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只知道《滕王阁序》,却不知滕王是谁,语文老师为何不讲?

前言: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可以说是耳熟能详的诗句,王勃《滕王阁序》的锦绣辞章如明珠璀璨,是上学时代必背的篇目。

然而,有一个耐人寻味的文化现象逐渐被大家发现,当人们沉醉于这字字珠玑的华章时,对滕王阁的建造者、序文题献的主人公,滕王李元婴却所知寥寥。

这不禁让人发出疑问,是王勃的才情太过耀眼,彻底遮蔽了滕王的身影?还是说这位帝室贵胄的行迹确有难言之隐?

那么,让我们再次推开历史的重重帷幕,探寻这“知文不知人”背后的幽微缘由。

经典之《滕王阁序》

大家一直好奇的是,为什么流传多年还能那么经典,其实《滕王阁序》的魅力首先根植于其自身焕发的璀璨光华。

王勃此篇骈文,如一座华美丰赡的宫殿,字字珠玑,句句锦绣,可以称的上是妙笔生花。

他将眼前壮阔的场景与悠远历史长河中洪州气韵浑然一体。

文中那些洞察世情的箴言,“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又为壮丽山河注入了深沉的生命哲思。

其行文如大江奔涌,一泻千里,汪洋恣肆,气势磅礴,尽显盛唐青春勃发、气吞万里的精神气象。

正如文论家刘勰所言:“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王勃此文,正是那个伟大时代最嘹亮的先声。

在这其中,更可贵的是文中那喷薄欲出的少年意气,让人感到惊诧。

王勃作序时不过二十多岁,正是“童子何知,躬逢胜饯”的年纪。

他虽自谦“三尺微命,一介书生”,笔下却激荡着“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的豪情。

那“老当益壮”的宣言、“青云之志”的坚执,饱含一种初生牛犊般的锐气与对未来的无限热望。

这青春锐气穿越时空,依旧能点燃后人心火,令无数读者为之血脉贲张,文章以喷薄才情为骨,加上生命哲思,还不乏无羁青春之感,总的加起来成就了其不朽的文学价值。

正如韩愈曾对他写出文章的感叹:“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然其文甚丽,亦一时之杰也。”

然而,当目光移向华阁的主人与建造者滕王李元婴时,曾经的历史逐渐浮出了水面。

知文不知人?

李元婴身世显赫,是唐高祖李渊幼子,太宗李世民幼弟,高宗李治叔父。

历史上曾记载他“工书画,妙音律”,显然受过良好的宫廷艺术熏陶。

作为宗室亲王,他一生辗转四州,洪州都督任上主持建造了最初的滕王阁,其后在隆州亦筑有滕王亭。

李元婴并非全然无所作为的纨绔,在地方治理上亦有可述之处。

但史官笔锋多带严苛,根据《旧唐书》所载,其在金州刺史任上,竟因“骄纵逸游,动作非法”而遭高宗手诏斥责,言辞激烈:“朕以王骨肉至亲,不能致王于理,今书王下上考,以愧王心。”

其修建滕王阁之举,史书亦隐晦暗示或出于“好游宴歌舞”的奢靡享乐。

影视剧照

唐朝对宗室本就防范甚严,李元婴在史官眼中,自然成了远离庙堂责任、沉溺个人享乐的明证。

一个艺术气质浓厚却似乎缺乏政治雄心的亲王形象,便在史书冰冷的字句间定格下来。

历史的目光如此吝啬,李元婴的“庸常”便注定难与王勃的“卓绝”争辉。

历史评价的严苛与文学光芒的遮蔽,使得李元婴的形象在语文课堂的聚焦下更显黯淡。

不同侧重点

至于说课堂上对《滕王阁序》的讲解,重心天然倾斜于文本自身。

其实,语文教学的核心使命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与文学鉴赏能力

《滕王阁序》作为骈体文巅峰之作,其精妙绝伦的辞藻、抑扬顿挫的韵律、深邃旷达的意境、昂扬激越的情志。

本身就是一座取之不尽的宝藏,而课堂时间有限,有限的课时必然优先服务于核心的语文要素目标。

除此之外,历史人物评价本身便是幽深领域。

李元婴其人,史料记载本就相对简略且倾向负面,若要在课堂上展开,则需直面其作为宗室亲王可能的“失职”与“逸乐”。

这无疑与《滕王阁序》本身传递的积极情志存在某种内在张力,若是讲解不当,甚至可能冲淡学生对文本纯粹美感的体悟。

语文老师基于对教学重点的把握和对学生认知规律的考量,选择将宝贵的课堂时间聚焦于文本这座“富矿”的开掘,让李元婴的身影暂时退隐幕后,便成为了一种务实而常见的选择。

如同孔子所表达过的,课堂有时只需忠实呈现文本之美,便是对文化最好的传承。

这场“知文不知人”的文化现象,实则揭示了一个深刻的现实,文化记忆的传承有其自身的筛选逻辑。

时间无情,大浪淘沙,真正能穿透岁月屏障、被后世反复记忆的,往往是那些具有超越性价值的璀璨结晶。

王勃的《滕王阁序》,可以说凭借其无与伦比的文学成就和永恒的精神感召力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成为一座丰碑。

而滕王李元婴,无论是作为特定历史情境中的个体生命,还是作为华阁的建造者,其历史分量与精神能量,在《滕王阁序》面前终究相形见绌。

语文课堂的选择性聚焦,不过是这种文化记忆内在逻辑在教学实践中的自然延伸

它无意遮蔽历史全貌,而是基于学科本质使命的理性取舍。

我们不需要为此苛责课堂的“不完整”,真正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从《滕王阁序》本身汲取力量文字的精魂,这才是穿越千年依旧能照亮我们心灵的恒久星光。

当课堂的琅琅书声再次响起,王勃的辞采光华依旧能照亮年轻的心灵。李元婴的悄然退隐,非因刻意的遗忘,而是文化长河自然沉淀的结果。

在这份“知文不知人”的集体记忆里。

我们窥见的是文化传承那严苛而公正的天平,它永远倾向于那些能够超越具体时空、承载人类普遍精神价值的伟大创造。

参考资料:

《旧唐书》

《新唐书》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09

标签:历史   语文老师   知人   文化   宗室   课堂   严苛   亲王   光华   精神   史官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