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0亿!北京新女首富,她的“背景”究竟是什么?


从一个月薪100块的仪表厂技术员,到身家570亿的地产女王,吴亚军的翻身故事,比电视剧还精彩。


最近有个财富榜单一出来,立马就在朋友圈刷屏了。58岁的龙湖地产创始人吴亚军,以570亿元身家登上2025胡润女企业家榜第9位,成了新任“北京女首富”。



而被她挤下去的不是别人,正是多年来稳坐这个位置的陈丽华。这位老牌女富豪这次以470亿元排在第11位。


最让人吃惊的是,在整个房地产行业都在过冬的这两年,吴亚军的财富不但没缩水,反而逆势增长了80亿。现在全中国地产界,能挤进富豪榜前100名的,就剩她这一根独苗了。


No.01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



1964年,吴亚军出生在重庆合川一个普通家庭。她爸在供销社上班,妈妈是个裁缝,家里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那时候谁家都不富裕,但吴亚军特别懂事。她知道要改变命运,唯一的出路就是读书。高中时,她考进了合川中学唯一的尖子班,成了全家的希望。


“那时候哪有什么补习班啊,全凭自己苦读。”后来吴亚军回忆说,她每天要走好几里路去上学,晚上就着煤油灯做作业,常常学到深夜。


功夫不负有心人,1980年,她考上了西北工业大学,学的是鱼雷热动力装置设计。这个专业听起来跟房地产八竿子打不着,但却培养了她严谨的逻辑思维,这在她后来的创业中帮了大忙。


大学里的吴亚军可不是书呆子。她不仅学习好,还打得一手好篮球,甚至拿到了国家三级运动员的证书。


更厉害的是,她那时候就意识到英语很重要,自己掏钱报了英语口语班。这种超前眼光,在她后来的创业路上一次又一次地显现出来。


No.02

端着铁饭碗,心里却不踏实



1984年大学毕业,吴亚军被分配到前卫仪表厂当技术员。这在当时可是个让人羡慕的铁饭碗,一个月工资100多块钱,抵得上普通工人两三个月的收入了。


在厂里一干就是4年,吴亚军渐渐成了技术骨干。1986年6月,厂里第一次引进德国技术,需要翻译,吴亚军主动请缨:“让我试试吧!”


她流利的英语让德国专家都竖起大拇指,领导也对这个小姑娘刮目相看。照这个路子走下去,她在厂里的前途一片光明。


但吴亚军心里总觉得缺了点什么。“每天做着同样的事,一眼就能看到十年后的自己,这种日子太可怕了。”


1988年,她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大跌眼镜的决定——辞掉仪表厂的工作,去《中国市容报》当记者。


在报社一待就是6年,这段经历彻底打开了她的眼界。她接触到了各行各业的人,积累了丰富的人脉,这些都为她日后进军房地产埋下了伏笔。


No.03

一次糟心的买房经历,气出一个地产女王



说起吴亚军为什么搞房地产,这里头还有个让人哭笑不得的故事。


那时候吴亚军攒够了钱,在重庆买了人生第一套房。结果呢?交房时间一拖再拖,好不容易住进去了,天然气一年都没通上,做饭只能用电。


“一到用电高峰就跳闸,饭都做不熟。”吴亚军后来回忆起来还直摇头,“更气人的是,客厅连个窗户都没有,大白天都要开灯。电梯三天两头坏,二十多层爬得腿都软了。”


有一天晚上又停电,她摸黑爬楼梯时气得直跺脚:“要是哪天我当开发商,绝对不盖这种破房子!”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句气话,后来真的变成了现实。


1993年,吴亚军决定下海创业,成立了重庆佳辰经济文化促进有限公司,主要做建材生意。她和丈夫蔡奎一起打拼,慢慢积累了第一桶金。


1995年,觉得时机成熟了,他们正式进军房地产,成立了重庆龙湖地产。


No.04

第一个项目就让大家惊掉了下巴


吴亚军的第一个项目选在了重庆渝北区的新牌坊。那时候的新牌坊,说难听点就是城乡结合部,要啥没啥。


创业初期资金紧张,她就把所有钱都投到了这个项目上。为了省钱,她在工棚里办公,买了几箱方便面放在办公室,忙起来就凑合一顿。


有一天同事吃方便面,吃着吃着突然问:“这面里怎么还有肉?”吴亚军接过来一看,脸都白了——哪是什么肉,是方便面过期长蛆了!


但在项目上,她却大方得很。别人都在想办法省钱压缩成本,她却坚持要建会所、修网球场、造露天泳池,还要建幼儿园。


同行都在背后笑话她:“这女的会不会做生意?在这种地方建这么高档的小区,等着亏本吧!”


结果呢?龙湖南苑一开盘就火了,成了重庆当年的明星楼盘。错落有致的庭院、完善的配套设施,让这个小区一下子成了成功人士的标配。


吴亚军后来笑着说:“我们就是想把每个细节做好,没想到一不小心做成了精品。”


No.05

“可怕的龙湖”是怎么炼成的


吴亚军对品质的执着,很快就在业内传开了。


有个广为流传的故事:万科的王石来龙湖参观,进门时随意把鞋脱在门口。等他参观完出来时,发现鞋子已经被调转了方向,整齐地摆在最容易穿的位置。


王石当场就震惊了:“这龙湖太可怕了!”绿城的宋卫平来重庆看了龙湖南苑后,给出了更高评价:“全国能做好的房企,只有一家半。一家是龙湖,半家是星河湾。”


那时候正是中国房地产的黄金时代。1997年重庆成为直辖市,城市建设突飞猛进。龙湖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北城天街”、“香樟林”一个个项目做得风生水起。


1999年,龙湖的第二个项目“龙湖西苑”开盘时,出现了通宵排队抢房的盛况。1000多套房子,一抢而空。


龙湖在重庆一炮而红。


No.06

走出重庆,走向全国



到了2005年,龙湖的年销售额已经达到20亿元,在重庆排第一。吴亚军不满足于此,她把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市场。


这一年,龙湖开始全国化布局,第一站选在了成都和北京。


2006年,蔡奎负责的成都“晶蓝半岛”项目开盘,一下子刷新了成都楼市的销售纪录。这一年,龙湖在重庆和成都两地的销售额突破38亿元,成为西部首家年销售破30亿的房企。


2007年,吴亚军亲自操刀的北京“龙湖滟澜山”和“龙湖北京香醍漫步”开盘,当天就卖了九成。龙湖在北京一炮而红,在全国的知名度也彻底打开了。


2009年11月,龙湖在香港成功上市。上市当天股价就涨了13%,吴亚军一夜之间成了中国女首富。


有意思的是,在上市前,吴亚军就开始推动龙湖“去家族化”。她认为,企业要做大,就不能搞家族经营。


No.07

急流勇退,培养接班人



2022年10月,58岁的吴亚军做了一个让业界意外的决定:辞去龙湖集团所有职务,彻底交棒给年轻人。


她在给员工的信里写道:“我18岁想做工程师,30岁想做记者,40岁想盖好房子,60岁想看着龙湖自己长大。这些愿望,我都实现了。”


她选中的接班人是80后的陈序平。这个小伙子来头不小——清华大学土木系毕业,2008年以“仕官生”身份加入龙湖,从最基层的项目工程师做起。


吴亚军说,她早在七八年前就开始关注陈序平了,那时他还只是个项目经理。


这场交接班很顺利,龙湖完成了从60后到80后的传承。这在中国的家族企业中,堪称典范。


No.08

有钱不忘本,默默做慈善


挣了钱之后,吴亚军从来没有忘记回馈社会。


2011年5月,她给母校西北工业大学捐了1个亿,设立“吴亚军奖励基金”,用来帮助贫困学生、奖励优秀师生。


2016年10月,她又给西工大捐了1个亿,设立教授基金。


最难得的是,每次捐款她都特别低调,不让请记者,不让报道。她说自己就是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回报母校。


在谈到为什么这么做时,吴亚军说:“我非常感激母校的培养,西工大是所好学校,我们每个学生都在这里得到了滋养。”



吴亚军经常对年轻人说:人要有志向,要做对社会有价值的人;要永远保持学习的状态,要找到与社会对接的途径。


这些话,其实就是她自己的人生写照。从重庆山城的普通女孩,到北京新女首富,吴亚军的每一步都走得踏踏实实。


她常说:“做企业就像种树,不能只图快,要把根扎深。”在大家都急着赚快钱的年代,这种长期主义显得特别珍贵。


如今已经退居幕后的吴亚军,偶尔还会回到重庆,站在龙湖最早开发的那些小区外,看着里面郁郁葱葱的树木。那些她亲手种下的树苗,如今都已枝繁叶茂,就像她一手创办的龙湖一样。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成功从来不是偶然的,它属于那些认真做事、不忘初心的实在人。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4

标签:财经   首富   北京   背景   重庆   项目   成都   合川   牌坊   厂里   母校   方便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