通用、福特这些巨头的车规级功率芯片,比如用于汽车电路保护、电机控制的小型号半导体,超三成采购自安世。而东莞工厂承担了安世全球超七成的出货量,相当于北美车企的 “芯片主粮仓”,一旦断供,短时间内找不到替代来源。

第二,欧洲。据德媒报道,德国大众、宝马、奔驰近日面临原材料耗尽的危险。法国汽车制造商雷诺成立专项小组,每天盯着供应链变化。欧盟和各国政府也坐不住了,急得开会找解决办法,生怕整个欧洲汽车工业被拖下水。

第三,亚洲。日本本田、丰田也没能幸免,这两家车企的混动系统、车身电子稳定系统里,大量用到安世的车规级二极管、晶体管。这些芯片虽然体积小,但负责电流控制、电路保护,是汽车电气系统的 “神经末梢”,没有替代方案的话,相关零部件直接就成了“半成品”。

此外,和北美车企类似,本田、丰田也追求精益生产,芯片库存周期通常控制在 1 个月以内。原本供应链稳定时能高效运转,但东莞工厂一限制出货,他们的库存消耗速度远超预期,又没法快速找到能匹配车规标准的替代供应商,只能先调整产线,优先保障高利润车型,其他车型的生产自然受影响。

第四,南美洲。巴西车企发出了警告:如果芯片供应危机继续,工厂可能在两到三周内停产。巴西政府见状立刻介入,副总统亲自出面,与中方大使沟通寻求解决方案。至此,四大洲的厂商都陷入困境。

为何安世半导体能量如此强大呢?这家公司生产的芯片虽说技术不高端,但产量惊人、不可替代,全球汽车供应链对它高度依赖。芯片不仅在汽车中发挥基础功能,比如门锁、空调、仪表盘,还应用在家电和机械设备中。一旦断供,不只是汽车停产,其他行业也可能跟着“连锁晕厥”。

更关键的是,全球范围内可替代的供应商屈指可数。哪怕找到了替代品,也要重新认证、调整生产线,几个月内根本无法缓解紧张。比如欧洲地区的英飞凌,即便是汽车芯片龙头,但短期内调整产品线,交付速度实在有限。再比如日本的瑞萨电子,数量上也难以完全填补安世的量产缺口。

荷兰以“国家安全”为由干预企业,本意可能是保护欧洲利益,但结果呢?自家产业链都快被自己掐住了。中方独立自救,拉通国内供应链,短期能缓解部分压力,但欧洲和北美工厂的停产几乎不可避免。

从舆论到产业界,荷兰的行为被批评得体无完肤。借口是“保护自己”,结果却是在砸自己的饭碗,还拖累了几乎全世界的重要车企。

短期看,各国汽车停产潮已经出现,供应链混乱蔓延。长期看,中欧半导体与汽车产业格局或将重塑,全球制造业的脆弱性暴露无遗。荷兰只想管一家公司,却不料搅动了全球供应链及四大洲的重要车企,让整个汽车产业为它“买单”。别小看一片芯片的力量,它已经成了全球汽车工业的“命门”。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30

标签:科技   荷兰   大洲   中国   无论如何   没想到   公司   半导体   芯片   全球   欧洲   北美   汽车   本田   工厂   北美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