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医近五十年,我见过太多被脾胃病折磨的患者。很多人一查出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听到“胃黏膜损伤”“幽门螺杆菌”“消化不良” 这些词,第一反应就是吃抑酸药、胃黏膜保护剂,甚至长期依赖西药缓解症状。今天,我想坦诚地跟大家聊一聊。

我摊牌了,在我几十年的临床生涯中,调好成百上千的脾胃病患者,帮助他们摆脱胃痛、胃胀、反酸、嗳气、食欲不振的困扰,绝大多数都没有走到“长期靠西药控制” 的地步。
靠的是什么?
不是我有什么捷径,而是始终坚持中医的 “脾胃为后天之本” 理念和辨证论治原则,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一个经验方 —— 我称之为 “健脾和胃散”。
这个方子的组成,我今天也坦诚布公地告诉大家:党参、炒白术、茯苓、陈皮、炒麦芽、炒山楂、砂仁、炙甘草。

脾胃病的核心病机是“脾虚失运、胃失和降”。
什么是 “脾虚失运”?
尤其是现代人,要么饮食不规律、要么贪凉食辣、要么思虑过度,时间久了,脾的 “运化” 功能就会变弱 —— 本该把吃进去的食物转化为气血,却变成了 “湿浊” 积在体内,导致胃胀、大便不成形;脾的 “升清” 功能差了,气血上不去,还会让人没力气、脸色差,这是脾胃病的 “本”。所以,我用党参补中益气、健脾益肺,炒白术燥湿健脾、增强脾的运化能力,茯苓健脾渗湿、把体内多余的湿浊排出去,这三味药打底,就是为了 “补脾胃之本”,让脾胃这个 “气血加工厂” 重新运转起来。

那“胃失和降” 又是什么?
胃的功能是 “受纳腐熟” 食物,还得能 “通降”—— 把消化后的糟粕往下传,如果胃的通降功能出了问题,食物积在胃里,就会往上 “反”,导致反酸、嗳气、胃痛,这是脾胃病的 “标”。所以,我用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既能化解脾不运化产生的湿浊,又能理顺胃里的气机;砂仁化湿开胃、温脾止泻,尤其针对胃寒引起的胃痛、食欲不振,能让胃里 “暖暖的”,恢复受纳食物的能力,这两味药搭配,就是为了 “和胃降逆”,解决胃胀、反酸这些让人难受的 “标症”。
但光补、光和还不够,很多脾胃病患者还伴有“食积”—— 要么是吃多了不消化,要么是长期脾胃弱导致食物积在肠道,时间久了还会生 “郁热”,出现口臭、便秘、舌苔厚腻的情况。所以我加了炒麦芽和炒山楂:炒麦芽消食和中、回乳疏肝,尤其擅长化解米面食积;炒山楂消食化积、活血化瘀,对肉积、油腻食物不消化效果特别好,还能缓解食积引起的腹痛。这一组药,相当于给脾胃做了 “清道夫”,把积在里面的 “垃圾” 清理掉,让脾胃运转更顺畅。
最后,用炙甘草调和诸药,既能补中益气,又能缓和其他药材的药性,让整个方子补而不燥、通而不伤脾胃。

整个方子,有补有通,有温有和,既补足脾胃虚弱的“正气”,又化解食积、湿浊这些 “病邪”,标本兼顾。目的不是简单地 “止胃痛、抑胃酸”,而是努力让脾胃自身的运化、受纳功能恢复,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 比如之前吃点凉的就胃痛,调一段时间后能正常吃;之前吃多了就胃胀,现在消化能力变强了;之前脸色差、没力气,现在气血足了,整个人都有精神。
我之所以敢“摊牌”,不是炫耀,而是想告诉各位:面对脾胃病,道路不止一条。中医药为你们提供了一个 “调本” 的选择。当然,我绝不否定现代医学的价值 —— 比如急性胃炎、胃溃疡出血时,西药的急救作用至关重要;幽门螺杆菌感染时,规范的杀菌治疗也不可或缺。但对于大量的慢性脾胃病患者,比如慢性浅表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脾胃虚弱型),通过中医药的系统调理,完全有可能摆脱症状依赖,让脾胃功能慢慢恢复,重新吃嘛嘛香、身体倍儿棒。
此文出于学习分享、传播更多健康资讯之目的,无商业用途。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文中的方子不一定适合每个人,需要在专业中医辨证下遵医嘱调理,不可盲目用药。
更新时间:2025-11-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