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秋三不忙
立秋之日,庭院中的梧桐叶已悄然飘落,而蝉声犹在树间喧嚣鼓噪。节令虽已迈入立秋,大地却依旧弥漫着夏日的余温,暑气仍如粘稠的汁液般,裹挟着湿意浸润万物。古人云:“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然而立秋之“收”,非为骤然闭合,而是长夏未尽时一场温润的过渡,一场不疾不徐的收敛。
立秋之始,切莫慌忙添衣。我们身上那层薄薄的皮肤,原是肺气所主,是身体与天地气息交流的屏障。《养生论》早已警示:“重衣厚褥,体不劳苦,以致风寒之疾。”初秋时分,毛孔仍如夏时般微微舒张,以便将体内郁热缓缓释放,倘若骤然包裹严实,犹如堵塞了自然吐纳的通道,反易积热成病。老人们常常迫不及待为小儿添衣,然而“若要小儿安,三分饥与寒”的谚语,至今仍有其深意。古人所谓“秋冻”,正是教我们稍稍忍耐微凉,让身体学会与微冷空气自然相处,如同叶子在秋风中学会自己舞蹈。此举并非自虐,而是让毛孔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收敛,使阳气缓缓内藏,为深秋寒冬的凛冽埋下伏笔。
食养之道,更不宜匆忙贴膘。长夏湿气蒸腾,脾脏如负重担,此时若骤然进补,如同给疲惫的骆驼再压上重担,脾胃既已虚弱,如何消受得了肥甘厚味?元代《饮膳正要》点明:“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此“麻”字所蕴含的,是芝麻、蜂蜜这类甘淡清润的滋养。不妨先以山药、莲子、芡实等品缓缓滋养脾胃,待其运化之力复苏,再缓缓补充滋养气血之物。那些浓腻的补品,此时只能徒增脾胃的负担,反如秋日阴雨般让体内湿气更重。
最后,心亦不可忙乱于悲秋。秋日草木凋零,万景萧瑟,古人曾有“悲哉,秋之为气也”之叹。然而《黄帝内经》则指点迷津:“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心绪若如脱缰之马,终日惶惶不安,则气机随之浮动升散,便与秋日主“收”的自然法则背道而驰了。清晨公园中,常常见到老人凝神静气,缓缓打出太极拳的圆柔招式,举手投足间,恍如将天地间的清气都吸纳入怀。那沉静安详的神情,正是心神收敛、气定神闲的写照,亦是生命与自然节律的默契应和。
薄暮时分推开窗扇,秋风习习,顿感神清气爽。肺主呼吸,通于秋气,此时深深呼吸,仿佛让清凉之气洗濯脏腑。天宇高旷,澄澈如洗,那正是秋气所特有的“容平”境界——不是衰败的落幕,而是经历喧闹之后,生命内敛沉静、安顿成熟的序章。所谓“秋收”,不独在五谷满仓,更在身心之气的从容涵藏。
当季候更替的钟摆摆向初秋,真正的顺应并非盲目追赶所谓“秋补”的喧嚷,而是让身体在微凉中学会从容收敛,让脾胃在清淡中重新汲取力量,使精神在澄澈高远的秋光里归于安宁——如此,方能与天地同频呼吸,在“收”中酝酿下一个轮回的蓬勃生机。
更新时间:2025-08-0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