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的历史当中,要说“靠女人上位”的极致典范,唐朝的崔湜敢称第二,那没有人敢称第一。
崔湜年纪轻轻便官至宰相,位列三公,长期周旋于“巾帼宰相”上官婉儿和“大唐第一公主”太平公主之间。
一生历经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三朝,权势如日中天,而当他死后,连曾经将他贬斥的唐玄宗李隆基,竟也忍不住叹息:“此人若在,朕何忧国事?”
那么崔湜是如何在权力与情感的夹缝中翻云覆雨?又为何在死后让唐玄宗难以释怀?
崔湜字澄澜,出身博陵崔氏,唐代五大望族之一,所谓“五姓七家”,崔氏便是其中翘楚,在讲究门第的唐代,这个姓氏本身就是一张通往仕途的金卡。
但崔湜并非仅靠祖荫吃饭的纨绔子弟,史料记载,他“少有文名,词华冠世”,年少时便以诗文惊艳朝野。弱冠之年,便进士及第,踏入官场。
初任殿中侍御史,后迁考功员外郎,掌管官员考核,这个职位虽不高,却是权力枢纽——谁升谁贬,往往一纸评语定乾坤。
当时朝局动荡,神龙政变后,张柬之、桓彦范等五大臣逼迫武则天退位,拥立唐中宗复辟,表面看是“拨乱反正”,实则暗流汹涌。中宗懦弱,韦后干政,武三思勾结韦后,重新掌权。
桓彦范等人虽为功臣,却已成众矢之的,而崔湜原本是桓彦范的亲信,被派去监视武三思,可他很快察觉风向不对——武三思深得中宗信任,背后更有韦后撑腰,而桓彦范等人则日渐失势。
于是,崔湜果断“倒戈”,不仅不再监视武三思,反而主动投靠,献计献策,甚至提议:“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建议将五大功臣彻底铲除。
结果,桓彦范被流放途中遭虐杀,其余四人或死或贬,而崔湜则因“功”升迁,一跃成为中书舍人,正式进入权力核心。
如果说崔湜的政治崛起始于对武三思的投靠,那么他真正的飞黄腾达,则离不开一位传奇女子——上官婉儿。
作为武则天的心腹、唐中宗的昭容,上官婉儿不仅是后宫第一人,更是实际上的“女宰相”,她执掌诏命,参决政事,文采斐然,权倾一时。
而崔湜,恰好是她文学圈中的“红人”,两人皆以文才著称,崔湜诗文清丽,辞藻华美,上官婉儿则“明习吏事,武后时已掌诏命”,他们常在宫廷诗会上相遇,赋诗唱和,谈笑风生。
更重要的是,崔湜懂得如何取悦这位权力女性,他不仅才华出众,更懂得察言观色,进退有度。
他不像其他大臣那样对上官婉儿毕恭毕敬,反而以“文友”姿态与之相处,既尊重又亲近,既恭敬又风流。
这种若即若离的关系,很快演变为亲密,《旧唐书》虽未明言,但《资治通鉴》却暗示婉儿与崔湜私通,更有野史称,崔湜曾夜宿宫中,与婉儿共度良宵。
而上官婉儿对崔湜的提携,也毫不吝啬,她多次在中宗面前称赞崔湜“才堪大任”,力荐其为宰相,甚至当崔湜因贪污被弹劾时,她也暗中运作,使其官复原职。
可以说,没有上官婉儿,崔湜或许仍能升官,但绝不可能在三十多岁就登上宰相之位。
如果说上官婉儿是崔湜的“伯乐”与“情人”,那么太平公主,就是他的“靠山”与“盟友”,
太平公主是武则天最宠爱的女儿,自幼聪慧果决,深得武则天真传。
中宗驾崩后,韦后欲效仿武则天称帝,太平公主联合李隆基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拥立睿宗,此役之后,太平公主权势达到顶峰,“宰相七人,五出其门”。
而崔湜,正是她最信任的幕僚之一,他不仅为太平公主出谋划策,更与其发展出超越君臣的关系。《新唐书》直言:“湜谄事太平公主,进士萧至忠女妻其子,与公主交通。”
更有野史记载,崔湜曾被太平公主召入府中,“夜宿十日”,形影不离,甚至有传言称,崔湜曾向公主献“房中术”之书,以固宠幸。
但崔湜与太平公主的关系,远不止男女私情,这是一场典型的“政治联姻”,太平公主需要一个既有才学、又懂权术、还能替她掌控朝局的代理人。
崔湜则完美契合:出身名门,人脉广泛,善于文辞,可代拟诏书,他冷酷果断,能替她清除异己。
而且崔湜也需要太平公主的庇护,毕竟,他靠女人上位的名声早已传遍朝野,若无强权支撑,随时可能被清算。
于是,两人结成稳固同盟,崔湜官至中书令后,权倾朝野,甚至一度与太平公主共议国事,俨然“地下朝廷”。
崔湜最巅峰时,他与太平公主、上官婉儿并称“三大权臣”,连太子李隆基都要礼让三分,但他的权力,始终建立在脆弱的联盟之上。
他的靠山,是两位女性,而女性掌权,在男权社会中本就充满争议,他的手段,是投机与依附——而这在儒家“忠君”价值观下,被视为“无节操”。
更致命的是,他卷入了最危险的权力斗争:太平公主与李隆基的皇位之争,李隆基是睿宗之子,英武果决,早有大志。而太平公主则企图效仿母亲,长期干政,甚至想废黜李隆基。
崔湜坚定站在太平公主一边,甚至参与密谋,欲废太子,不过历史没有给他机会,公元713年,李隆基先发制人,发动“先天政变”,诛杀太平公主党羽。崔湜作为核心成员,被贬为窦州司马,流放岭南。
不久后,他在贬所病逝,年仅四十三岁,一代权相,就此落幕。
按理说,崔湜是李隆基的政治敌人,曾参与废黜他的阴谋,按常理李隆基应恨之入骨,恨不得将其挫骨扬灰。
可事实恰恰相反,据《明皇杂录》记载,李隆基曾在一次朝会上感叹:“崔湜若在,朕何须亲理细务?”
更有史家称,玄宗曾命人搜集崔湜的文集,亲自批阅,并赞其“才思敏捷,文采卓绝”,这究竟是为何?
首先崔湜确实有才,他不仅文采出众,更精通政务。他主持科举时虽有贪腐,但也提拔了不少人才。他起草诏书,条理清晰,辞藻华美,深得帝王喜爱。
另外崔湜懂“帝王心术”,他善于揣摩上意,办事高效,不拖泥带水,相比之下,后来的宰相虽清廉,却往往迂腐保守,效率低下,玄宗晚年追求“开元盛世”,需要的是能干实事的人,而非空谈道德的儒生。
最后崔湜是“乱世能臣”的象征,他生于乱世,长于权斗,在武周到盛唐的剧烈转型中,他始终能屹立不倒,这种生存智慧,正是李隆基所欣赏的。
换句话说,李隆基恨的是“反对自己的崔湜”,但敬的是“有本事的崔湜”。
参考资料:
1. 《旧唐书·卷七十四·崔仁师传附崔湜传》
2. 《新唐书·卷一百三·崔湜传》
3. 《资治通鉴·唐纪》(卷二百九至卷二百一十一)
4. 《大唐新语·卷十·宠礼》
5. 《明皇杂录》(唐·郑处诲)
6. 《唐才子传校笺·崔湜》(傅璇琮主编)
7. 《上官婉儿墓志铭》(2013年出土,提供新史料)
8. 《太平公主传》(雷家骥著)
9.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陈寅恪著)
10. 《中国妇女史读本》(邓小南主编)
更新时间:2025-09-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