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史上最壮观的资本战役

刚刚过去的惊心动魄的一周

4月2日,美国以“贸易不平衡”为由,宣布对全球贸易伙伴加征“对等关税”,并持续不断提高中国输美产品关税,至10日,税率提高至145%。

在美国不断加码提高关税的过程中,直接冲击了全球供应链预期,引发市场恐慌。

4月7日A股遭遇“黑色星期一”,上证指数暴跌7.34%,深成指、创业板指分别下跌9.66%和12.5%,科创50跌幅超9%,北证50暴跌近18%。全球股市同步下挫,纳斯达克中国金融指数单日跌幅达5.12%。

4月7日下午,中央汇金紧急公告增持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并明确“未来将继续增持”。

据估算,其在4月7日至8日两日累计净买入超1000亿元,主要投向沪深300ETF、上证50ETF等宽基指数,同时首次将中证1000ETF纳入增持范围。

在中央汇金的托市行动下,市场恐慌得到有效遏制。

4月8日至14日,A股连续5个交易日反弹,上证指数累计上涨3.8%,修复“黑色星期一”跌幅的52%;深成指、创业板指分别反弹3.2%和2.1%,重塑了投资者信心,引导资金流向政策支持领域。

实际上,本次中央汇金的托市行动,只是牛刀小试而已。

不过,从中央汇金的快速行动中,我们可以看出,国家的金融机构在防范风险方面,机制越来越成熟,操作越来越流畅,进入和退出的时间节点把握得越来越恰到好处。

中央汇金的这次操作,让我想起了十年前中国那场动用1.5万亿人民币的资本干预行动,至今仍保持着人类史上最大规模国家资本干预的纪录。

也正是十年前的那次干预行动,才使得金融“国家队”逐步完善并形成了现在的快速应对机制。

让我们还是回到发生在2015年的那场史诗级救市行动吧。

那次的规模相当于同期希腊政府债务危机救助规模的三倍,超过2008年美联储首轮量化宽松(QE1)规模的30%。

在那次资本博弈中,中国金融“国家队”虽初次成军,但却展现了惊人的组织效率。

2015年的救市行动中,主要的操盘手并不是本次托市行动中的汇金,而是证金公司。

7月6日当日,通过21家券商建立的“救市专用通道”,证金公司完成了对1287只个股的集中买入,单日成交金额突破7000亿元,相当于当时沪深两市总成交额的43%。

这种“精准滴灌”式的操作不仅稳住了即将崩盘的创业板,更在三个月内将上证指数从2850点拉升至3680点。

实际上,类似的操作,2024年上半年“国家队”就进行过一次。

在2024年的这次行动中,“国家队”展现出了惊人实力,通过证金、汇金、社保基金协同作战,实现总收益5300亿元,年化收益率达13.4%,印证了中国金融维稳机制的持续进化。

2024年4月的这次战役,也堪称经典:当A股单日暴跌7.3%、超4000只个股跌幅逾9%时,证金联合汇金通过ETF增持、央企回购等组合拳,仅用24小时便实现指数V型反转,单周释放流动性超8000亿元,创下危机干预速度新纪录。

证金公司的前世今生

我上面所说的证金公司,全称为“中国证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10月28日。与中央汇金类似,证金公司也有个显赫的靠山——中国证监会!

作为证监会直管的唯一证券类央企,其初始注册资本为75亿元,是由上交所、深交所各出资30亿,中登公司出资15亿成立,其股权结构已昭示其“嫡系部队”的身份。

但真正让证金公司蜕变为“金融航母”的,并不是它的出身,而是2015年那场惊心动魄的资本对决。

根据核查的数据,在2015年6月15日至7月8日的18个交易日里,外资通过沪股通累计净卖出达1280亿元,同期证金公司通过“五路并进”策略应对:

1)耗资4700亿直接入市购买ETF;

2)向券商提供了2800亿流动性支持;

3)开展转融通业务,规模达3200亿;

4)出资2100亿设立了股市平准基金;

5)协调国有机构同步增持,金额达2200亿。

这种立体化作战最终锁定1.5万亿筹码,相当于当时A股自由流通市值的7.2%。

后来,到了2024年,证金公司整体被并入中央汇金,并完成了战略升级。

证金整体并入中央汇金体系,形成汇金负责“静默持股”(管理4.8万亿股权资产)、证金专注“动态调控”(管理5.3万亿流动筹码)的双核驱动模式。

重组后的超级平台管理资产突破20万亿,覆盖证券融资、债务重组、跨境资本等关键领域,风险处置效率提升40%,资本周转率提高30%。

截至2025年4月,证金管理的资产组合总市值已达5.3万亿元,其中持有的56家央企上市公司股权平均占比达9.7%,在工农中建四大行的持股比例均超过4.5%。

解码证金公司治理架构

这个金融巨无霸的股东构成堪称“中国资本市场的权力图谱”:

上海证券交易所(副部级)、深圳证券交易所(副部级)、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正厅级)三家核心机构各持股20%,其余40%由四大期货交易所均分。

这种设计使证金公司既具备行政权威,又保持着市场化运作的灵活性。

经过治理创新后,目前的证金公司已更迭为“三维管控体系”:

1)央行再贷款提供2.75%基准利率的资金;

2)中证金融指数研究院实时监控3000 + 风险指标;

3)自主研发的“天盾”系统实现每秒30万笔交易的风控。

这种机制在2022年3月中概股危机中大显神威:通过跨境转融通出借860亿元ADR,配合香港金管局实施流动性互换,成功击退国际做空势力。

转融通业务的炼金术

证金公司真正的“印钞机”在于其独创的转融通生态系统。

这个由“资金转融通”和“证券转融通”构成的双轮驱动系统,在2023年创造了惊人的387亿元净收益,平均资金周转率高达23次/年。

其商业模式的精妙之处在于:以央行再贷款为资金来源(利率2.75%),通过券商以4.5% - 5.5%的利率转借,仅息差收益就达年化120亿元。

而证券出借业务更是将存量股票转化为生息资产,目前证金管理的1.8万亿证券资产中,有37%处于持续出借状态,年化收益率达3.2%。

该系统的战略价值在2024年8月充分显现。当市场质疑转融通业务时,证金通过“证券出借 + 股指期货对冲”组合,既为机构提供37%的额外收益,又平抑了市场波动。

数据显示,参与转融通的社保基金组合年化收益提升2.3个百分点,险资机构获得超过500亿元的无风险收益。

这种“风险转化器”机制,使A股融券余额从2020年的300亿激增至2024年的2100亿,为市场提供双向平衡工具。

金融国家队的全球坐标

对比国际同类机构,改革后的证金公司更能彰显中国特色的制度优势。

目前日本央行持有的ETF规模虽达53万亿日元(约3.2万亿人民币),但仅限于被动持有。

而拥有2800亿港元规模的香港盈富基金,仅相当于证金公司的1/18。

即便是美联储的SPV(特殊目的载体),其操作灵活性和资产多样性相较于证金公司,也仍然相形见绌。

随着不断调整,证金境外业务规模已从2019年的120亿元激增至2023年的2100亿元。通过设立卢森堡、新加坡离岸平台,已构建起覆盖47个市场的全球转融通网络。

这种制度创新正在重构国际金融秩序。

2024年中美金融博弈期间,证金联合央企财团通过“债转股 + 跨境套保”组合,将3000亿美债持仓转化为黄金、稀土等战略资产。

在数字货币领域,证金参与研发的“人民币稳定币走廊”已连接23国央行,日均清算量突破200亿元。

正如央行前顾问余永定所言:“这不是简单的资本运作,而是现代货币理论的中国实践——用国家资本实现货币政策独立性与结构性调控的统一。”

如今,这个拥有327名精英员工(平均年龄35岁)的机构,正以每天管理150亿资产流动的强度,书写着新时代的金融传奇。

从十年前那个惊心动魄的夏天起步,中国金融国家队已悄然构建起一个市值超10万亿的“资本方阵”,其独创的“国家资本 + 市场机制”模式,正在为全球金融治理提供全新范式。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17

标签:资本   金融   组合   央行   国家队   战役   收益   资产   规模   中央   财经   全球   公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