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30日下午,东风着陆场迎来一场盛大的归程仪式。神舟十九号平稳落地,三位中国航天员平安返回,舱门缓缓开启,人群中响起掌声。但下一幕,却在网络上引发不小的争议——我们的航天员是被小心翼翼地抬出返回舱的。
另一边,社交平台上流传的美国蓝色起源商业飞行画面,却是另一种画风:舱门一开,几位乘客满面笑容、轻松下舱,甚至还有人摆了个自拍pose。有人忍不住发问:难道我们的技术还不如美国吗?为什么他们能自己走,我们却要被抬着?
不是“技不如人”,而是“任务不一样”
咱们的航天员这趟任务,可不是“打个太空卡”那么简单。神舟十九号任务从2024年底开始执行,历时6个月,是一次高强度、长周期的载人飞行任务。
在轨期间,他们完成了大规模的科学实验、空间站维护以及三次出舱活动,其中最长一次持续了近9个小时。这不仅刷新了中国出舱任务的持续时间纪录,也进一步验证了航天员对太空作业的承受力和操作极限。
而反观美国“蓝色起源”这边——那是一次“亚轨道商业飞行”。
简单来说,就是“上去晃一圈就回来”,整个飞行过程不到11分钟,真正处于微重力状态的时间仅约3~4分钟。乘客们感受下“飞起来”的刺激,漂浮几秒钟,然后就原路返回了。
这样的旅程当然不会对身体造成太大影响,等于说是一次“太空体验版跳伞”,跟中国航天员那种“半年不着地”的太空驻留根本不在一个维度上。
这就像一个人爬完珠峰归来,另一人刚在公园散完步,你会因为后者能健步如飞,就说前者体能不如人吗?
被抬出舱,是科学,更是对生命的尊重
长期太空驻留带来的生理变化,不容小觑。科学研究早就表明,人在微重力环境中待久了,骨密度每月会下降1%~1.5%,相当于地球上“重度骨质疏松”的速度。
肌肉同样也在快速萎缩,尤其是抗重力肌,比如腰部、腿部这些负责支撑躯干的核心肌群。再加上心血管系统的“懒惰”适应,一回到地球的重力环境,哪怕只是站起来,都会面临头晕、低血压甚至晕厥的风险。
这不是推测,而是早有案例可查。2015年,NASA航天员斯科特·凯利执行完长达340天的国际空间站任务返回地球,出舱时也是一副虚弱模样。他在采访中回忆,当时连站都站不起来,只能靠担架抬出来。
而我们的航天员,同样经历了180天的“失重洗礼”,在极度疲惫和生理负担下被抬出舱,是基于医学保障机制的必要措施,而非什么“体质不行”或“技术差”。
更重要的是,他们落地后的康复计划往往长达数周甚至数月,国家航天医学团队会为每位航天员制定个性化恢复方案,从步行训练、电刺激、抗阻训练到心理疏导,样样不少。能在短时间内恢复体能,重新进入正常生活节奏,本身就是一次硬核挑战。
真正“卷”的地方,是我们正在做别人没做过的事
当我们把目光从“走不走”转移到“走多远”时,就会发现,近年来中国航天正在全线加速:
2024年,神舟十七号和十八号交会对接,实现空间站常驻三人不中断,标志着我们空间站正式进入“常态化运行”;搭载十几吨科研设备的天舟七号成功对接天宫,完成“太空快递”;
2026年,中国预计将实施载人登月预演任务,2030年前完成首次载人登月;
未来,月球驻留+资源开发+地月空间站构建计划正在加速推演。
这些壮举的每一小步背后,都是由这些“被抬着出舱”的航天员,一步一脚印堆出来的。他们不是跳着走出舱门,而是撑着国家航天的门槛。
而蓝色起源、维珍银河这些商业公司,目前的重心还主要放在“亚轨道太空旅游”和“重型火箭测试”阶段上。
双方的目标压根不是一个维度,一个在布局空间站的长期科学利用,一个则是在开发富人体验经济。
另外从航天技术系统看,中国的回收舱设计更注重保守稳妥,使用降落伞加反推着陆方式,着陆冲击略大,这也要求舱内航天员处于保护性固定状态。而SpaceX等公司则采用可控推进软着陆,冲击小一些,但对应的技术复杂性也更高。各有取舍,没有高下之分,只有适不适合当前阶段目标。
写在最后
科技的差距,从来不是靠一两个“谁走得快”的画面就能判断的。中国航天之所以稳扎稳打,不是“落后”,而是对人命的敬畏,对技术的极致追求。抬着走,也许慢一点、稳一点,但我们知道,走得远才是关键。
而这背后,是整个国家科研体系的投入,是上万航天工作者的默默托举。让人感动的从来不是“落地站起的一刻”,而是——他们背后撑起来的,是一个民族的太空脊梁。
更新时间:2025-05-0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