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作为一个中国公民,我最近在网上刷到不少关于美国权力结构的讨论,挺震撼的。表面上看,美国是总统和国会说了算,民主制度光鲜亮丽,但深挖下去,你会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谁才是美国真正的统治者?是白宫那哥们儿,还是国会里吵吵嚷嚷的议员?其实,答案可能出乎你意料——那些手握巨额财富的金融集团,才是背后的大玩家。这篇文章我就带你扒一扒这些金融巨头怎么通过钱和人脉,悄无声息地影响美国的政策和未来。
先说说大家熟知的美国权力架构。教科书上讲,美国是三权分立:行政(总统)、立法(国会)、司法(最高法院)。总统是国家元首,国会制定法律,法院监督执行,乍一看挺公平。但现实呢?这套系统运行了几百年,早就被各种利益集团渗透得像筛子一样。尤其是金融资本,那些大银行、投资公司、私募基金,靠着钱和关系网,硬生生在民主制度里给自己开了后门。
你可能会问,这些金融集团凭啥能管国家的事儿?答案很简单:钱和人脉。在美国,政治离不开钱,竞选要钱、游说要钱、制定政策也得有钱支持。而谁有钱?黑石集团、花旗集团、高盛集团这些金融大佬,手里攥着几千亿美元的资产,随手一挥就能左右经济命脉。更别提它们跟政府高层千丝万缕的关系了,简直是“旋转门”的教科书案例。
咱们重点聊聊黑石、花旗和高盛这三个典型代表,看看它们是怎么玩转美国权力的。
1. 黑石集团:私募之王的政治触手
黑石集团(Blackstone Group)是全球最大的另类资产管理公司之一,到2021年管理的资产规模就飙到了8800亿美元。这家公司靠什么起家?创始人彼得·彼得森和史蒂夫·施瓦茨曼,俩人都是华尔街老炮儿。彼得森当过尼克松政府的商务部长,施瓦茨曼则是并购领域的狠角色。1985年,他们用40万美元起步,硬是把黑石干成了金融界的巨无霸。
黑石的影响力怎么来的?一是靠投资和并购。它买下希尔顿酒店集团(2007年,260亿美元),搞房地产、科技、基础设施,哪赚钱投哪,直接影响美国经济布局。二是靠政治人脉。施瓦茨曼跟特朗普关系不一般,2017-2018年当过特朗普战略与政策论坛的主席,直接给总统出经济主意。这论坛啥级别?全是通用汽车、迪士尼这种大公司的老板,讨论就业、经济增长,直接影响国家政策走向。
黑石的模式很清楚:用钱生钱,再用钱换权力。它不搞阴谋论那一套,而是光明正大地靠资本和关系网,渗透到美国决策圈里。
2. 花旗集团:银行巨头的政府靠山
花旗集团(Citigroup)是全球银行界的扛把子,1998年由旅行者集团和花旗公司合并而成,创始人桑福德·威尔是个野心家。这家伙从布鲁克林穷小子干起,一路收购公司,最后搞出个“金融超市”,把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业务全打包。巅峰时期,花旗就是华尔街的代名词。
花旗怎么影响美国?一是靠金融网络。它放贷、发债券、搞投资,控制资金流向,哪个行业缺钱它说了算。二是靠政府关系。罗伯特·鲁宾这名字你得记住,他1995-1999年当克林顿政府的财政部长,下了台就跑去花旗当董事和高级顾问。鲁宾在华盛顿的关系网有多硬?他推动废除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直接让花旗这种大银行可以肆无忌惮地扩张。这法案1933年出台,就是为了限制银行瞎搞,结果被废后,金融业彻底放飞自我,2008年危机都跟这脱不了干系。
花旗的套路是用钱铺路,用人脉护航。它跟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关系密切,董事会里老有政府官员的身影,政策制定时自然偏向它。
3. 高盛集团:华尔街通往白宫的旋转门
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可能是最出名的金融玩家,1869年由马库斯·戈德曼创立,后来女婿塞缪尔·萨克斯加入,慢慢从票据交易干到投资银行霸主。它承销过西尔斯、通用食品的股票,帮大公司上市,赚得盆满钵满。
高盛牛在哪?一是它的人脉网太恐怖,被戏称“政府高盛”。看看这些名字:亨利·保尔森,2006-2009年当布什政府财政部长,2008年金融危机时拍板救助计划,他之前是高盛CEO;加里·科恩,2017-2018年当特朗普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搞经济政策,他也是高盛出来的;史蒂芬·姆努钦,特朗普时期的财政部长,在高盛干了17年。这些人从华尔街跳到华盛顿,再跳回去,政策制定时难免带点高盛的影子。
高盛的影响还体现在它对市场的掌控。1906年它承销西尔斯IPO,开创了现代投资银行的先河,后来又主导科技公司上市,哪行哪业它都插一脚。2008年危机时,高盛也被骂惨了,2010年还因次贷问题被罚了5.5亿美元,但它愣是没倒,照样是华尔街的顶梁柱。
别误会,这些金融集团不是躲在幕后搞阴谋的“影子政府”,它们的影响是摆在明面上的,靠三招:
1. 资本的力量
钱是硬通货。黑石通过投资并购,花旗通过贷款发债,高盛通过承销上市,直接决定哪些企业活、哪些行业旺。2007年黑石买希尔顿,硬生生把酒店业格局改了;花旗放贷给大公司,等于捏着它们的命脉;高盛帮科技公司IPO,直接推高了硅谷的地位。它们用资本撬动经济,再用经济影响政策。
2. 政治人脉网
“旋转门”是美国特色的玩法。金融大佬当官,官员下台去金融公司,利益捆绑得死死的。保尔森救市时,有人说他偏袒华尔街;鲁宾废法案时,花旗直接受益;施瓦茨曼给特朗普提建议,黑石的生意越做越大。这些人不是随便混进政府的,他们带着华尔街的经验和诉求,政策自然向金融业倾斜。
3. 游说与捐款
美国政治离不开游说和竞选捐款。金融集团每年砸几亿美元在这上面。2020年大选,高盛、花旗这些巨头捐了几千万给两党候选人,谁上台都得给它们面子。游说团也不闲着,2010-2020年,金融业花了26亿美元游说国会,推动减税、放松监管。结果呢?大银行赚得更多,小老百姓的日子却没啥改善。
金融集团这么搞,对美国是好是坏?咱得一分为二看。
正面影响:
经济增长:黑石的投资、花旗的贷款、高盛的IPO,确实给美国经济注入了活力。科技、房地产、制造业,哪样离得开金融支持?
全球竞争力:这些巨头让美国金融业称霸全球,美元的地位也更稳。
负面影响:
贫富差距:金融集团赚得盆满钵满,老百姓却没分到多少汤。2008年危机后,大银行拿政府救助金照样发奖金,普通人丢了房子和工作。
政策失衡:政府被金融利益绑架,监管形同虚设。废除《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后,银行玩得太野,危机一堆堆往外冒。
民主被架空:选民投的票没用,真正决定国家方向的,是这些有钱有势的玩家。
这三大集团后来咋样了?
黑石:2007年上市后市值暴涨,2021年资产规模8800亿,业务越做越大。2008年危机它也晃了晃,但站稳了脚跟。
花旗:2008年被危机锤得够呛,政府救了它一把,裁员几万后慢慢缓过来,但风光不再。2025年还计划回购20亿股票,想重振旗鼓。
高盛:2010年被罚5.5亿,挨了骂但没伤筋动骨,2020年代照样领跑投资银行。
说实话,了解这些后,我有点颠覆三观。原来美国不是教科书上那个“民有、民治、民享”的国家,金融集团的影响比想象中深得多。你觉得呢?这些巨头是推动美国前进的功臣,还是掏空民主的蛀虫?欢迎留言聊聊你的想法,反正这事儿没个标准答案,就看你怎么琢磨了。
参考资料
尹福生著. 《金融常识一本通》
更新时间:2025-07-0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