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了世界却败在中国:全球首富携6万亿资产,黯然撤出中国市场

亚马逊,这家从美国西雅图起家的电商巨头,靠着一本本卖书起步,到如今变身为全球电商霸主、云计算帝国的缔造者,市值早已突破万亿美元。可谁能想到,这样一个在全球市场横扫千军的商业传奇,却在中国栽了个大跟头。

2019年,亚马逊宣布关闭中国本土电商业务,带着价值约6万亿人民币的全球资产,悄悄退出这个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赢了世界,却败在中国,这一幕,不禁令人唏嘘。

全球打法失灵,中国市场不吃“洋经验”

亚马逊进入中国的时间并不晚,甚至可以说是抢到了头彩。2004年花了7500万美元收购卓越网,直接拿到了中国电商的门票。那时候淘宝刚刚起步,京东还在找融资,亚马逊有技术,有资本,有品牌,怎么看都是稳赢的局。

可现实却狠狠打了脸。巅峰时期,亚马逊在中国的电商市场份额达到15%左右,但到了2018年,只剩下可怜的0.6%。别说京东、淘宝了,就连拼多多都已经跑出了亚马逊看不见的速度。

亚马逊的失败,归根到底,是“水土不服”。它把在美国那一套“标准化+高效率”的商业模式照搬到中国,却没料到中国电商压根不是这么玩。别人的电商是卖东西,中国的电商是开庙会,热闹、互动、社交、直播一个都不能少。

页面设计上,亚马逊一如既往地简洁克制,像一本技术说明书;而淘宝和京东则是“信息瀑布”,商品详情页能拉出半米长,光买家秀就能看个把小时。

客服方面,亚马逊还在坚持发邮件来往,国内平台早就实现了“秒回”;物流这块更不用说,国内“当日达”“小时送”都成常态,亚马逊的“48小时送到”显得格外慢条斯理。

支付方式也是硬伤。当全国人民都在用微信、支付宝扫码买菜时,亚马逊还坚持绑定信用卡,简直像是上世纪的操作。明明是来做生意的,却连本地人怎么付款都不愿意适应,消费者自然不买账。

管理僵化、反应迟钝,错过了中国电商的“黄金十年”

除了用户体验的落后,更致命的是亚马逊内部的管理问题。中国区一直没有真正的本地化管理权,几任总经理都是外籍高管,对中国市场的理解近乎零。

所有重大决策都要请示总部,反馈周期长、执行效率低,面对中国电商市场的瞬息万变,亚马逊像个老爷车,慢半拍,又拧不过弯。

这不是刘强东第一次点名批评外国企业的“中看不中用”。他说,亚马逊最大的问题在于不给中国团队放权,连基本的定价权都拿不到,怎么可能打得过本土对手?

而这背后,其实是跨国公司常见的“总部傲慢症”:总部觉得自己掌握了全球最先进的经验,到了中国自然也能通吃。

但中国不是传统市场,这里讲究的是速度和适应力。阿里一年一个新玩法,京东全面自建物流,拼多多靠社交裂变崛起——这些玩法亚马逊看得见,却跟不上。它还在讨论怎么优化页面加载速度,别人已经在直播间里喊“买它买它”。

最讽刺的是,亚马逊连“双11”这种全民狂欢节都没有好好参与。眼看着阿里、京东一年一度卖掉几千亿,亚马逊却像个局外人,坚持自家节奏,不做大促、不搞满减,广告还舍不得投。等它终于意识到问题,市场早就被瓜分得干干净净。

止损撤退,聚焦利润池,新兴市场成“后花园”

2019年,亚马逊正式宣布关闭中国本地电商业务,退出第三方卖家平台。这一决定看上去是失败的承认,实则也是一次果断的止损。它放弃了一个自己驾驭不了的市场,把资源重新集中到自己最擅长的领域——云计算和全球化平台。

比如AWS云服务,现在几乎是亚马逊的“现金奶牛”。2024年,AWS的年营收已经超过900亿美元,占了公司整体利润的六成以上。而且这块业务在中国也有布局,不少国内企业通过合资模式使用其服务,虽然低调,但赚钱不少。

除此之外,“全球开店”业务也成了亚马逊在中国市场的主打牌。与其和淘宝、京东抢用户,不如直接让中国卖家通过亚马逊把东西卖到美国、欧洲。这招非常奏效,2024年,中国卖家在亚马逊全球站点的销售额大幅增长,其中年销售额过百万美元的卖家数量已接近翻倍。

印度市场则成了亚马逊的新战场。自2013年进入以来,亚马逊已经在印度铺设了广泛的物流网络,甚至计划投资数亿美元进军生鲜电商。相比中国市场的“快节奏+高门槛”,印度电商生态还在成长阶段,亚马逊有更多时间慢慢布局。

另外,亚马逊也在应对来自Temu、Shein等中国新兴平台的挑战。2024年,它推出了“Amazon Haul”,一个主打低价直邮的频道,专门对标中国出口电商。佣金大幅下调、AI客服上线、物流提速,全方位升级,目的就是守住基本盘,避免“腹背受敌”。

跨国巨头的中国试炼场:赢全球不代表能赢中国

亚马逊的中国故事,其实是全球化时代一个典型的缩影:你可以在世界任何地方成功,但来到中国,这套打法未必灵。

为什么?因为中国市场不仅大,而且复杂。这里的消费者不只是要便宜,还要快、要好、要服务、要体验;这里的竞争对手不是守规矩的老外,而是敢玩、敢拼、敢颠覆的本土玩家。

在这样的市场里,复制经验远远不够,必须要重新学习、重新适应,甚至要放下“巨头”的姿态,放低身段。

亚马逊之所以在美国和欧洲呼风唤雨,是因为它的系统化、标准化、全球化能力无人能敌。但在中国,这种“控制感”反而成了包袱。没有授权,就没法快速响应;没有本地思维,就理解不了用户;没有参与创新,就只能被边缘化。

更有意思的是,亚马逊并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在中国折戟的外国企业。eBay、家乐福、麦德龙、Uber,甚至连苹果在中国也经历过起起伏伏。这些失败并非偶然,而是提醒所有跨国公司:中国不是实验室,而是战场。

亚马逊的离开并不意味着它彻底失败,但它在中国的这段经历,注定要被写进商业教科书。它告诉我们,全球化的尽头不是“复制成功”,而是“理解他人”。在中国这个变化飞快的市场里,尊重、适应和创新才是生存法则。

尾声

亚马逊败走中国,不是能力不够,是方向不对。它依然是全球最赚钱的电商平台之一,却没能读懂中国市场的脉搏。这场看似简单的撤退,背后是一场价值观与商业逻辑的碰撞。

对于每一个想“赢下中国”的跨国企业来说,这不是故事的终点,而是一道绕不过的必修课。中国市场从不缺机会,但机会从不等人。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5

标签:科技   中国市场   首富   黯然   中国   资产   全球   世界   亚马逊   市场   淘宝   商业   平台   美元   物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