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明确指出了,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国家安全屏障更加巩固。
在此基础上再奋斗五年,到二〇三五年实现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跃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其中对房地产也有明确定调:
全会提出,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畅通社会流动渠道,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要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动房地产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健康中国,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在房地产市场处于深度调整与转型关键期的背景下,中央会议对房地产行业的最新定调犹如重磅信号,以 “推动高质量发展” 为核心的政策框架清晰落地。从 “严控增量、优化存量” 的供需调节到 “好房子” 建设的品质导向,从房企融资支持到城市更新提速,一系列政策组合拳既回应了当前市场的突出矛盾,更勾勒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的清晰路径,为行业企稳回升注入强劲动力。


一、定调核心:从 “止跌回稳” 到 “高质量发展” 的战略升级
本次中央会议的定调并非简单的政策加码,而是基于行业发展阶段变化的战略升级。自 2024 年 9 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 “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 以来,“稳市场” 已成为政策主线,全国累计出台优化政策近 3000 次,从首付比例下调、房贷利率降息到限购松绑,需求端支持力度持续加大。而此次会议进一步明确,在 “止跌回稳” 基础上,将 “高质量发展” 作为行业转型的核心目标,标志着房地产政策从 “短期救市” 向 “长期筑基” 的深度过渡。
这一转变背后是对行业本质的深刻把握。7 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作出 “两个转向” 的重要判断: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这意味着依赖土地财政、规模扩张的旧模式已难以为继,唯有通过质量提升、存量盘活、制度创新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会议强调的 “稳中求进、先立后破” 原则,更明确了新模式构建需兼顾风险化解与长期发展,为政策实施划定了清晰边界。
二、利好落地:供需两端协同发力的政策组合拳
本次中央会议部署的利好政策呈现 “精准滴灌、双向发力” 的特点,既聚焦需求端的潜力释放,也着力破解供给端的结构性矛盾,同时强化风险防控的制度保障。
(一)需求端激活:降低门槛与优化体验并重
需求端政策延续了 “降成本、扩范围” 的优化方向,并向 “提品质、促升级” 延伸。金融信贷层面,目前商贷利率已降至 3.5%、公积金贷款利率降至 2.65%,均处于历史最低水平,同时存量房贷利率动态调整机制的建立进一步减轻了购房者负担。限购政策优化持续深化,除少数核心区域外,绝大多数城市已取消限制性措施,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也放开了外围区域购房限制,有效释放了合理住房需求。
更具突破性的是对改善型需求的精准支持。会议明确提出推进 “好房子” 建设,将其纳入城市更新机制统筹推进,在规划、土地、财政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这一举措精准对接了居民从 “有房住” 到 “住好房” 的需求升级,重庆龙湖御湖境等高品质项目 “开盘即热销” 的表现,印证了优质供给对需求的拉动作用。此外,住房 “以旧换新” 补贴、换房退个税等政策的持续落地,进一步打通了存量房与新房市场的循环通道。
(二)供给端改革:严控增量与盘活存量并举
供给侧改革是本次政策的重中之重,通过 “三量调节”(严控增量、优化存量、提高质量)破解供需失衡难题。在严控增量方面,政策明确对商品住宅去化周期超过 36 个月的城市暂停新增用地出让,去化周期 18-36 个月的城市需先盘活存量再新增供应,2025 年全国住宅用地计划供应量同比已下降 20%,二线城市降幅达 30%。这一措施直击库存高企痛点,推动市场供需向新均衡靠拢,截至 8 月,商品房待售面积已连续 6 个月下降,库存压力持续缓解。

存量盘活与品质提升形成政策合力。一方面,城中村改造政策支持范围已扩围至近 300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超百地优化房票安置政策,既释放了刚性需求,也改善了城市面貌;另一方面,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试点加快推进,赋予试点地区更大土地管理自主权,鼓励通过市场化方式盘活低效用地,为高品质住房建设提供空间支撑。这种 “减量提质” 的供给侧改革,正推动市场从 “总量过剩” 向 “结构优化” 转型。
(三)风险端防控:融资纾困与制度保障双管齐下
针对行业风险化解,会议延续了 “精准拆弹” 的思路,强化金融支持与制度约束。在房企融资方面,“三支箭”、项目融资 “白名单” 等政策持续发力,目前全国 “白名单” 项目贷款审批金额已超 7 万亿元,支持近 2000 万套住房建设交付,有效保障了项目竣工交付。土地增值税预征率下限统一降低 0.5 个百分点、增值税留抵退税优化等措施,进一步缓解了房企资金压力。
制度层面的风险防控更为长远。政策明确严禁投资人违规抽挪项目资金,建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从源头防范资金链断裂风险。同时,通过 “一楼一策” 推进难交付项目处置,截至目前全国 750 多万套已售难交付住房实现交付,有效维护了市场信心。这种 “融资支持 + 过程监管” 的组合,为行业风险收敛提供了坚实保障。
三、深远影响:重构行业逻辑与城市价值格局
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的政策定调,不仅将推动房地产市场企稳回升,更将从根本上重构行业发展逻辑与城市价值体系,带来多维度深远影响。
对行业而言,“规模至上” 的时代彻底终结,“品质为王” 成为核心竞争力。随着 “好房子” 标准的逐步明确,房企将从土地储备、产品设计到服务运营进行全面转型,绿色建筑、智慧社区、适老化改造等品质要素将成为产品核心卖点。同时,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的构建将催生新赛道,城市更新、保障性住房建设、存量资产运营等领域有望成为行业新的增长极,推动行业从 “开发为主” 向 “开发与运营并重” 转型。
对城市而言,市场分化将进一步加剧,价值梯度更加清晰。核心城市凭借优质资源禀赋与产业活力,将持续吸引人口流入,其核心区域的高品质住房仍具较强抗跌性,上海、杭州等城市优质项目去化率超 70% 的表现已印证这一点。而缺乏产业支撑、人口流出的城市,随着增量供应收缩,市场将进入存量优化阶段,城市更新与保障房建设成为主要发展方向。这种分化并非 “马太效应” 的简单强化,而是资源高效配置的必然结果,推动房地产与城市发展更深度适配。
对购房者而言,置业逻辑需从 “赌涨幅” 转向 “重价值”。随着投资属性弱化,住房的居住属性与资产保值属性更加凸显,购房决策应聚焦三大维度:城市的人口吸引力与产业活力、区域的教育医疗等配套完善度、房屋的品质与物业服务水平。当前政策宽松期为刚需与改善型购房者提供了窗口期,但 “闭眼买房就能升值” 的时代已彻底落幕,理性评估自身需求与房屋价值成为关键。
四、未来展望:政策持续发力下的市场演进
展望未来,房地产政策仍将保持 “顶层设计深化 + 地方精准落实” 的发力节奏,推动市场向高质量发展平稳过渡。预计四季度政策将聚焦三大方向:一是细化高质量发展实施路径,明确高品质住宅控规指标与城市更新 “留改拆” 流程,解决执行中的 “模糊地带”;二是推广土地要素改革试点经验,总结杭甬温 “限地价竞贡献” 等模式,为全国存量用地盘活提供范本;三是强化财政金融协同,通过专项信贷工具与税费优惠,进一步支持保障房建设与城市更新项目。
在政策持续发力下,房地产市场有望在 2026 年前后实现全面企稳。短期来看,优质供给增加与需求端政策显效将推动核心城市市场率先回暖;中长期来看,随着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的成熟,行业将形成 “商品房 + 保障房” 双轨并行、“开发 + 运营” 协同发展的新格局,真正实现 “房住不炒” 定位下的高质量发展。
结语
中央会议对房地产高质量发展的明确定调,既是应对当前市场调整的务实之举,更是着眼长远的战略部署。一系列政策利好并非简单 “救市”,而是通过供需两端改革与制度创新,推动行业完成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的历史性跨越。对于行业而言,这是转型的 “阵痛期”,更是重生的 “机遇期”;对于购房者而言,这是摒弃投机思维、回归居住本质的理性回归期。随着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与新模式逐步落地,房地产市场终将实现平稳健康发展,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更新时间:2025-10-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