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F
18岁的瓦莱丽·玛丽安娜·卡里略·卡达维德,指控哥伦比亚乙级联赛爱国者俱乐部的边锋球员耶伊纳·斯蒂瓦尔·隆多尼奥泄露自己隐私。而他现任的伴侣,安德烈娅·阿里亚斯,则是直接执行者。
但他却声称手机是被伴侣拿走的,把自己塑造成不知情的受害者,可转头又以“揭露泄露者不是我的职责”为由,拒绝指认。那么当责任被这样层层转嫁,正义究竟该如何抵达?
事发后,球员隆多尼试图通过将自己描绘成“受害者”来规避责任,他联系瓦莱丽解释,声称自己也是这场风波的受害者,并反复强调这事儿可能会毁掉他的职业生涯。
这套说辞的核心,是想把公众的注意力从“他是否是加害者”转移到“他也受到了伤害”上。
可惜,这套辩护漏洞百出,迅速瓦解。最大的矛盾点就在于他的言行不一。
既然他声称伴侣阿里亚斯才是那个“真正的泄露者”,那在面对检方和媒体时,理应将矛头指向她。可他偏不,这种“我知道但我不说”的暧昧态度,瞬间让他的“无辜”立场变得极其可笑。
瓦莱丽显然不信,所以她选择将隆多尼奥一并告上法庭。更致命的一击,来自他的核心圈子内部。据瓦莱丽透露,球员的一名亲戚曾联系她,直截了当地评价这名球员“厚颜无耻”。
如果说隆多尼奥的辩解是试图制造一片责任迷雾,那么他伴侣阿里亚斯的行为,则展示了亲密关系如何从私人领域,异化为实施数字暴力的精准武器。
她的行为,绝不是一次单纯的情感失控,而是一场蓄谋已久的暴力表演。
9月8日上午7点59分,阿里亚斯动手了。她选择的工具是Messenger,这款在哥伦比亚拥有极高普及率的社交应用,确保了信息的病毒式扩散。
她将瓦莱丽私密照片的截图,随机地发送给多个用户,这种无差别的传播方式,旨在最大化地制造社会性羞辱。
但这还没完。阿里亚斯的攻击分为两层,一层对外,一层对内。在完成外部传播后,她竟然将自己的传播行为截图,然后直接发给了受害者瓦莱丽本人。
更让人不寒而栗的是,这可能不是一次孤立事件。瓦莱丽曾透露,她知道还有另一名女性遭遇过相似的经历,但因为恐惧而选择了沉默。
这强烈地暗示着,球员的行为或许存在一种重复的模式,而阿里亚斯的攻击,可能只是这种“共谋关系”下的一次惯常操作。
当镜头从当事人身上拉开,我们会发现,这起个案的发生,其实是哥伦比亚社会系统性失灵的一个缩影。
从执行不力的法律,到反应迟缓的平台,再到让受害者噤声的社会文化,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对数字暴力“不作为”的系统性困境。
哥伦比亚并非没有相关的法律。一部《反数字暴力法》摆在那里,但现实却很骨感。
在另一起备受关注的伊莎贝拉·拉德拉案中,同样是因情感纠纷导致私密照被传播,最终涉事者仅仅被处以罚款了事。这种“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的判例,无疑削弱了法律应有的威慑力。
社交平台的责任缺位同样显而易见。在事件发酵后,针对瓦莱丽的恶搞图片和嘲讽信息,在多个网络平台肆意传播。平台的审核机制和对有害内容的清除效率,显然没能跟上暴力蔓延的速度。它们在某种程度上,成了沉默的旁观者,甚至是暴力的放大器。
比法律和平台更根深蒂固的,是那种苛责受害者的社会文化。瓦莱丽勇敢地在社交媒体上求助,换来的却是更大规模的网络骚扰。
而那位因恐惧而不敢报案的女性,她的沉默恰恰反映了这种文化的“二次伤害”有多么可怕。
法律执行不力,平台反应迟缓,社会文化不支持,这三者共同作用,导致受害者维权成本极高而收效甚微。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越是维权难,受害者越是沉默。越是沉默,施暴者就越是猖獗。
对于隆多尼奥这样的公众人物而言,必须明白任何借口都无法掩盖其在事件中应负的责任。而对于整个社会系统来说,哥伦比亚需要将纸面上的法律转化为有效的行动,需要强力约束平台,更需要构建一个能够支持而非苛责受害者的文化环境。
保护瓦莱丽们,从来都不只是保护某一个体。这关系到修复整个社会在数字时代下,那条早已失序的责任链条。只有当链条上的每一个环节都开始承担起自己应尽的责任时,那个深不见底的“黑洞”,才有可能被真正填补。
更新时间:2025-09-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