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一个国土面积不及中国云南省的国家,地图上却密密麻麻地挤着63个省级单位。
它们每年吞噬国家20%的财政预算,导致“每五个越南人,就要供养一个铁饭碗”。
那么,越南为何要划分这么多省级单位?它究竟有什么用?
想要追溯越南行政区划的“碎片化”的来源,得从一千多年前说起。
早在秦汉时期,中原王朝就在今天的越南北部设郡县管辖。可这片土地,天高皇帝远,总是不太安分。
公元40年,征氏姐妹振臂一呼,竟然拉起一支队伍攻下了六十多座城池,自立为王。汉朝大军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平定叛乱。
为了防止地方势力再次坐大,朝廷想出一个绝招:拆!把原来的交趾郡一分为三,让你们谁也大不起来。
而这一招,也成了后世越南统治者的“传家宝”。
从丁朝的“十道”,到李朝把天下分给二十多个皇亲国戚,再到阮朝一口气把国家切成三十个省。
越南历代君主都在模仿中原的郡县制,但又因为国土实在太小,只能在“精细化切割”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当时就有大臣吐槽,我们一个省的面积,还不如大清国的一个乡。可没办法,核心逻辑就一条:宁可管得累,绝不能让地方有任何割据的苗头。
如果说古代的“小省制”是出于内部维稳,那法国殖民者就是把这套玩法做到了极致。
19世纪末,法国人成了越南的新统治者。他们带着自己本土96个省的“先进经验”,对越南的行政版图进行了“分而治之”。
法国人先是把越南拦腰斩成北、中、南三块,接着再像切蛋糕一样,把这三块细分成71个小片。
人口最密集、物产最丰富的红河与湄公河三角洲,更是被刻意切得七零八落。
他们的刀法极其刁钻,不仅沿着山脉河流划界,还故意让相邻的省份资源互斥。
左边的省有米没盐,右边的省有盐没米,想联合起来都凑不齐一桌菜,看你们怎么闹独立。
更阴险的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区,他们设立所谓的“土省”“土县”,故意打乱原有的民族分布,把好几个不对付的民族圈进同一个省里,让他们自己先内斗起来,根本没精力反抗殖民者。
等法国人走的时候,越南地图上已经密布着超过60个省级单位。
当然,也不能把所有责任都推给古人和法国人。越南的地理环境,本身就像一个天然的“行政区划实验室”。
这个国家的地形,就像一根被拉长的S形扁担,南北长达1650公里,中间最窄的地方却只有50公里
国土四分之三都是山地和高原,两千多条河流把它切割得支离破碎。
这种地理格局,决定了“隔山不同命”。一条河的两岸,口音和生活习俗就可能天差地别。
在这样的地方,硬要搞大省制,反而会因为“一刀切”而导致水土不服。把省份划小,治理反而能更精准。
更何况,越南还有54个民族,很多民族的聚居地,就是以山川河流为天然边界。如果强行合并,很容易激化民族矛盾。
现在这样划小了,每个省可以根据自己的民族特点制定政策,倒是减少了许多摩擦。某种程度上,以“山河为界”才是一种务实的智慧。
“小省模式”除了适应地理和文化,更被统治者视为平衡权力和安抚官场的绝佳工具。
越南统一后,不是没想过改革。曾经一度尝试把58个省合并成35个,结果立刻炸了锅。
北方担心经济发达的南方省份合并后“尾大不掉”,形成新的山头。山区的少数民族也激烈抗议,声称“合并就是文化灭绝”,除非新省长由他们的人来当。
最要命的是,合并了省,多出来的官员怎么办?裁掉近十万公务员,无异于一场“公务员起义”。
最后,改革不但失败,省级单位反而越折腾越多,变成了今天的63个。
没办法,当一个县里有两百人抢一个副科长职位时,拆分出一个新省,就意味着凭空多出了省长、副省长、厅长、局长等一大串高级职位。
别看越南的“小省模式”优点很多,一旦搭上全球化的经济快车,它的弊端便开始集中爆发。
北宁省因为一座三星工厂,GDP一飞冲天。隔壁的北江省只能眼巴巴地看着,靠卖荔枝求生存。
由于省与省之间壁垒森严,每个省都像一个独立的“经济特区”,搞重复建设,为了抢项目而恶性竞争。
这种“诸侯经济”虽然在过去推动了增长,但也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和发展内耗。
而臃肿的行政机构,每年要吞掉越南20%的财政预算。算下来,差不多每五个越南人,就要供养一个“铁饭碗”。
低效的行政和沉重的负担,已经成了越南经济转型的最大瓶颈。
面对困局,越南终于决定下猛药。计划将63个省大幅缩减至34个,甚至考虑取消县级单位,将三级行政改为两级。
旨在彻底打破地域分割,为抓住全球产业链重构的机遇扫清障碍。
不过最后能否顺利实施,却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信息来源:大河报2025-04-09《日媒:越南拟将省市数量缩减一半》
更新时间:2025-07-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