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到Dexmal原力灵机那篇RT-VLA论文,属实把我惊着了,30亿参数的Pi0模型,居然能在RTX4090上跑到30fps,双视角场景下甚至只要27毫秒。
要知道以前聊VLA模型,大家默认都是“快不了”,动辄几十上百毫秒的延迟,就算用高端显卡也绕不开这个坎。
我之前总觉得VLA模型要跑快,要么砍参数要么上数据中心级显卡,比如A100那种,这次算是被打脸了,人家没减参数,还能用RTX4090这种消费级显卡,这优化思路是真的巧。

RTX4090咱们都熟,16GBGDDR6X显存,平时玩游戏、做个普通AI推理都够用,但能扛动30亿参数的VLA模型跑30fps,以前想都不敢想。
可能有人会问,这27毫秒、30fps到底有多牛?咱们得先说说以前VLA模型的“通病”。
机器人用VLA模型的时候,延迟高了就像人看见东西愣一下才动手,抓个东西、躲个障碍都慢半拍。

要是能跑到30fps,就跟相机帧率差不多,处理视觉信息不丢帧,机器人反应才能跟得上实时场景,而且这次RT-VLA的结果,比openpi项目里用Jax自动优化的效果还好不少,这就不是偶然了。
本来想扒扒这优化到底咋做的,看了论文才发现,Pi0模型本身的计算就挺麻烦,它有三个核心部件:视觉编码器、编码器、解码器,里面全是矩阵乘法和标量运算。
更麻烦的是,它用了“流匹配”技术,得迭代10次才出结果,每次迭代又有几十层计算,算下来光操作就上千个。

这些小任务碎得像拼图,想优化都找不到下手的地方,RT-VLA的研究者没走寻常路,他们没去缩减模型功能,而是盯着这些零碎计算猛抠。
把能合并的运算打包成一个GPU任务,减少显存来回调用的时间;还有那些没依赖的任务,就让它们同步跑,这套操作下来,原本卡脖子的延迟就降下来了。
这种底层优化比单纯砍参数聪明多了,既保住了Pi0模型的泛化能力,又提了速,相当于给笨重的大模型装了“轻快的发动机”。

光说数据不够直观,论文里那个“抓下落的笔”实验才真叫惊艳,这支笔掉下来的时候,机器人得“看见”就立刻动手,快一点慢一点都会抓空。
最后测出来的结果是,从看见笔到执行抓取,整个过程才200毫秒以内,对应的下落距离也就30厘米左右,这个速度有多厉害?咱们普通人做这个动作,反应时间也差不多是这个水平。

以前总听人说“机器人比人快”,但那多是固定动作的重复,像这种需要实时视觉判断的任务,机器人想追上人很难,这次RT-VLA算是做到了。
更关键的是,这不是实验室里的“炫技”,200毫秒的反应时间,已经能满足不少工业场景的需求,比如抓点小零件、处理易碎品,不用再依赖专用的运动控制卡了,聊到这儿就得提一句开源的事。
这次优化后的代码已经放GitHub上了,而且特别贴心,只依赖torch和triton两个库,还打包成了一个文件。

搞AI的都知道,以前有些开源项目的依赖库能列一长串,光安装配置就得折腾大半天,这次RT-VLA的代码,小白照着说明都能上手用。
这已经是Dexmal继Dexbotic工具箱之后,又一个开源贡献了,看得出来他们是真想让更多人用上实时VLA技术,当然,这不是说RT-VLA已经完美了。
目前还只在Pi0模型上验证过,其他VLA模型能不能套用这个优化思路,还得看后续测试,但至少它打开了一个方向:不用堆昂贵硬件,也能让大模型跑实时。

对那些中小型研发团队或者个人开发者来说,这可是个好消息,不用买高端卡,用手里的RTX4090就能搞实时VLA实验,门槛一下就降下来了。
研究者没止步于30fps,他们还设计了一套围绕GPU的控制框架,这套框架能像“直播”一样给机器人发控制信号,还打算把控制信号的频率提到480Hz,480Hz是个啥概念?已经摸到“力反馈控制”的门槛了,力反馈这东西对机器人很重要。

比如机器人跟人协作递东西,得能感知手里的力度,不能太用力捏碎,也不能太轻掉了,以前想做力反馈,得靠专用芯片,成本高还不灵活。
要是这套480Hz的框架能成,以后用GPU就能实现力反馈控制,机器人会变得更灵活,协作场景也能覆盖更多,他们还提到了边缘计算的潜力。
现在像NVIDIAJetsonAGXOrin这种边缘芯片,算力已经不低了,要是RT-VLA以后能适配这些边缘设备,机器人就能实现“端侧实时控制”,不用再依赖云端算力。

这意味着机器人能在更多场景用起来,比如户外巡检、家庭服务,不用愁网络延迟或者断网的问题。
RT-VLA最让我觉得有价值的,是它解决了“又聪明又快”的矛盾,以前机器人要么“笨但快”(只能做固定动作),要么“聪明但慢”(大模型延迟高)。
这次RT-VLA算是把两者结合起来了,靠优化提了速,还没丢了大模型的智能,如此看来,这篇论文更像一个“起点”。

从27毫秒的双视角推理,到200毫秒的抓笔实验,再到480Hz的力控目标,RT-VLA正在把“实时VLA”从概念变成能落地的技术。
对开发者来说,现在可以拿着开源代码试试手,说不定能在自己的项目里玩出更多花样;对行业来说,这可能是VLA模型从实验室走向工业、家庭场景的关键一步,以后再聊机器人实时控制,估计没人会再默认“VLA模型快不了”了。

RT-VLA已经证明,只要找对优化方向,消费级显卡也能撑起实时VLA,说不定过不了多久,咱们就能看到更多反应敏捷、又聪明的机器人,出现在工厂车间或者家里的客厅里。
更新时间:2025-11-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