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下的王大爷和李大爷,都是刚过 70 岁的老邻居,年轻时都爱 “抿两口” 白酒。可如今两人状态天差地别:王大爷每天早上能绕着小区走三圈,买菜做饭样样行;李大爷却隔三差五往医院跑,上个月刚因血压骤升住了院。同样是喝了几十年酒,为啥老了差别这么大?
“等老了再说”,这话很多人年轻时都挂在嘴边。朋友聚会、加班解乏、天冷驱寒,总少不了 “来杯白酒”。可真到了 70 岁,身体会不会像王大爷那样 “扛得住”,还是像李大爷那样 “出问题”?今天就结合两位大爷的经历,聊聊常年喝酒对老年人的 “好与坏”,帮大家算清这笔 “健康账”。
李大爷年轻时在工厂上班,每天下班都要喝二两白酒,说 “解乏又暖身”。他总说 “我喝得少,又不醉,出不了事”,儿女劝他少喝,他还反驳 “你王大爷喝得比我还多,身体不照样好?”
可从 65 岁开始,李大爷的身体就慢慢 “亮红灯” 了。早上起床经常头晕,量血压每次都超标;去年冬天买菜时,走两步就胸口发紧,送到医院查出冠状动脉硬化。医生说,这和他几十年的饮酒习惯脱不了干系 —— 白酒里的酒精,早把血管 “悄悄毁了”。
很多人以为 “不酗酒就没事”,但医学上根本没有 “安全的饮酒量”,尤其是对老年人。酒精进入体内后,会直接刺激血管收缩和舒张:短期内可能觉得 “放松”,长期下来血管壁会变得脆弱不堪,像老化的橡胶管一样失去弹性。有数据显示,70 岁以上常年饮酒者中,60% 都有高血压,近一半有心血管问题,这些毛病平时可能没症状,一旦发作就可能危及生命。
王大爷虽然也喝了几十年酒,但他有个习惯:从不多喝,每天最多一两,而且从不空腹喝,喝酒时一定会配着蔬菜、豆制品。更关键的是,他坚持每天散步,退休后还加入了社区的太极拳队。医生说,王大爷的 “幸运”,是 “适量 + 健康生活习惯” 抵消了部分酒精伤害,但这并不代表酒精对他没有影响 —— 去年体检时,他的肝功能指标也出现了轻微异常,医生还是建议他尽量少喝。
很多老年人不知道,酒精对身体的伤害是 “日积月累” 的,年轻时可能看不出来,到了 70 岁,随着身体机能下降,这些伤害会集中显现,尤其是在这三个部位:
第一个 “重灾区”:肝脏 —— 沉默的 “解毒工”,被酒精慢慢掏空
肝脏是人体的 “解毒器官”,但它很 “沉默”,即使受了伤也不会轻易喊疼。李大爷之前总觉得 “肝好得很,吃啥都香”,直到去年体检,查出轻度脂肪肝,医生说再发展下去可能会变成酒精性肝炎。
老年人的肝功能本就随着年龄下降,肝细胞修复能力变差,长期喝酒会让肝脏 “超负荷工作”。酒精在肝脏代谢时,会产生乙醛这种有害物质,不断破坏肝细胞。很多常年喝酒的老人,看似 “没毛病”,其实肝功能早就悄悄受损,等出现腹胀、食欲差、浑身乏力这些症状时,往往已经到了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的阶段,想逆转都难。
王大爷听医生说肝功能异常后,赶紧把白酒换成了白开水,还每天吃点护肝的蔬菜,今年复查时指标终于恢复了正常。他说:“以前觉得肝脏抗造,现在才知道,它只是不会‘喊疼’而已。”
第二个 “重灾区”:大脑 —— 别以为 “喝酒助眠”,其实在 “麻痹神经”
小区里的张阿姨,以前爱喝两口白酒 “助眠”,说 “喝了睡得香”。可到了 70 岁,她发现自己记性越来越差,买菜经常忘带钱包,有时候连儿女的电话都记不住,去医院检查,医生说她有轻度认知障碍,和长期饮酒有关。
酒精看似能让人 “放松入睡”,其实是在麻痹神经系统。老年人的神经本就不如年轻时灵敏,长期酒精刺激会打乱神经递质传导,导致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严重的还会发展成老年痴呆。研究发现,常年饮酒的老年人,大脑灰质体积会比不饮酒的人少 10%,这种损伤是不可逆的 —— 就像被泡软的海绵,再也恢复不了原来的弹性。
现在张阿姨再也不喝酒了,每天跟着社区做记忆训练,虽然记性没完全恢复,但至少没再恶化。她后悔地说:“早知道喝酒伤脑子,当初说啥也不喝了。”
第三个 “重灾区”:免疫系统 —— 喝酒让身体 “失去防线”
李大爷还有个毛病,一到冬天就频繁感冒,伤口也不容易愈合。去年不小心摔了一跤,膝盖擦破点皮,结果感染了,住了半个月院才好。医生说,这是因为长期饮酒让他的免疫力下降了。
老年人的免疫力本就逐年减弱,酒精还会 “雪上加霜”—— 它会抑制免疫细胞活性,减少免疫细胞数量,让身体像失去了 “防线”,稍微有点病毒、细菌入侵,就容易生病。数据显示,常年饮酒的老年人,感染几率比不饮酒的人高近一倍,哪怕只是普通感冒,恢复时间也会更长。
很多老年人喝酒,都抱着 “养生”“驱寒” 的想法,可这些想法往往是错的,反而会加重身体负担:
误区一:“喝土酒、泡药酒更养生”
小区里有人自己泡药酒,说 “放了人参、枸杞,喝了补身体”。可去年有位老人喝了自制的 “蛇酒”,直接中毒进了医院 —— 蛇身上有寄生虫,白酒根本杀不死,反而让毒素扩散了。
药酒里的成分复杂,加上白酒的高浓度,很容易损伤肝脏。老年人的肝肾代谢功能差,一旦出现问题,后果比年轻人更严重。而且很多 “土酒” 的酿造过程不卫生,可能含有甲醇等有害物质,喝了只会害了自己。
误区二:“天冷喝口酒驱寒”
冬天冷的时候,不少老人会喝口白酒 “暖身子”,觉得浑身发热。可实际上,酒精扩张末梢血管带来的 “热感” 是暂时的,之后体温会快速下降,反而更容易着凉。去年冬天,有位老人喝了酒出门,结果冻得发抖,差点引发心梗。
老年人的耐寒能力本就差,想驱寒不如多穿件衣服、喝杯热水,靠喝酒驱寒,简直是 “拿健康赌温度”。
误区三:“空腹喝酒、喝酒不配菜”
有些老人喝酒图省事,空着肚子就喝,或者只吃点花生米。可空腹时酒精吸收快,对胃黏膜的刺激更大 —— 老年人的胃黏膜本就薄,长期这样喝,很容易引发胃炎、胃出血。
正确的做法是喝酒前先吃点主食、蔬菜,让食物保护胃黏膜,减少酒精吸收。但最好的方式,还是不喝酒。
现在医学指南已经明确建议:70 岁以上老年人不建议饮用任何形式的酒精饮品。一方面是因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承受不了酒精的刺激;另一方面,很多老年人需要长期服药,酒精和药物相互作用,可能会引发严重副作用 —— 比如吃降压药时喝酒,可能导致血压骤降,危及生命。
王大爷现在已经把白酒戒了,每天早上散步、打太极,中午和下午各睡半小时,身体比以前还好。他说:“人到 70,身体就像用了几十年的老车,得好好保养,不能再折腾了。以前喝的那些酒,现在想想都是‘债’,能不还就尽量不还。”
李大爷也在医生的建议下戒了酒,每天按时吃降压药,虽然还需要定期去医院,但至少不用频繁住院了。他常跟邻居说:“年轻时觉得喝两口没事,老了才知道,身体会把账一笔一笔算清楚。现在后悔也晚了,只能尽量弥补。”
人到 70,健康才是最重要的。那些年轻时 “每天小酌” 的习惯,看似没什么,其实都在悄悄消耗身体。与其等老了再为喝酒买单,不如从现在开始,少喝一口酒,多走一步路,让身体能轻松地度过晚年。毕竟,对老年人来说,最好的 “福气”,就是能自己吃饭、自己散步,不用给儿女添麻烦 —— 而这一切,都需要一个健康的身体来支撑。#头条创作嘉年华#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报告2022年摘要[R].2023.
[2]张燕.长期饮酒对肝脏健康的影响研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4,44(3):198-202.
[3]刘云.老年人饮酒与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关系的探讨[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3,42(6):456-460.
[4]陈海明.饮酒行为与认知功能障碍关系研究[J].中华神经科杂志,2022,55(9):725-730.
[5]国家卫健委.中国老年人健康指南[M].人民卫生出版社,2023年版.
更新时间:2025-10-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