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汾酒:千年酒魂与现代商业的韧性样本


题要:那个曾经依靠速度和规模取胜的时代已经过去,如今正迎来一个拼内功、比耐力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汾酒2025年前三季度营收329.24亿元,净利润114.05亿元——在这个白酒业的寒冬里,这份成绩单透着恒久的温度。

在部分酒企出现负增长的对比下,汾酒不仅稳稳守住了行业前三的位置,更在悄然扩大着自己的领先优势。这不禁让人思索:在行业整体承压之时,汾酒的这份韧性从何而来?


01 行业寒冬的一抹春色

近日,山西汾酒发布的2025年前三季度业绩报告显示:

实现营业收入329.24亿元,同比增长5.0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14.05亿元,同比增长0.48%。

这些数字若放在十年前行业高歌猛进之时,或许并不起眼。但今天,在当前环境下,这份成绩单却显得格外珍贵。它让人想起北方原野上的老槐树,在萧瑟秋风中依然挺立,枝叶间还挂着未落的果实——那是一种历经风霜却未曾放弃的坚守。

而这份坚守,并非凭空而来。推开汾酒博物馆那扇厚重的木门,仿佛打开了时间的隧道。这里记载着1500多年前的“汾清酒”的历史,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一段从未中断的传承。

白酒行业的这个冬天,来得比预想的更漫长。

在这个“三期叠加”的特殊时期——政策调控、消费转型与存量竞争同时发生,白酒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过去那个靠涨价、扩产就能轻松增长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国泰海通证券研报指出,白酒行业2025年第二季度产业景气度仍在寻底,价格端压力大于量的压力。这意味着,企业不仅要面对销量增长的挑战,还要应对价格下行的双重挤压。

然而,寒冬之中总有生机。

在山西杏花村,这个孕育了汾酒千年传奇的地方,工人们依然按照古老的节律,进行着新一轮汾酒酿造。酒汽从车间袅袅升起,空气里弥漫着熟悉的酒香。

这份从容,体现在了数据上:汾酒第三季度单季实现营业收入89.60亿元,同比增长4.05%。这个数字背后,是一个老牌酒企在风浪中的定力与智慧。

02 多重支柱构筑护城河

在汾酒的酿造哲学中,最重要的一条是“稳字当头”。这不仅是酿酒的要诀,也成了企业经营的智慧。

清晰的产品矩阵,是汾酒稳健增长的根基。2025年1-9月,作为核心主力的汾酒系列产品实现销售收入321.71亿元,同比增长5.54%,成为业绩稳健增长的“压舱石”。

这背后,是汾酒长期贯彻“抓青花、强腰部、稳玻汾”策略,构建起覆盖高、中、低全价格带的健康产品架构。

在江苏南京的一家烟酒店里,店主老王展示了汾酒的全系列产品。“你看,青花30占据900元价位段,是商务宴请的主力;老白汾在200元左右,适合朋友聚会;而玻汾只要50多元,是老百姓日常喝得起的口粮酒。”

老王说,去年以来,高端白酒销量确实受到影响,但中低端产品需求稳定,这让他平稳度过了行业调整期。“别的牌子可能只靠一两款产品,汾酒却是全面开花。”

全国化战略更是汾酒抗周期的重要支柱。2025年前三季度,汾酒省外市场实现销售收入218.13亿元,同比增长12.72%,成为增长的主引擎。

在浙江温州,做建材生意的陈老板习惯用青花汾酒招待客户。“五年前,这里还很少有人喝汾酒。但现在不同了,清香型白酒的口感更纯净,喝多了不上头,越来越受欢迎。”

汾酒南方市场的快速增长,印证了“一轮红日、五星灿烂、清香天下”的全国市场布局思路的正确性。在经济活跃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汾酒正在赢得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

03 从“快”到“稳”的战略智慧

“跑得快不如走得稳。特别是在行业调整期,稳健比速度更重要。”汾酒高层会上的这句话,道出了汾酒当下的战略核心。

在进军“三分天下有其一”的远大目标路上,山西汾酒已成功将战略重心从“加速发展”转向“稳健增长”。这种以质取胜的思维,正成为其穿越行业周期的核心能力。

翻阅汾酒2025年的营销政策,“稳健压倒一切 ”被放在了最突出的位置。这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落实到每一个经营环节的具体行动。

在渠道管理上,汾酒显示出与众不同的定力。一位区域经理透露,公司明确要求严格控制库存水平,宁可少卖货,也不能让渠道压货过重。“我们更关注的的不是发货量,而是终端动销和渠道健康度。”

这种做法,与行业内一些企业为了完成销售任务向渠道大量压货形成鲜明对比。短期看,可能会影响增速;长期看,却维护了价格体系和渠道利益。

“汾享礼遇”体系的全方位推进,是汾酒渠道深耕的又一重要举措。通过构建终端多维激励体系,汾酒让利给真正卖酒的经销商和烟酒店,确保各个环节都有合理的利润空间。

在北京大兴区的一家连锁烟酒超市,销售人员小李告诉我,卖出一箱青花汾酒,除了正常利润,还能获得公司的额外奖励。“这让我们更愿意主动向顾客推荐汾酒。”

04 渠道深耕与数字化变革

走进山西汾酒的数字化指挥中心,大屏幕上实时跳动着全国销售数据。每一瓶酒的流向、每一个区域的动销情况,都清晰可见。

“我们现在比经销商更了解他们的库存。”数字化部门负责人如是说。这种对渠道的精细把控,让汾酒能够及时调整策略,避免库存积压和价格混乱。

在传统渠道精耕细作的同时,汾酒在数字化直销渠道也取得了突破。2025年上半年,电商渠道销售收入同比增长超过30%,会员总数突破千万大关。

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字化手段,汾酒实现了与消费者的直接互动。在汾酒官方APP上,消费者可以追溯每一瓶酒的生产过程,了解酿造工艺,甚至定制专属产品。

这种直达消费者的能力,在行业调整期显得尤为珍贵。 当传统渠道受阻时,数字化渠道成为新的增长点;当消费者更加理性时,品牌与消费者的直接沟通更能赢得信任。

在河北石家庄,汾酒开展了一场“老酒回家”活动,邀请消费者带着珍藏的汾酒老产品参加鉴评会。现场,七十多岁的王大爷拿出一瓶1985年的老汾酒,激动地讲述这瓶酒背后的故事:

“这是我结婚时父亲送我的,一直舍不得喝。今天拿来,就是想告诉年轻人,什么是真正的好酒。”

这样的活动,不仅增强了品牌与消费者的情感连接,更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着汾酒的品质理念和文化价值。

05 汾酒的底气与文化根基

漫步在杏花村汾酒老作坊博物馆,时间仿佛静止了。

这里保存着明代的古井亭、清代的造酒器具,还有民国时期的酿酒工具。每一件文物都在诉说着汾酒的历史,见证着中国白酒的演变。

“中国酒魂,清香天下”——这不只是一句宣传语,更是汾酒人的精神信仰。

汾酒是中国酿酒工艺、白酒香型的鼻祖,拥有悠久的酿造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曾经行销全国,是当时销量排名第一的白酒品牌,被誉为 “汾老大”,在全国范围内拥有广泛知名度。

文化是汾酒最深沉的底气。

从2016年初至2024年7月,山西汾酒总市值累计涨幅达到1233%,位列白酒上市公司第一。公司的收入和归母净利润,从2016年的44亿元/6亿元,分别上升至2023年的319亿元/104亿元。

这一被业界称为“汾酒速度”的增长,既是今天汾酒面对行业调整期的底气,也是其战略转型的资本。

但汾酒人清楚地知道,文化底蕴需要与现代消费需求相结合,才能真正释放价值。

为此,汾酒近年来在品牌年轻化上做了大量探索。与电竞合作推出联名产品,在短视频平台开展酿造工艺直播,邀请年轻人参观生产基地……这些举措,让古老品牌焕发出新的生机。

青花汾酒入驻克里姆林宫博物馆,沿着万里茶道一路清香;抖音挑战赛上,年轻人用汾酒调出百种创意喝法;景德镇的快闪活动中,千年瓷都与千年酒魂碰撞出新的火花。

06 稳健,比快更稀缺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汾酒给行业展示了一种不一样的可能。

深厚的品牌积淀、清晰的战略路线、扎实的渠道基础和长期主义的经营理念,共同构成汾酒穿越行业周期的底气。

汾酒当前所展现出的“稳”,正是一种比“快”更稀缺,也更高级的领军者能力。

正如其在三季报中所展现的,不是逆势的狂飙,而是有质量的增长;不是单一的突破,而是系统的胜利。

白酒行业的调整仍在继续,但汾酒的实践表明,冬日的土地下,依然可以孕育生机。这份稳健,或许正是当下中国白酒行业最需要的力量。

在这片孕育了千年酒香的土地,参观者忽然明白了汾酒韧性的真谛:它源于对传统的敬畏,也来自对创新的拥抱;它体现在扎实的内功上,也彰显在开阔的视野中。

这份三季报,在行业寒冬中宛如一抹暖阳,它告诉我们:有时候,稳健不是停滞,而是积蓄;不是退缩,而是智慧。

当行业告别狂飙突进,汾酒的“稳 ”反而熠熠生辉——这或许正是穿越周期的终极答案。

白酒行业的冬天终将过去,而那些在寒冬中依然扎根、默默积蓄力量的企业,必将在春天到来时,绽放出最灿烂的花朵。

汾酒,正是这样的存在。

编后语

这个秋天,汾酒给出的不仅仅是一份财报,更是一种启示。在行业调整期,汾酒坚持“稳健压倒一切”的策略,展现出强大的抗周期韧性。

汾酒的实践表明,企业的韧性可以从产品矩阵、全国化战略、品牌文化、战略定力和未来布局等多个维度系统构建。

它告诉我们,穿越周期并非遥不可及,只要坚守长期主义,夯实内功,就能在风云变幻中行稳致远。

对于汾酒而言,那个曾经依靠速度和规模取胜的时代已经过去,如今正迎来一个拼内功、比耐力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完)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2

标签:美食   韧性   样本   千年   商业   行业   白酒   渠道   稳健   青花   消费者   战略   山西   寒冬   周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