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夏季也是中风高发季!中西医结合防患于未然

酷暑炎炎,刘大爷买菜回家后汗流浃背,遂赶紧打开空调猛吹。午睡醒来突然口齿不清、右手无力、肢体活动不灵活。家人紧急送医后确诊为“急性脑梗死”。神经内科医生叹息:“夏季中风,每年都在上演!”

一、夏季:中风潜伏的“高危季”

很多人以为寒冬才是中风高发期,但临床数据表明:当气温>32℃时,中风风险飙升60%!高温天每升高1℃,急诊中风患者增加17%。三大“夏季杀手”正在威胁你的脑血管:

1、脱水“血变稠”

大量出汗未及时补水→血液浓缩→血栓形成风险↑→脑梗敲门

(西医解释:血容量↓+血液粘滞度↑;中医称“津伤血瘀”)

2、空调“温差劫”

室外38℃→空调房25℃:血管急剧收缩→血压波动↑→血管破裂风险

(西医:血管痉挛;中医:“寒邪收引,脉络拘急”)

3、睡眠“情绪雷”

夏夜闷热失眠→交感神经兴奋→血压心率↑→血管内皮损伤

(西医:应激激素分泌↑;中医:“暑扰心神,肝阳上亢”)

数据警示:北京某三甲医院统计显示,夏季脑卒中急诊量比春秋季高出35%,其中凌晨4-6点发病率占全天峰值!

二、黄金3小时:学会“FAST”识别法

1、每延迟1分钟抢救,脑细胞死亡190万个!请牢记中风120口诀:

步骤 动作 表现(任一症状即高危)

F 微笑测试 面部不对称、口角歪斜

A 抬手测试 单侧手臂无力、下垂

S 语言测试 说话含糊、词不达意

T 争分夺秒 立即拨打120!

2、特别注意:

夏季中暑(高热、昏迷)易与中风混淆!记住:中风必有神经损伤体征(面瘫/肢瘫/失语),中暑多伴体温>40℃、皮肤灼热。

三、中西医结合:给血管穿上“防弹衣”

▶西医防线:控住危险源头

1、补水公式:每小时饮水200ml(约1杯)(心衰/肾病患者遵医嘱)

2、空调法则:室内外温差≤8℃,风口忌直吹头颈,避免骤冷骤热

3、血压警报:晨起/睡前监测,波动>20mmHg需就医

4、药物保驾:控制好三高,三高人群切勿自行停药,阿司匹林服用者警惕出血风险

▶中医护盾:清暑通络防未病

■食疗方:双荷饮

鲜荷叶半张+藕节30g+山楂10g煮水代茶→化瘀通络解暑

(脾胃虚寒者加生姜3片)

■穴位按摩:每天3分钟防卒中

●百会穴(头顶中央):掌心轻叩→提神醒脑

●曲池穴(肘横纹外侧端):拇指按压→降压通络

■三伏养阳:督脉灸

膀胱经+督脉铺姜艾灸→温阳化淤→适合畏寒肢冷者

■中医的养生(活血化瘀食疗如山楂、丹参代茶饮,保持情志舒畅)

名医经验:国医大师王永炎提出“暑多夹湿”,推荐夏季常饮玉米须冬瓜汤(玉米须30g+冬瓜200g),利湿降压护血管。

关键提醒

中风不是“老年病”!近年35-45岁患者增长30%。熬夜打游戏、运动后猛喝冷饮、长期空调房的职场人同样高危!

三伏天护脑行动

[1]晨起空腹喝温水200mL

[2]空调设定26℃+风向朝上

[3]手机存好附近卒中中心地图

[4]教会父母“FAST”口诀

作者在这里呼吁大家:“上医治未病”——这个夏天,别让一滴汗水变成脑中的血泪!转发提醒家人,多一次传播可能挽救一个生命!(作者系漯河市中医院脑二科主任付菊花)

付菊花简介:漯河市中医院脑二科主任,硕士研究生,副主任中医师,漯河市青年拔尖人才,漯河市中青年骨干医师,河南省首届青苗人才代表性传承人。擅长各类眩晕病、偏头痛、高血压、糖尿病以及脑梗死、脑出血、痴呆、癫痫、帕金森、吉兰-巴雷综合征、多系统萎缩等疾病的诊断与中西医治疗,尤其擅于运用中医药治疗中风偏瘫、肢体麻木、头晕、头痛、失眠焦虑、面瘫、高血脂、糖脂代谢素乱、颈动脉斑块形成等疾病。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31

标签:养生   防患于未然   中西医结合   夏季   漯河市   血管   西医   空调   玉米须   督脉   中医   风险   血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