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县:中西部第一县的“强”与“不设区”之谜,真为保名头吗?


位置位于长沙县通程广场,雨后星城

在湖南省会长沙的东北翼,一座县域经济体常年稳居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第五位,蝉联中西部榜首——长沙县。2023年,其GDP突破2100亿元,增速4.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这里汇聚了40余家世界500强企业,三一重工、铁建重工、山河智能等全球工程机械巨头扎根于此,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33家,高新技术企业超1300家,科技创新实力位列全国第四。从“力量之都”的智造标签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绿色名片,长沙县以“湖南工业看星沙”的底气,成为中部崛起的县域标杆。


不设区的争议:为保“百强县”名头?

长沙县与长沙主城区早已连片发展,地铁贯通、机场坐落,边界日益模糊。然而,其撤县设区的进程却屡屡搁置,引发诸多猜测:

“名头保卫战”的现实考量
作为中西部唯一稳居全国百强县前五的县域,长沙县一旦设区,将退出百强县评选体系。望城区的前车之鉴令人警醒:撤县后淡出全国县域竞争舞台,资源调配权亦受限。而“百强县”不仅是政绩招牌,更是招商引资的金字招牌。2023年,长沙县净增经营主体2.45万户,总量超21.5万,其独立财政权、政策灵活性和县域品牌效应功不可没。

行政自主权的博弈
县与区的核心差异在于行政权限。长沙县作为省直管县,享有规划、土地、财税等自主决策权,可直接对接省级资源。若改为区,则需纳入长沙市统一管理,重大事项需市级审批,可能削弱其“小快灵”的体制优势。例如,长沙县率先推行“四即改革”(签约即审批、拿地即开工),而市级统筹可能增加流程冗余。


省市县的三方角力
湖南省不愿失去“中西部第一县”的标杆,长沙市则担忧撤县设区后需承担其全域发展责任(尤其是偏远乡镇的投入),而长沙县更倾向维持现有红利。这种微妙平衡在2021年《长株潭一体化五年计划》提出“支持撤县设区”后仍未打破,侧面反映三方利益的复杂交织。

争议背后:发展模式的时代之问

支持设区者指出,当前体制已制约民生福祉:长沙县学生无法报考长沙“四大名校”(仅面向市内六区),医疗资源统筹亦存壁垒。而反对者认为,县域经济并非过渡形态,而是中国城镇化多元路径的重要一环。长沙县通过“产业+科技”双轮驱动,以“358”产业链体系打造先进制造高地,证明县域完全可自成创新极。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国家中心城市扩张需求与县域经济独立性的冲突。长沙若吞并长沙县,城区人口将跃升至735万,跻身特大城市,助力“国家中心城市”竞逐。但长沙县的“强县之路”恰恰提供另一种答案——以县域为单元,通过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113项改革落地率100%)、科创平台集聚(松雅湖未来科技城)、低空经济等新赛道,探索“去中心化”的高质量发展模式。

结语

长沙县的“不设区”,远非简单的名头之争,而是中国县域经济在城市化浪潮中身份焦虑的缩影。它既需直面民生融合的迫切需求,又力图在行政自主与区域协同间寻找平衡点。未来,无论其终以“县”或“区”之名存在,其真正的命题始终是:如何让经济强县的创新活力不被行政边界束缚,让星沙之光照亮更多县域的未来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04

标签:财经   长沙县   长沙   长沙市   行政   全国   标杆   湖南   双轮   重工   未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