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官,今天咱们要聊一个 “隐形的金融巨鳄”—— 贝莱德资本。
这名字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陌生?但您知道吗?它管理的资产规模已经达到 11.6 万亿美元,相当于中国一年 GDP 的 1.2 倍!
更让人脊背发凉的是,这个由犹太裔大佬拉里・芬克创立的资管巨头,正用 “蚂蚁搬家” 的方式,把触角伸进中国经济的各个角落。
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这个 “金融章鱼” 到底是怎么在咱们眼皮子底下搞事情的。
先给大家科普个冷知识:贝莱德的 11.6 万亿美元资产,可不是它自己兜里的钱,而是全球养老金、主权基金、保险公司这些 “大金主” 委托它管的。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贝莱德手里攥着全球无数人的 “养老钱”“救命钱”,然后用这些钱去买遍全球,包括中国。
就说科技圈吧,您用的百度、淘宝、微信,背后都有贝莱德的影子。
它是百度的第二大股东,持有 1.29 亿股;阿里巴巴第三大股东,持股 5.01%;腾讯第四大股东,持股 2.29%。
更绝的是新能源领域,比亚迪、宁德时代这些 “中国骄傲”,贝莱德分别持有 7.08% 和 0.55% 的股份。
有人可能觉得,5% 的股份不算多啊?但您别忘了,贝莱德是通过分散投资、交叉持股的方式,在多个领域形成 “隐性控制权”。
比如它在美团持股 3.32 亿股,直接把自己送上第二大股东的宝座,相当于在本地生活服务领域插了一杆大旗。
更让人细思极恐的是,贝莱德连中国的 “钱袋子” 都不放过。
它持有中国平安 5% 的股份,是第五大股东;在工商银行、建设银行这些国有大行里,也都有它的 “席位”。有人可能会问:这外资持股比例也不高啊,能掀起多大浪?
但您想想,贝莱德作为全球最大资管公司,它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国际资本的流向。
比如它增持某家中国企业的股票,其他国际基金可能就会跟风买入,形成 “羊群效应”。这种 “四两拨千斤” 的玩法,才是真正的高手。
贝莱德的厉害之处,在于它不玩 “硬刚”,而是用 “温水煮青蛙” 的方式慢慢渗透。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它大力推广的 ESG(环境、社会、公司治理)投资理念。
表面上看,ESG 是在推动企业节能减排、保护员工权益,但实际上,贝莱德通过制定 ESG 标准,把不符合它要求的企业排除在投资名单之外。
比如它减持石油巨头埃克森美孚,增持微软这类高 ESG 评分的公司,本质上是在用资本的力量重新定义全球产业规则。
在中国,贝莱德也在悄悄推广这套玩法。
它和蚂蚁集团合作推出 ESG 主题理财产品,还参与地方政府的绿色基建项目。
更绝的是,它把 ESG 标准和投资收益挂钩,比如管理费随组合碳强度下降而降低。
这招 “胡萝卜加大棒”,让不少中国企业不得不按照它的规则来调整业务方向。
如果说 ESG 是 “软刀子”,那么养老金市场就是贝莱德的 “硬抓手”。
2022 年,贝莱德建信理财发行了国内首只十年期养老理财试点产品 —— 贝安心 2032,封闭期长达 10 年,年化收益率 5.11%,在同类产品中排名第一。
到 2024 年,这款产品的规模从 2000 万暴增至 11 亿,成了很多人养老金的 “重仓选择”。
您可能觉得,收益高是好事啊?但您想过没有,如果中国老百姓的养老金都被贝莱德这样的外资机构管理,未来我们的养老钱会不会变成人家手里的 “筹码”?
贝莱德的中国布局,本质上是犹太资本全球扩张的一个缩影。
从华尔街到陆家嘴,从科技巨头到养老基金,它用 11.6 万亿美元的资本体量,编织了一张看不见的大网。但咱们也别慌,中国不是没有应对之策。
首先,要建立自己的 “金融防火墙”。
比如对涉及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像半导体、新能源,严格限制外资持股比例;对养老金、主权基金这类 “长钱”,要加强自主管理,避免过度依赖外资机构。
其次,要争夺规则制定权。
贝莱德用 ESG 标准来 “卡脖子”,咱们可以推出自己的绿色金融评价体系,比如 “碳中和债券” 认证标准,让中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最后,要提高全民金融素养。
贝莱德之所以能悄无声息地渗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普通老百姓对金融资本的运作模式不了解。
通过普及金融知识,让大家看清 “资本无国界,但资本家有祖国” 的本质,才能从根本上抵御隐形渗透。
在全球化时代,金融安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咱们既要敞开大门拥抱外资,也要守住底线防止 “被收割”。
毕竟,真正的大国崛起,不仅要有 GDP 的增长,更要有金融主权的独立和自主。
更新时间:2025-09-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