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独立至今,现在的蒙古人怎么看待中国的?不说你也许不知道

在中蒙边境的甘其毛都口岸,每天都有上百辆蒙古卡车排队入境。

司机们摇下车窗,能熟练报出中国这边煤价的最新行情,有的还会笑着朝中国边检人员递上一包蒙古奶糖。

可转头跟同车的伙伴聊天,又常会提到“不能让草原上的矿都被中国人拉走了”。

这种拧巴的态度,藏着蒙古人对中国最真实的看法。

要弄清这事儿,得从老辈人经历的那些年说起。

清朝统治蒙古的三百年里,日子对不同人是两回事,草原上的王公贵族常去北京,跟清朝皇室联姻,家里摆着中原的绸缎和瓷器,孩子能去承德避暑山庄读书。

可普通牧民却被“盟旗制度”圈在固定的草场里,不能随便迁徙,朝廷还鼓励年轻人去当喇嘛,说是“积德”,实则让草原人口一年比一年少。

有蒙古学者在史料里算过,康熙年间蒙古大概有200万人,到清末就只剩60万了,这些事儿,后来被写进蒙古的课本,成了很多人对“中国”最初的印象。

1921年外蒙古脱离中国后,日子并没像想的那样自主,苏联派来的顾问管着不少事儿,连文字都改了——用了几百年的传统蒙文被换成俄文字母拼的新蒙文。

现在乌兰巴托街头,60岁以上的老人还能写传统蒙文,年轻人却多半认不全,这种文化上的断裂,让不少人对历史上的“中国”越来越陌生。

1945年那场决定独立的公投,蒙古官方说是“全民意愿”,但当时中国驻蒙官员的日记里记着,投票现场有苏联士兵盯着,填反对票的人当场就被带走了。

最终97.8%的赞成票,成了后来一些人心里“被大国摆弄”的疙瘩。

时间转到上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后,蒙古的日子一下子难了起来。商店里缺粮少油,冬天连暖气都供不上。

这时候,中国的卡车拉着大米、面粉和煤炭过了境,价格比从俄罗斯运过来便宜一半还多。

那会儿去蒙古的中国商人记得,不少牧民会用家里的羊毛换中国的方便面,孩子们追着中国货车要糖果,眼里的光很亮。

也是从这时候起,中国的小商品、农机具开始往蒙古跑,义乌的袜子、青岛的冰箱,慢慢占了乌兰巴托市场的大半。

可变化也跟着来了,蒙古的铜矿、煤矿开始大量出口中国,中国企业带着设备和工人来开矿、修铁路。

有人高兴,说“中国人带来了活儿干”,乌兰巴托郊区的煤矿工地上,蒙古工人能拿到比城里高两倍的工资。

但也有人犯嘀咕,2019年乌兰巴托有过一场“反对中资开矿”的游行,不少年轻人举着标语牌,说“草原要被挖坏了”。

可游行结束第二天,煤矿招聘处又排起了长队,有人凌晨三点就来等着填表——毕竟,这里的工资能让全家过上有肉吃的日子。

现在的蒙古,对中国的依赖早刻进了日子里,蒙古国家统计局2024年的数据显示,他们91%的出口都往中国送,其中煤炭、铜矿几乎全靠中国买。

街上跑的汽车,七成是中国品牌;超市里的蔬菜,八成都来自中国内蒙古。

连乌兰巴托的供暖系统,都是中国企业帮忙改造的。冬天零下三四十度的夜里,居民家里暖气管里的热水,不少是中国技术烧热的。

可普通人的态度,还是分着层,草原上的老牧民,多半记得上世纪50年代中国医疗队的事儿。

那会儿蒙古缺医生,中国大夫骑着马走几十里地给人看病,有的还住在牧民的蒙古包里,帮着接生、治牛羊的病。

现在80多岁的牧民达西,总跟孙子说“中国人心善,当年要不是他们,你爸小时候那场大病就熬不过去了”。

城里做买卖的人更实际,乌兰巴托大市场里,卖蒙古袍的老板娘会用中文讨价还价,说“中国人买得多,我才能给孩子交学费”。

但转头也会抱怨“中国来的衣服太便宜,本地裁缝快没活儿干了”。

年轻人的想法最复杂,乌兰巴托大学的校园里,学中文的学生越来越多,他们知道学好中文能去中国留学,回来能进中资企业拿高工资。

去年有个民调,问30岁以下的蒙古人“对中国印象如何”,42%的人说“还行,能做生意”,38%的人说“不太喜欢,怕被影响”,剩下的人说“说不清”。

这种说不清,还藏在对内蒙古的看法里。

蒙古电视台偶尔会播内蒙古的新闻,画面里呼和浩特的高铁、鄂尔多斯的高楼,让不少人看直了眼。

有去过内蒙古的蒙古人回来讲,那边的牧民住砖房,冬天有暖气,孩子上学不用走几十里地,“比我们这儿强多了”。

可也有人酸溜溜地说“那是因为他们被汉化了”,这种矛盾,在边境地区更明显——这边的蒙古人羡慕对岸的好日子,却又怕自己的草原变成“另一个内蒙古”。

这些年,两国官方往一块儿走得挺近。蒙古总理每年差不多都要来中国一趟,签些合作的单子,比如修铁路、搞风电。

2025年刚启动的乌兰巴托至扎门乌德电气化铁路,就是中国企业帮忙建的,以后蒙古的煤往中国运,能比现在快三倍。

民间的往来也在变。内蒙古的那达慕大会,会邀请蒙古的牧民来参加;中国的大学,每年招上千名蒙古留学生。

有个叫阿木尔的蒙古学生,在呼和浩特学农业,说回去要把中国的大棚技术用到草原上,“让冬天也能吃上新鲜菜”。

在库苏古尔省的一个小村里,中国援建的水井项目刚完工。村民们围着中国工程师,用蒙语说着“谢谢”,有人还杀了羊,非要留他们吃饭。

工程师们说,这种时候,能真切感觉到“邻居”这两个字的分量。

说到底,蒙古人看中国,就像看自家隔壁那个又强又近的邻居。既有过老辈人传下来的疙瘩,又离不得日常过日子的帮衬。

年轻人嘴上可能喊着“保持距离”,脚却很诚实地往能挣到钱、能学到东西的地方走。

就像乌兰巴托街头那个卖水果的大婶,一边抱怨“中国游客总挑三拣四”,一边又会在收摊前,把剩下的苹果往中国商户的店里送——“都是邻居,扔了可惜”。

这种说不清楚的牵绊,或许才是最真实的样子。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08

标签:历史   蒙古   蒙古人   中国   独立   乌兰巴托   牧民   内蒙古   中国企业   呼和浩特   冬天   苏联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