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澳门记忆” 文史网准备了多篇文章,带大家回顾澳门人的抗战岁月。
澳门各界勠力同心。图源︰同善堂/澳门镜湖医院慈善会/澳门中华教育会 (ID.p0025036 /p0006883 /b0000589)
局势转变
随着战火蔓延至南方,愈来愈多难民移居澳门,1938年日军攻陷广州,1939年10月、1940年3月日军两度攻占中山石岐,大批难民涌入澳门避难。最严峻的时期是在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香港沦陷,澳门成为广东极少数未卷入战争的区域,使人口暴涨至40万人(这个记录直到1990年代才被打破)。
不单只是中国人,一些在香港和上海的葡萄牙侨民和外国人亦来到澳门避难。由于大量难民的涌入,澳门民间渐渐从献金支援内地,转向筹募资金救济本地的难民。
从沦陷地区逃来澳的难民,澳门圣若瑟修院收藏 (ID.p0002240)
战时的艰苦岁月
今天澳门人口将近70万,大家可能觉得40万人不算多;但回到当时的时空,澳门土地面积不足14平方公里,原来的人口只有24万左右,加上连接澳门半岛和离岛的大桥尚未建成,人口集中在半岛,40万人口可谓迫爆澳门。
澳门镜湖医院慈善会提供 (ID.p0009979)
大批难民一时之间涌入细小的绿洲,不只是“土地问题”;由于没有足够的粮食,粮食价格不断上升—— 从1939年每斤白米约澳门币八仙,到1942年急增十五倍至每斤1.2元、1945年更翻价至每斤2.7元!! 很多澳门市民难以购买粮食,澳葡政府在1942年起向市民发出领粮证,保障市民以较低价格购买粮食。
抗战时期澳门的领粮证,澳门上架木艺工会提供 (ID.p0009665)
施粥与难童餐
领粮证的措施主要关顾本地市民,但当时仍然有大量难民受尽饥饿,所以自1940年起澳门的筹款从献金救国改为赈济本地的难民,透过沿门劝捐、义演和活动筹款。镜湖医院和同善堂分别向难民施粥,初时讨粥的人数不到5,000人,但后来人数不断上升,高峰期达30,000人来讨粥,在不够粥水的情况下只能发饼票和钱给难民买食物充饥。
抗战期间,同善堂施粥派米,澳门中华教育会提供 (ID.p0010650)
此外,一些团体向无依无靠的儿童难民发放“难童餐”,后来转由同善堂继续发放。即使如此,饥荒问题仍然困扰无数市民和难民,乃至当时有“人食人”的传闻。
1941年镜湖医院难童教养所一角,澳门镜湖医院慈善会提供 (ID.p0006880)
病魔肆虐澳城
杀人的不单只有饥荒,澳门在抗战期间同样饱受鼠疫、疟疾和霍乱等疫症,在1940年至1942年三年间,每年有过万人死亡,其中最严峻的是1942年有16,608人死亡。在大批居民死亡的情况下,政府亦急需要埋葬尸体,需要开辟新的坟场,一座是今天的望厦市政坟场,而凼仔北安据说有一处“万人坑”埋尸。为了遏止疫情,政府与慈善团体合作施打疫苗,使死亡率从1943年起渐渐回落。
同善堂协助注射霍乱疫苗,同善堂提供 (ID.p0024672)
tips: 在澳门记忆文史网搜寻图片ID,解锁更多小城抗战记忆~
更新时间:2025-09-0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