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将至,超市里早早摆上了各式各样的粽子。但记忆里最美味的,永远是小时候坐在门槛上,等着母亲从冒着热气的柴火灶大锅里捞出来的那个。剥开粽叶时,黏连的米粒拉出细长的丝,就像割不断的文化血脉。
五月初五的粽香,已经在中国大地上飘荡了两千余年。这个被《荆楚岁时记》记载为"仲夏端午"的节日,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期的夏至祭祀。那时的人们,在阳气最盛的仲夏时节,以兰草沐浴、佩戴香囊,用最朴素的方式表达对自然的敬畏。
粽叶包裹的,不仅是一捧糯米,更是一段沉甸甸的历史记忆。相传战国时期,楚国大夫屈原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江。百姓们划船寻找,向江中投食,唯恐鱼虾噬咬他的身躯。这个动人的传说,让端午的粽香里多了一份家国情怀。南朝梁人吴钧在《续齐谐记》中写道:"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
我总爱看母亲包粽子时专注的神情。她粗糙的双手将两片青翠的粽叶交叠,舀入雪白的糯米,再放上一颗红枣或一块腌肉,最后用彩线紧紧捆扎。每一个棱角分明的粽子,都像是被时光精心包装的礼物。柴火灶里烧大柴煮粽时,大铁锅里升腾出的雾气,是粽叶的清香混着糯米的甜腻,在厨房里弥漫,这是任何香水都无法复制的中国味道。
我曾经学着母亲的样子亲手包过粽子:先从农贸市场买来箬皮和棕叶洗净焯水,再把排骨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用食盐和酱油先腌一下,然后淘洗糯米沥干水分。一切准备就绪,就开始包粽子,尽管包得小心翼翼,但粽子的形状却远远不及母亲包的粽子精巧漂亮。
自己亲手包的粽子,丑是丑了点,然而味道极美,毕竟,倾注了自己的心血,承载着自己满满的心意和祝福。
五月初五端午节,这个传承千年的节日,承载着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对先贤的追思、对家国的热爱。当粽香再次飘起时,我们咀嚼的不仅是软糯的米粒,更是一份穿越时空的文化记忆。这份记忆,将永远温暖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
#端午纳福#
更新时间:2025-05-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