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笔 | 尼 奥
编辑 | 扬 灵
从中国酒都宜宾出发,行驶50多公里至江安县,下高速路口,“几生修得住江安”的标语总能引起外地游客的赞叹。这句出自中国著名学者、戏剧家吴祖光的佳句,没想到在40年后成为江安县宜人宜居的标签。
与此同时,江安县还是“万里长江第一县”,江安的宜,既在“蚕桑鱼盐家有焉”的人间烟火里,更在“湖光山色两相宜 天光云影共徘徊”的绿色生态间。
01
宜人江安的生态底色
江安县地处宜宾与泸州的交接处,一边是“中国酒都”、一边是“中国酒城”,先天自带着生态酿酒的自然基因,适宜酿酒的生态底色可谓是“老天爷赏饭吃”。
打开地图,38公里长江水道从江安县穿境而过,留下“几”字行的天然弯弧,坐实了“万里长江第一县”的名头,更带来了丰富的酿酒水资源。
除长江外,这里拥有长宁河、绵溪河、清溪河等大大小小河溪145条,河流总长507.69公里,形成河流密布的沿江之景。
江安县地处四川盆地南缘与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形分为南、北两下不同的区域,低山、丘陵、平坝三分江安,其广泛的紫色土壤因富含磷钾,适宜种植川南特有的糯红高粱,为酿酒提供丰富原粮,而长江冲击带来形成泥土形成黄壤等为窖池提供酿酒微生物繁殖所需泥土。
江安县属于亚热带四川盆地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18.1℃的常年平均气温以及几乎全年无霜的气候条件,孕育了椰子猫(野猫)、野兔、黄鼠狼、果子狸等野生动物280余种、禽类有208种,拥有红豆杉、楠木、红椿等珍稀树林,大片的竹林和橙树得有“橙竹之乡”的美誉。
“绿水青山”之间,江安集聚酿酒必备的“水、土、气、气、生”5大不可或缺的元素,构筑起白酒酿造的生态底色。江安郁郁葱葱、水河澹澹的自然条件,明代文学大家杨慎途径时提笔赋诗,留下“得地栽培少,蒙天雨露多,若问根深处,绿荫照银河”的赞许。
02
“安乐酒”香飘庙堂与江湖
江安酿酒历史悠久,如江安黄龙村出土东汉石刻“品酒图”,以及宴饮画像石刻,真实还原古人宴饮的乐舞百戏场景。
到了明朝嘉靖年间,朱宣祉藩封庄豫王,于今四川宜宾江安龙门口,到封地后取五谷精工酿制成“安乐酒”,不远千里进贡,专供宫廷享用,为宫廷御酒,迄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到了1993年由末代亲王爱新觉罗·溥杰题名为“故宫贡酒”,并由中国故宫博物院监制。
江安酿制的“安乐酒”的美名早已飘香庙堂之间,更在民间百姓的江湖中杯酒相传。
多山多水的地理条件造就川南地区独特的自然属性,盆地与高原的交错让江安成为西南边界与中原大地、少数民族与汉民族、江河船运与车马陆运的交织融汇点,一度成为川南重心。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一场史诗级的大移民在江安留下惊鸿一瞥。
从明朝初年到清代乾隆年间,“湖广填四川”的大规模移民运动将江西、湖南、湖北、广东等地的人员迁徙至四川。人口的流动带着习俗、饮食、文化、语言一同在此交融,打破这一藩篱的是酒。
无论是南来北往贸易的商人,还是移居于此的“异乡人”,无不被江安的一碗酒拉近距离。
在这里搬运的码头工人、货物贸易的商人,蘸一口薄长透亮的蒜泥白肉,呷一口老酒坊的“安乐酒”。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身份的人们,在美酒与美食的相伴下,打开了话匣子,平添了江安的“江湖气”。
03
走在白酒产业振兴发展的道路上
随着“川酒振兴”战略的稳步推进,四川白酒在政府、产区、酒企、酒商等多方的共同努力下迎来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江安这座“川南酒乡”的酿酒宝地,抓住时代、政策的重大发展机遇,积极响应世界级优质白酒产业集群的打造。
目前,江安拥有故宫酒业、宜宾酒、金喜来、怡宾酒业、永乐古窖、叙府酒业、新宇酒业、谷小酒等多家白酒代表性企业,近年来地方政府通过整合供、产、销等产业链资源,推进企业抱团发展,以资源整合方式赋能白酒产业振兴发展。
原料产区整合提纯。
通过开展县域内有机糯红粱主产地开展环评论证,对适合种植酿酒专用粮土地资源进行集聚整合,提高酿酒种植原粮的品质。
企业重组规范酿造。
通过兼并重组、合资合作、交叉持股等方式,促进17家中小酒企窖池资源兼并到8家酒企统一利用,并组建县级国有酒类平台公司。
品牌塑造融合推广。
组建“江安名优白酒产业联盟”,打造“江小安”系列酒品牌,探索与五粮液等龙头企业进行合作贴牌,把县内品牌打造成五粮液系列酒推入市场,带动提升地方品牌价值。
“江飘万里香,安得太白尝。”这是中国现代杰出的戏剧家曹禺亲笔题写赞美诗句。如今,江安的酒正随着长江飘香消费者的千家万户。
更新时间:2025-04-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