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以前听人说,青春期是每个家长都必然经历的一场浩劫。
但那个时候,儿子还小,看着每天都那么依恋自己的孩子,实在是无法理解这句话。
直到上了初中,儿子也开始叛逆,就像完全变了一个人,跟魔头差不多:
学习态度不端正,但还不让你说。
只要你一督促学习,要求成绩,他就跟你翻脸。
什么你行你上,要不你来替我学,几句话怼的你气的半死。
脾气恶劣,一句话没说对,他就开始闹情绪,发火。
吃饭时,我只是随口说了一句,多喝点汤。
这下就像捅了马蜂窝一样,儿子立刻烦躁起来:我不想喝!你能不能别唠叨了,我就想安静吃个饭,有那么难吗?
当时气的我眼泪直打转,恨不得把饭桌掀了。
我好心好意让你喝口汤,哪里说错了,要看你的脸色?
可为了避免一场冲突,我强迫自己忍了又忍,没有当场发作。

总而言之,不管是学习名次还是日常小事,儿子几乎每天都让我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
到了后来,已经发展到只要他在家,我就感到窒息,焦虑。
每次开口之前要在心里反复掂量——这句话说了之后儿子会有什么反应?我要不要催催他?
期末,儿子没考好。
我毫不意外,以他对学习的投入程度,能考好才怪了。
可儿子却好像自己毫无责任一样,一边抱怨考题难,一边在房间里发脾气,砸东西。
忍了又忍,我实在忍不下去了,走过去告诉他:
真觉得不满意,就好好努力争取下次考好,在这怨天怨地有什么意义?
不料儿子瞬间爆发,他抓起一本书,狠狠砸在我的脚边,一边朝我大吼:
你高兴了吧?别来看我笑话!
那一刻,我再也忍不住了,快步走出家门,在小区里迎着风,失声痛哭。
我不知道该怎么教育孩子了,但我清楚,再这么下去,我真的要崩溃了。

02
我实在是想不通,为什么原本好端端的孩子,到了青春期,会变得像个白眼狼一样,不知感恩,不懂尊重父母?
经过学习和咨询,我才逐渐明白——跟青春期的孩子,根本没有道理可讲。你弱他强,你强他更强,唯有学会“低头”,才是破局的唯一方式。
心理学研究证实,在青春期这个阶段,孩子会抗拒命令,更多的遵照“本能”去说话、做事。
这种本能,就是人性:
会渴望自己做主,对生活有主导权,自己说了算;
对他人的目光、语言敏感,容易多疑,情绪波动;
下意识的“恃强凌弱”,比如孩子通常会对家里那个对他最好、最包容的人,脾气最大。
针对这种自然的心理变化,如果家长没有及时调整教育方式,还在沿用过去那一套去教育孩子,往往就会迎来激烈的反击:
让他做什么,他偏偏不做,非要跟你对着干;
督促他学习,他明知道是对的,也会找其他由头来发脾气。
因为这些催促、命令、要求、说教的方式,都在“侵犯”他们的心理边界,破坏他们的自主感。

仔细想想,其实问题早有征兆。
我虽然表面上看似受尽了儿子的气,但暗地里一直在跟他较劲。
因为我不服气,也接受不了儿子的变化,总希望通过重复来压制他的叛逆。
他让我别再唠叨,我不会马上停止,而是继续说教,直到他彻底发火,跟我大吼大嚷之后,我才放弃。
他明确说了不想做的事,比如不想加衣服,不爱喝汤,但我依然会继续劝说,盼着他能回心转意。直到儿子对我态度恶劣,口出伤人,我才会放弃。
可以说,儿子如今的叛逆,是被我暗戳戳的不认输,生生逼出来的。
我也终于明白,不光强硬掌控,还是内心较劲,都不可能战胜孩子。
唯有懂得“低头”,才能真正化解孩子的逆反心理,修复亲子关系。
03
1、在情绪上“低头”:情绪对了,孩子才愿意听你的话
家庭中爆发矛盾,不可收拾,主要是情绪上头导致的。
父母和孩子都在剧烈的情绪当中,都觉得自己有道理,想要战胜对方。
这个时候,即使父母的道理再正确,孩子也是听不进去的。
因为处于崩溃或愤怒状态下的他们,大脑无法进行理性思考,才会说伤人的话,做出国际的行为。
所以,想要化解亲子矛盾,家长要学会降低负面情绪的浓度,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
即使孩子做错了,比如贪玩手机、作业拖延,或者考试失利,都不要在孩子情绪上头时揪着不放。
讲道理、训斥、问责,都会让情绪更加恶化,激起孩子对抗逆反的心理。
我们可以先“低头”,用平静的状态接住孩子。
等他的情绪风暴过去后,在选择一个平静的时间进行沟通:
你那天情绪有点失控,是不是压力太大了?说出来听听,也许我能做点什么。
是觉得考题太难了,考砸了心情郁闷,又怕我们不理解你?
这个时候,孩子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在问题本身。
家长稳定的情绪状态,能给孩子极大的确定性与安全感。
慢慢的,他就能在被包容的氛围里,越说越多。
情绪对了,你的道理,你的建议,孩子才会认真想,愿意听。

2、在沟通上“低头”:不要急着输出,多听比多说更有效
在从小到大的教育过程中,我们与其说在和孩子沟通,不如说是单方面的“灌输”。
一旦跟孩子意见不一致,我们总会下意识的劝说、唠叨,希望能改变孩子的想法,让他听自己的话。
比如儿子不爱喝牛奶,我的第一反应不是关心他为什么不爱喝,而是不喝牛奶怎么行:
不爱喝也得喝,牛奶有营养,有些时候不爱做的事,我们也得做。
你先多喝喝,时间久了你就习惯了。
这样的道理,几乎每次儿子拒绝喝牛奶,我都要重复一次。
直到初中的某一天早晨,儿子朝我大发脾气,说说每天早上都在念经,烦死了,还狠狠的摔了杯子,我才不得不接受,他真的不愿意喝牛奶这个事实。
那时候,我感到非常寒心,觉得自己全心全意为了他的健康着想,为什么他这么不领情,还对我这么烦躁?
但现在我明白了,因为我只是单方面灌输、要求我认为对的事情,并没有真正跟儿子进行平等的沟通。
长期处于这样的教育环境里,儿子怎么可能不厌烦、不叛逆?
现在,我会提醒自己少说教,多倾听。
不管他说的内容,在我听来对还是错,都不去评判,只是点头回应“我明白了”,“然后呢?”让他感到被听见、被理解。
我提出的要求,如果儿子拒绝了,我也不会继续劝说,试图说服他。
这样,我们才算建立了真正有效、平等的沟通。
我发现,儿子的对抗情绪越来越少,变得愿意跟我好好说话,对我的态度也越来越尊重。

3、在安排上“低头”:把自主权和选择权还给孩子,唤醒他的责任感
很多家长在遭遇青春期叛逆后,都有一个共同的伤心点:
这些年我为你付出那么多,什么都替你想到、做到,你怎么能这么对我?
但事事包办的生活,并不是孩子想要的。
生活中的大小事情,都有家长的要求、安排,这让青春期的孩子感到自由被限制,想法不被重视。
更严重的是,长期生活在这样的模式下,孩子会逐渐丧失内在动力与责任心,把学习看作是给父母完成任务。
以前,我就是这样凡事亲力亲为的家长。
我的想法很简单,什么我都给你安排好,不用你操心,你只需要做好学习这一件事就行了。
但人是一个综合的整体,我们不能指望生活在指令下的孩子,会对自己的人生有动力、有目标。
我开始在安排上“低头”,把自主权和选择权还给孩子。
让他参与家中各类事项的商议,大到假期旅行去哪儿,小到购买一个音箱。
这让原本“生存”在考试与课本里的孩子,逐步建立了对真实生活的实感。
关于他自己的学业目标,学习时间,我也会让他参与计划安排,上哪个补课班,上多久,周末怎么安排,手机看多久,期末考试目标等等。
这让孩子感受到了被尊重,自己的话有分量,从而更愿意付出行动,维护自己的权利。
经过两个月的调整与改变,儿子的叛逆好像慢慢消失了。
他不再跟我大吼大叫,缺乏尊重,而是情绪越来越好,愿意跟我交流。

最后,我也想和大家说,永远不要放弃那个可恨、冷漠的孩子,因为在他内心,可能隐藏着无法言说的成长困惑!
我们要做的,就是先静下来,去看见孩子、好奇孩子,到底发生了什么?然后,再看看如何与孩子一起共同面对。
更新时间:2025-11-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