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爬后走”的孩子,和“不爬就走”的娃,长大后有3个明显区别

你有没有见过那种还没怎么爬、突然就会走了的宝宝?

很多长辈都会夸:“这孩子聪明,是神童!”

但另一边,也有不少妈妈心里犯嘀咕:跳过爬就直接走,真的没问题吗?

我的表姐就经历过这个焦虑。

她女儿几乎没爬,十一个月大就能摇摇晃晃走路。家人都夸孩子厉害,可她总隐隐担心:是不是错过了什么发育关键期?

其实绝大多数宝宝确实会经历“先爬后走”的过程,但也有一小部分孩子,就是不爱爬,蹭着屁股挪、扶着沙发站,某天突然就迈开步了。

那么,“先爬后走”的孩子,和“不爬就走”的孩子,长大后会存在明显的区别吗?

一:爬与不爬,长大后的三大区别

我刚开始也以为“不爬就走”只是孩子个性使然。

后来查了不少资料,还问过做儿童康复的朋友,才发现:爬,真的不只是个动作,它更像一场全身的“启蒙课”。

那些好好爬过的孩子,通常在三个方面会更突出。

①身体协调不一样

所谓的身体协调能力,不单单是大脑的作用,四肢的实践过程,往往会决定最终的成果。

当孩子不通过爬行,去活动四肢,感受平衡的时候,它的四肢肌肉是没有多少力量的。

他没有爬行的经历,不知道如何规划路线,对大脑的发育并不是好事。

长大后,他可能会存在不擅长运动,走路同手同脚的现象。

而多爬、会爬的孩子,大脑中枢正常发育,动作协调、运动灵敏。

我朋友的儿子小时候爬得特别多,现在五岁,学自行车、跳绳,几乎一练就会,身体控制明显更稳。

而没怎么爬的孩子,有时候容易走路绊脚、反应稍慢,甚至偶尔出现同手同脚。

但这不代表他们一定协调差,只是缺少了一段自然训练的机会。

②大脑的发育不同

孩子在爬行的过程,不单单是一个简单的爬行动作,而是大脑在进行全方面的发育。

爬行时,孩子的大脑神经系统、感觉系统都在同步发育,小脑也在发育。

它同时刺激左右脑协作,锻炼空间感知、深度视觉,甚至对未来书写、阅读都有帮助。

因为爬行时孩子会不停判断:“我要去哪?”、“怎么避开障碍?”,这其实是在悄悄塑造他们解决问题的基础能力。

如果没有爬行这个动作,大脑仿佛处于一片未苏醒的状态。

③感知能力的不同

爬,是孩子第一次真正自主探索的开始。

他用自己的身体丈量空间,伸手触摸不同材质的地板,凑近观察一只爬虫、一颗掉落的纽扣。

这种感知是全身心的、主动的。而没有经历爬行的孩子,往往更多是被抱着、看着,互动方式偏静态。

当然,这并不代表他们以后就一定探索欲弱,只是起步的方式不同。

二:不爬就走,存在智商问题吗?

我必须强调:不爬就走,绝不直接等于智商问题!

就像有的孩子开口早、有的说话晚,大运动发展的节奏,每个人都不一样。

先爬后走,和不爬就走,不会决定孩子的智商,而是仅仅对智商有着干扰的作用。

见过不爬就走的孩子考上985,也见过先爬后走的孩子,长大后沦为平庸。

美国儿科学会(AAP)就明确说过:有部分孩子完全跳过爬行,改用其他方式移动(比如屁股蹭地、扶着家具走),但只要他们能协调身体、正常探索,就没问题。

所以,爬不爬,并不能代表这个孩子的智商高不高,不能一刀切。

三:什么样的情况可能是智商问题引起的?

在孩子未出生时,基本就能够检查出一个孩子是否健全了。

但也存在一些“漏网之鱼”。

有些宝宝天生存在一些问题,在刚出生的时候并不能看出来。

直到半岁、一岁、两岁的时候,才与健全的孩子有明显的不同。

比如超过1岁半仍无法独自站立或行走;身体明显僵硬或软塌无力,动作不协调;对周围环境缺乏兴趣,不愿意移动身体;眼神不追物、叫名字反应弱。

如果你发现孩子除了不爬,还存在上面这些情况,那我建议带他去做一次发育评估,图个安心,也便于及早干预。

四:为什么有些孩子不爬就走?

绝大多数不爬就走的孩子,都由以下3个因素造成。

①爸妈怕脏

当孩子第一次在地上爬的时候,被爸妈给看到了,急忙将孩子抱起来,说:“地上太脏了,乖宝,妈妈抱哈。”

父母太爱干净,压根就不给孩子爬行的机会。

不是将孩子放在婴儿车里,就是抱着,久而久之,孩子的探索欲被削弱了,最后就算是有机会了,也是一碰地就哭,非要抱着。

②穿太多衣服

每到冬天,娃总会被爷爷奶奶裹成一个粽子,生怕孩子冻着了、感冒了。

娃已经8个月了,正是爬行的时间段,可这个时候穿太多衣服,活动四肢都难,又怎么方便爬行呢?

穿太多衣服,导致活动受限,最终只能在婴儿车里面过冬了。

③房子太小太乱了

有些人住在杂乱狭小的房子里,带娃特别不方便,孩子明明到了爬的时间段,想要却没有地方爬,最终只能在床上滚来滚去。

虽然三翻、六坐、七滚、八爬是常见的儿童发育顺序,但家有不爬的孩子,家长也不用担心,因为每个人的发育都有快慢之分。

只要你的孩子智商没有问题,晚一点爬,晚一点走路,并不是坏事。

如果你希望鼓励孩子爬,不妨这样做:

清理出一块安全区域,铺上软垫;

穿上方便活动的衣物;

拿他喜欢的玩具在前方引导;

你也陪他一起爬!制造乐趣,减少恐惧。

写在最后: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发育节奏。

爬,很好,但不必神话它;

不爬,也不用焦虑,更不能轻易贴上“发育慢”的标签。

真正影响孩子的,从来不是“有没有爬”这个单一步骤,而是成长过程中,你是否给了他自由探索的机会?

是否鼓励他勇敢尝试?

是否信任他有自己的成长节奏?

就像我表姐的女儿,虽然小时候没爬,但现在运动、学习一点也不差。

重要的是,我们放松心态,给孩子充满爱和信任的环境,他们自会走出属于自己的路。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6

标签:育儿   区别   孩子   智商   大脑   身体   动作   节奏   衣服   过程   宝宝   方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