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最近,估值高达200亿、被誉为“中国版SpaceX”的蓝箭航天,与中金公司正式签署了科创板上市辅导协议,这标志着其IPO征程的正式开启。
另外,7月27日至8月4日, 8 天时间,让国内三大商业航天发射场轮番上演“卫星升空秀”,三批组网卫星接连入轨。
这波操作,直接把刷新国内商业航空最短间隔发射纪录。
与此同时,SpaceX 的星链项目也在加速,我找了一下记录,光是2025年4月,他们完成了5次发射。
再看对比,中国发射次数占全球28%(2024)美国发射次数占全球54%,其中SpaceX一家占全球轨道发射的41%。
低地球轨道(LEO,通常指500–2000公里高度)是全球通信卫星部署的“黄金区域”。其优势在于:信号延迟低(通常低于50毫秒)、覆盖广、链路损耗小,是实现全球高速互联网接入的理想平台。
但这一资源并非取之不尽。国际电信联盟(ITU)实行“先申报、先部署、先使用”的原则,即企业或国家在申报轨道和频谱资源后,必须在规定期限内完成一定比例的卫星部署,否则将失去优先权。这一机制本质上是一场“太空圈地运动”——谁先完成部署,谁就掌握频谱和轨道的长期使用权。
目前,全球低轨通信星座已进入“万星时代”:
SpaceX 星链:规划约1.2万颗,已部署超7000颗,进入商业运营成熟期;
亚马逊 Kuiper:3236颗已获FCC批准,计划2025年起批量发射;
GW星座(国内):规划1.3万颗,已启动首批组网;
千帆星座(国内):目标2030年前建成1.5万颗低轨卫星网络;
鸿雁/Honghu-3(国内):计划发射近万颗,构建全球覆盖的宽带通信体系。
中国三大低轨星座规划对比
说白了,轨道资源就是频谱,谁能在低轨轨道占据一席之地,谁就能在未来的太空经济和通信领域占据优势。
所以,大家争分夺秒,都在加速发射卫星,就怕一步慢、步步慢,错过这个千载难逢的“太空红利期”!
先看一组数据:
大家是不是感觉国内增速很快,但别忘了分母。
430亿 vs 3528亿(都是美金),中国占全球商业航天的份额仍不足13%。
更扎心的是用户数:
截至2025年7月,星链在轨活跃用户突破600万,单季度新增近30万,增速60%-70%。
但国内这部分数据还很少,少的我现在找数据,基本的都没。
“8天三发”是追赶性密集投射。
过去以“单星定制、小批量、高成本”为主的模式,正在向“批量生产、标准化平台、低成本迭代”转型。这一转变不仅改变了各环节的技术路径,也深刻影响了价值链的分布与竞争格局。主要包括卫星制造、发射服务以及地面设备三个关键环节:
卫星制造:可靠性要求极高,损坏即成太空垃圾,供应商筛选严格,行业格局稳定。射频芯片、卫星连接器、平台制造等是关键领域,相关企业率先受益。
发射环境:弹性最大,需求旺盛,毕竟那么多颗要发射。发动机结构件、液体发动机、传感器等是核心配套领域。
地面设备:价值核心,相控阵天线占据地面接收终端70%-80%价值量,基带芯片、T/R芯片、核心网设备等构建完整解决方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绝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引导或承诺,仅供学术研讨。
如果觉得资料有用,希望各位能够多多支持,您一次点赞、一次转发、随手分享,都是小猎豹坚持的动力~
更新时间:2025-08-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