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灞陵桥(八里桥),传说是关公辞曹挑袍处。我们如今所见的灞陵桥,是上世纪90年代在原址重建起来的。有古韵,但称不上古老。(想看看上回发了啥老照片?欢迎点击以下链接:回忆杀:这些老票证,影响多少人)【文:颍川派】
古代的许昌灞陵桥又是什么样子?原址重建的样式,又以何为依据呢?
民国时期“汉关帝挑袍处”碑刻
《关王辞曹操之图》中的灞陵桥
图中,关公勒马于桥面,回刀挑起曹操赠送的战袍,他身下的灞陵桥,是一座单孔拱桥。
清乾隆挑袍图碑刻中的“许昌霸桥”。
上面的桥梁标注着“许昌霸(灞陵)桥”,展示的同样是单孔拱桥。
网络上,流传着一张出处不详的灞陵桥旧照,画面上展示的是桥的北侧,似乎缺了第五节栏杆,但可以看到第一根望柱旁的支石,可以据此想见全桥概貌。
据史料记录,古灞陵桥东西方向,位于城西灞陵河上。原长21米,宽约3米。砖石结构,三眼拱券,桥面为平道,两侧有石雕栏板,每侧各有八根望柱,柱雕石狮。栏板两侧,饰有螭首龙尾石雕。
1930年中原大战时,冯军炮车从上经过,石雕栏板部分被毁。
1969年夏季汛期,因其阻流,原市水利局奉命将其拆毁。其后又在桥址以北修了一座漫水桥,以便交通。
1991年5月,原址重建灞陵桥时,对遗址进行了发掘清理,证实这座桥最早建于元代,明、清时期均有增修。
1929年,《图画时报杂志》第615期刊登的一张图片,可以看到许昌灞陵桥的全貌,从桥体突出的龙尾雕饰来看,这应是南侧。栏板上仍有八根望柱,但西端望柱上的石雕,旁边的支石已经不见了。
这是灞陵公园展板中的老照片,桥上的栏杆已经丢失了一半。根据史料记载,应是1930年中原大战时被破坏后的情景。
1933年,平汉铁路杂志( 第1666期)刊载的灞陵桥图片,桥上两侧,似乎仅余中心栏板了。
复建的古灞陵桥
灞陵桥公园内,依据古桥原貌复建了一座三孔砖桥。拱洞间距过窄,桥侧望柱也少了两根,似乎缺少了古桥的敦厚之感。桥身上也没了螭龙石雕。
汉画像砖《泗水捞鼎》
1991年3月,许昌市政府为开发文物资源,发展旅游事业,决定对灞陵桥进行修复。修复原则是:“仿汉、古朴、宏伟、壮观”。
汉代桥梁,没有能够保存下来的,古籍中亦无汉桥法式的记载。如何仿汉,一时间成了讨论关注的焦点。最终能够寻找到的依据,是出土于南阳的一块西汉晚期画像砖。
这块汉画砖1985年出土于新野县樊集24号汉墓,高34厘米,宽112厘米,其上浮雕秦始皇泗水捞鼎的历史典故。画面上一桥飞架,上驰轺车,单拱双柱,柱承栌斗,支顶拱体。桥之一端,高耸汉代典型的装饰性建筑——阙。
这一画像是当时仅见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汉桥资料。修复方案严格地遵循了这幅桥梁的造型与结构形式,并参照画面呈现的人、马、车、船比例,规定了整个灞陵桥的规模:新桥全长121米,主体长57米,宽6.2米。矢跨28米,双排栌斗石柱。
许昌灞陵桥今貌
【本文参考资料】1.刘亚奎《灞陵桥修复经过》;2.《许昌文史资料》第9-10辑;3.1993年《许昌县志》。
另:当年的美好时光哪去了?那些曾经影响我们生活的风物为何慢慢无影无踪?为留住更多渐行渐远的消逝的老建筑、老寨、歌谣、现象、老行当、童年游戏等,“老家许昌”汇编了资料《消逝的风物》,希望留住那些影响了几代人的记忆。该资料长约29厘米,宽约21厘米,厚3厘米,重约3.2斤,50余万字,496页,全彩印刷,欢迎留言咨询……
1、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文责作者自负,如有侵权,请通知本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本文作者观点不代表本今日头条号立场。
2、文图无关。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摄影者或原制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本文所用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
3、“老家许昌”版权作品,转载或投稿请发邮件至hnxc126@126.com 。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更新时间:2025-04-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