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三叩,是给故乡与双亲的最后情书

青石板上的三声脆响,穿透了江苏徐州老宅的寂静。39岁的范大哥俯身叩首,额头轻触冰凉的地面,一下、两下、三下,郑重得像完成一场神圣的仪式。身后的老宅门虚掩着,门后那根曾承载着父亲教诲的训子棍依旧倚墙而立,可堂前,再也不会响起母亲温柔的唤儿声,也听不到父亲略带严厉的叮嘱。

这是他处理完老家所有琐事,即将返程的时刻。院子里空无一人,墙角的杂草疯长,屋檐下的灯笼蒙着一层薄尘,曾经充满烟火气的家,如今只剩满院的寂寥。三年前,父亲的突然离世,让这个家少了主心骨;如今,母亲被阿尔茨海默症夺走了记忆,住进养老院后,连日夜牵挂的儿子都认不出。范大哥说,以前年少轻狂,总觉得老家是永远的退路,收拾行囊离家时,从没想过“回家”会变得如此沉重,“直到亲人都不在了,才真正懂‘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的深意”。

临走前,他习惯性地将钥匙藏在门口的砖块下——这个父亲教给他的小习惯,是刻在骨子里的记忆。仿佛这样一来,他与这座老宅、与逝去的亲人,就还保留着一丝未断的牵连。那三叩,叩的不是迷信,是对再也回不去的旧时光的眷恋,是对那些嫌过的唠叨、烦过的管束的追悔,更是对“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终生遗憾。

范大哥的故事在网上传开,无数网友破防落泪。有人说“看完立刻给爸妈打了电话”,有人感慨“我们总在奔波中忽略父母,等反应过来,却只剩回忆”。多少人为了生计背井离乡,把“忙完这阵就回家”挂在嘴边,可时光不等人,父母的白发只会越来越多,陪伴的机会只会越来越少。老家从随时能回的港湾,慢慢变成了只能遥望的故乡,归途也成了再也无法回头的前路。

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老宅”,里面藏着父母的疼爱与牵挂。那些看似平凡的日常,比如饭桌上温热的饭菜、电话里反复的叮嘱、出门时不舍的目送,都是生命中最珍贵的馈赠。范大哥的三叩,不仅是一场告别,更是一记警醒:生命没有那么多“下次”,孝顺也不能等“以后”。

趁双亲还在,趁岁月未晚,多回家看看吧。陪父亲喝杯茶,听母亲唠唠嗑,哪怕只是静静待在身边,也能减少一份日后的遗憾。别让老宅的寂静,成为心中永远的痛;别让那句“来不及”,成为此生最大的遗憾。愿我们都能带着父母的爱与期盼,好好前行,也愿我们都能珍惜当下,不留遗憾。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8

标签:美文   双亲   故乡   情书   父母   父亲   大哥   遗憾   老家   归途   母亲   寂静   亲人   时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