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传来好消息——
新一批文献遗产列入《世界记忆名录》,世界记忆再添宝贵财富。其中包括我国申报的《随州曾侯乙编钟》《少林寺碑碣(566—1990)》,以及我国与斯里兰卡联合申报的郑和遗存《布施锡兰山佛寺碑(1409年2月15日)》。
“世界记忆名录”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2年发起的,旨在实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法中规定的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任务,促进文化遗产利用,提高人们对文献遗产重要性的认识。
其所指文献遗产不仅包括纸莎草纸、羊皮纸、棕榈树叶、木片、石片、纸张等传统载体,还包括录音、电视电影作品和数字媒体等新型媒体。
新增的三位中国“成员”保存着怎样的记忆?
随州曾侯乙编钟
此次进入名录的随州曾侯乙编钟,也称战国曾侯乙编钟,是战国早期曾国国君的一套大型礼乐重器,国家一级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为该馆“镇馆之宝”,被称为世界第一部有声“音乐教科书”。
4月17日在湖北省博物馆拍摄的随州曾侯乙编钟 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随州曾侯乙编钟钟架长748厘米,高265厘米,全套编钟共65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最大钟通高152.3厘米,重203.6千克。它用浑铸、分铸法铸成,采用了铜焊、铸镶、错金等工艺技术,以及圆雕、浮雕、阴刻、髹漆彩绘等装饰技法。每件钟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阶的双音,全套钟十二个半音齐备,可以旋宫转调。音列是现今通行的C大调,能演奏五声、六声或七声音阶乐曲。
随州曾侯乙编钟刻有3755字铭文,以声音和文字相互印证的方式,保存了2400多年前人类的音乐记忆。它的出土改写了世界音乐史,是中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代表了中国先秦礼乐文明与青铜器铸造技术的最高成就,在考古学、历史学、音乐学、科技史学等多个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
少林寺碑碣
少林寺碑碣(566-1990)现存499通,以石碑、塔、柱等为主要载体,尺寸大小与表现形式多元参差,呈现出1424年较为完整连贯的石刻历史文献序列,涉及政治、经济、宗教、军事、文化等多个方面。
位于少林寺的《达摩一苇渡江像》碑(资料图片)图源:新华视界
早期碑碣中的梵文碑、体现“三教合一”的“混元三教九流图赞碑”、元明时期前来学禅的日本僧人与中国僧人合作留下的多块碑碣……少林寺碑碣承载的丰富内容见证了中外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
少林寺碑廊(资料图片)图源:新华社
布施锡兰山佛寺碑
布施锡兰山佛寺碑是600余年前由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下西洋时所立,石碑上记载郑和船队在此巡礼圣迹、布施香礼的碑文至今清晰可见。它已成为斯里兰卡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常有参观民众在石碑前驻足,致敬中斯绵延千年的友好交往。
布施锡兰山佛寺碑(1409年2月15日)(资料图)
石碑高144.5厘米,宽76.5厘米,厚12.5厘米,端庄大气、古色古香。石碑整体呈圆拱形,上部雕刻着五爪双龙戏珠的图案,正面长方体四周均以中式花纹雕饰。石碑上共刻有三种文字——古汉字、泰米尔文及波斯文。
4月17日,在斯里兰卡科伦坡国家博物馆,观众参观郑和遗存《布施锡兰山佛寺碑》 新华社记者 伍岳 摄
本次入选有着怎样的重要意义?
包括本次入选的文献遗产,我国目前已有《本草纲目》《黄帝内经》《南京大屠杀档案》等18项文献档案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意味着它们不仅是中国的文化瑰宝,也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记忆财富。
为文化档案的保护与传承注入新的动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希望通过建立《世界记忆名录》、授予标识等方式宣传这些珍贵文献遗产的重要性,对它们实现有效保管和抢救,进而促进这些人类遗产的广泛应用。新加入的中国“成员”也必将受到更多的关注和保护。
借入选这一重要节点,五一前夕,少林寺数字档案展厅将正式面向游客实行常态化开放。杨红瑞表示,未来将持续深化对少林寺碑碣的数字化保护、学术研究和公众传播工作。同时将启动全球少林档案文献资源回流工程,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少林寺历史文化的整体面貌。
湖北省博物馆馆长张晓云告诉记者,博物馆已将曾侯乙编钟的声音档案电子化,应用于展馆展陈。同时,打造的数字文物VR体验项目也即将上新。
彰显中华文化之于世界学术研究的重要价值——
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
作为目前已知唯一的先秦中国官方音乐理论文献,国际学术界对曾侯乙编钟及其铭文的研究涉及考古学、历史学、冶金学、声学、天文学、古代文字、化学、音乐等领域。
保留了中国传统石刻、书法、绘画、造像等艺术形式,集结了禅宗、武术、宗教信仰等多元文化信息,少林寺碑碣是世界在语言文字、艺术、宗教信仰和文化交流等方面集体记忆的典型性历史文献汇集。
这些文献档案向全世界诉说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底蕴,在学术研究领域有着突出的价值。
为世界文化的交流融合提供了宝贵经验——
本次入选的《少林寺碑碣(566—1990)》及《布施锡兰山佛寺碑(1409年2月15日)》都反映着历史上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对话,在展现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和平性的同时,更有助于丰富世界记忆遗产的多样性、展现人类文明的和谐共生。
“文化交流合作是国与国建立合作关系的最坚实基础。”斯里兰卡外交、外国就业与旅游部副部长鲁万·拉纳辛哈表示,此次申报成功是两国文化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有力提醒着我们,两国拥有着相同的记忆、相通的历史,这是维系两国人民友谊的纽带。”
据悉,以此次《布施锡兰山佛寺碑(1409年2月15日)》入选为契机,斯里兰卡和中国将继续在考古、教育和旅游等领域进一步合作。
相关阅读:
我国18项《世界记忆名录》名单
1.《中国传统音乐录音档案》
2.《清代内阁秘本档》
3.《纳西东巴古籍》
4.《清代科举大金榜》
5.《清代“样式雷”建筑图档》
6.《本草纲目》
7.《黄帝内经》
8.《元代西藏官方档案》
9.《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
10.《南京大屠杀档案》
11.《清代澳门地方衙门档案(1693—1886)》
12.《近现代中国苏州丝绸档案》
13.《甲骨文》
14.《四部医典》
15.《澳门功德林寺院档案文献(1645—1980)》
16.《随州曾侯乙编钟》
17.《少林寺碑碣(566—1990)》
18.《布施锡兰山佛寺碑(1409年2月15日)》
(来源:新华视点 新华社 人民日报 河南卫视等;编辑:杨硕)
更新时间:2025-04-2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