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繁荣到大萧条》是一本既老且新的书。
本书原版分为两册先后出版,第一册原名为《浮华昨日:20世纪20年代通俗美国史》(Only Yesterday: An Informal History of the 1920s);第二册为《浮生昨日:20世纪30年代美国史》(Since Yesterday:The Nineteen-Thirties in America)。本次再版,把两册合并起来,除了可以略微降低点价格,主要是因为这两本书原本就是一个系列写作计划,合计记载了1919—1939年的历史。作者计划之初,并未想到这本书奇妙地对应了一段非常独特的历史阶段:
首先,这段时间恰好是从一战结束到二战开始。民众和社会从战时状态进入常态,从每天关注阵亡者名单,到每天关注鸡蛋涨了多少钱、车票贵了几毛,再到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的狂飙突进和戏剧性破灭。本书结尾,是张伯伦向德国宣战。在两场世界大战之间的历史间歇,大多数普通民众都并未意识到这只是一次间歇,未来已经山雨欲来风满楼。
其次,这段时间恰好完整对应了一段经济大繁荣到大萧条的时段。一战后,美国进入了“咆哮的20年代”,随着新技术的发明和普及(收音机、电影、纸媒、图书等),全世界都洋溢在一种科技大爆发以及随之而来的饱和娱乐之中,在股市中一夜暴富的故事传遍大街小巷,买了某公司的股票就等于财富自由的传说被每个人深信不疑。但在1929年股市崩盘之后,历史陡然转向,在一两年间就从“起高楼”,变成“楼塌了”。
本书出版之前,从未有过历史著作专门关注这段独特的时期。当然,这是因为本书原版的两册分别初版于1931年和1939年,也就是在这段历史刚出炉时,本书就冒着热气上桌了。说本书是一本新书,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此。而在本书出版后,它也就成了研究这段历史最鲜活的文本,直到今天仍具有极强的历史价值。
我对这本书感兴趣,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那段历史和现在有相当大的相似性,和我这一代人所经历过的事情也能形成奇特的镜像。
比如,因为技术进步而导致的信息过载。《从大繁荣到大萧条》记述了1920年代美国的喧嚣,主要原因是收音机的普及、新闻媒体集团化。
1920年,西屋电气公司的一名技术人员康拉德博士在自家仓库里拼凑出了一个业余电台,自娱自乐,播放一些音乐和棒球比赛比分之类的“新闻”。在和其他无线电爱好者交流时,他惊讶地发现有很多人在听他的“电台”。由此,西屋公司发现了商机。这家公司在当时是有一项业务是售卖无线电设备,之前基本都是toB的生意,此后开始变成了toC的生意,因此他们建了广播站,用免费节目吸引听众去购买自家的设备,成为一时的商业巨头。
早期收音机没有扬声器,只能用耳机
在1920年代,另一个信息产业的重大变化,是媒体集团化,此前各地分散的本地报纸迅速变成了全国发行的报业集团。比如赫斯特报业集团控制着200多家日报,每天发行的报纸数量就超过1300万份。他们通过“中央办公室”,为旗下的各种媒体提供新闻、社论、专栏、连环画等作品,很像现在流行的“中央厨房”概念,统一采购,统一派送;又很像如今的短视频平台,可以短时间造出各种大V,比如多萝西·迪克斯这位专栏作家,能把自己的专栏同时发布在273家报纸上,读者高达6000万人,相当于当时美国四分之一的民众都是她的粉丝。
这种集团化的高效运作,也得益于当时的电话、电报技术发展,通过这些技术手段,记者可以即时将新闻传到“中央办公室”,再迅速派发给旗下的各家报纸;还得益于印刷、物流业的快速进步,使得当日配送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但由此造成的结果之一,就是“娱乐至死”、信息过载和头部效应。一桩新闻或事件,如果吸引了读者,会迅速成为所有电台和纸媒报道的焦点,各家媒体各显神通,从各个角度吸引读者。而最能吸引人的故事,都是充分体现人类劣根性的事件。由此造成的是,“热搜”事件会在短时间内成为所有人街谈巷议的话题,但如果有另一桩热门事件出现,此前事件的热度会迅速消散,仿佛从未存在过。
为了抢占时效,当时很多报纸也开始进行新媒体创业,纷纷创建了自己的电台;同时这些媒体集团也开始跨国发展,各家通讯社就像如今的奈飞一样,主宰了很多地方的信息和娱乐需求。
随着技术越来越进步,到现在,曾经电台是新媒体,如今已经变成了落后的象征;但人性不变,更新的媒体仍然遵循同样的套路和方法,只是如今每个有手机的人都是记者,每个人都可以直播了。
而历史的“重复”不止于技术进步的趋势,还在于每一个新鲜的事件,都藏着过往的影子。
报业
1930年,即大萧条刚开始不久,美国总统胡佛就签署了一份新法案,向进口商品征收高额关税,希望能以此增加财政收入,并保护本国商业,由此引发了欧洲与美国的激烈贸易战。这场贸易战迅速导致经济进一步恶化,让大萧条更加猛烈,企业倒闭增多,失业人数迅猛增长。
在经济下行周期里,百业萧条,但也有例外,那就是诈骗业、博彩业、黑社会在此期间得到了蓬勃的发展。黑社会把持的诈骗、勒索、绑架等行业很好理解,博彩业在这个时间则进行了很多创新。为了刺激消费和活跃经济,美国当时的许多州放宽了博彩的法律,进而迅速催生了一大批新玩法。
曾有人疑惑,在大萧条时期,明明经济很差,为什么美国当时的电影业发达,电影院生意很好?对此问题当然有各种不同的解释,但就我所看,有一个此前从未有人关注到的事件,是电影业和博彩业的结合。
《从大繁荣到大萧条》中记述,1932年,耶格尔设计了一种在电影院进行的博彩玩法,称为“银行之夜”。方法是:买票进影院,就可以把自己的名字写在“票根”上,在电影开场前,主办方会从这些票根中抽取一名中奖者。这种玩法迅速流行,很多人去电影院,其实是为了博一个中奖的机会,但真正发财的是这位发明者,他向每家影院收取每周数万美元的授权费,而为了吸引观众,当时美国的大多数影院都引进了这种玩法。
银行之夜
美国的意大利黑帮在当时还兴起了另一种“数字彩票”玩法,其中奖号码不是直播摇奖,而是约定当日纽约证交所各种交易数据中的某位数字,比如第一个中奖号码是当日收盘点数的第三个数,第二个中奖号码是当日交易股票量的第四个数……由此杜绝暗箱操作。
博彩业兴盛的逻辑是,股市崩盘后,贫苦平民只能靠博彩来搏一搏了。而随着经济下行,也有越来越多人躺平了,其中表现之一就是生育率下降、人口减少。据统计,美国1933—1938年,10岁以下的儿童减少了160多万,生育率急剧下降;校长们发现,新入学的班级规模越来越小;美国人口学家开始呼吁,美国老年人的比例越来越高,即将进入老龄化社会。这种趋势,美国直到二战结束后的婴儿潮才扭转过来。
那个时代美国的政治丑闻,与如今相比也不遑多让,总统私生活、军事部门腐败、任人唯亲等情况,都在《从大繁荣到大萧条》中有详细记载。
所以,一本好的历史书就应该既老又新。《从大繁荣到大萧条》在第一版出版时,是一本新鲜的历史书,记载的就是刚刚发生的故事,其中包含了很多当局者迷的描述,需要经历时间的洗礼才能让读者拨开迷雾。但如今,它已经成为经典老书,之所以在美国和中国都还能不断再版,恰恰是因为它无意中捕捉到了历史的真相和温度。历史不会简单地重复,但总会押着相同的韵脚。我们如今看起来非常新颖的故事、技术和对未来的展望,在历史上都曾近似地上演过。曾经最先进的技术,终将演变成原始般的科技,但人性始终不变。
麦子熟了几千次,繁荣与萧条循环了数百次。这本《从大繁荣到大萧条》,只不过是截取了其中一段短暂的时光,它好就好在摒弃了宏大叙事,只从普通人的视角去记录和审视那些眼前的事情,而一代代历史学家和一代代人竟能从中看出各种不一样的观感来。
【全新正版】 从大繁荣到大萧条 1919—1939年美国社会生活史 美 ¥64.92 购买更新时间:2025-10-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