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在生活里捞诗意!炒鸡店老板娘李英子:写在点菜单上的诗行

凌晨两点,一片市井烟火里,“李英子菜馆”的门缓缓拉下,将一室的麻辣鲜香与疲惫困倦暂时封存。对于老板娘李英子来说,这一天的工作远未结束。她从围裙口袋里掏出一叠皱巴巴的纸片——那是店里的点菜单。上面除了“小炒黄牛肉”、“大扎啤”,更密密麻麻地写满了突然迸发的诗句和词语。这些在炒锅翻飞、上下奔波的间隙,“信手拈来”的灵感碎片,是她最珍贵的“创作手稿”。

“脑海中忽然间蹦出一个那个想法,或者一个词,”李英子说话的语速很快,带着风风火火的爽利,“信手拈来就是我这个点菜单子,拿下来写两句。”这便是诗人李英子最独特的创作生态。她的诗,诞生于一百多趟楼梯的奔波与油盐酱醋的缝隙里。

点菜单是她的笔记本

“我也没有拿正式的本子,就在店里,有时候忽然间灵光一现,就是我的点菜单子,就是我的笔记本。”李英子这样描述她的创作习惯。灵感这个玄妙的访客,总在她最忙碌的时刻不期而至,而点菜单便是她与之对话最直接的媒介。

这些写满诗行的菜单被她仔细收好,直到深夜打烊回家,她才将这些“只言片语”铺开,像拼凑一幅精神的拼图,开始长达两三个小时的整理与打磨。“有时候要两三个小时,为了一个词,在这琢磨琢磨。我的创作都是在深夜,夜深人静的时候。因为白天太忙了。”

白天到晚上,她是餐馆的经营者,精明干练,应对着八方来客;只有在凌晨,她在寂静中将这些被现实打断的灵感碎片,精心缝合成一首完整的诗。两种截然不同的身份,在一张张点菜单上完成了奇妙的交接与融合。

心里一直藏着一个三毛

这份对文学的执着,并非一时兴起。用她自己的话说,“心里一直藏着一个三毛”。

对文字的执念藏在她心里几十年了。高考时她差了几分,与大学的校门擦肩而过,但文学的梦在她心里却从未熄灭。“上学的时候,就喜欢看《十月》《当代》、《青年文摘》等杂志,还喜欢各种小说,看梁晓声的《今夜有暴风雪》就被深深打动。”

在众多的作家中,李英子最爱三毛。那个自由、浪漫、在撒哈拉沙漠里写出灿烂文字的灵魂,仿佛在她心里扎了根。她拍过一张照片,特别像三毛,后来,当她走进青岛的诗人圈子,有朋友对她说:“英子,你很三毛啊。”这句话,让她感到莫大的欣慰和认可。

“很多人第一眼看我,觉得我属于比较温柔传统的类型,其实我心里一直野巴巴的那种。”她解释道,这种“野巴巴”,其实就是对梦想始终怀揣的一份热望。“用咱们时髦的话说,就是要怀揣一个梦想。万一能实现了呢?”

梦想的实现,始于一次偶然的分享。她把深夜整理好的《花开时节》发到诗人群里,没想到第二天,诗人邵竹君在群里发了段朗诵音频,念的就是她的诗。“花开的时节总有一些忧伤/解语莺在林间歌唱/孩子们在树下奔跑……”自己的诗句被青岛知名诗人朗诵,让李英子又惊又喜。这次机缘,像一把钥匙,为她打开了青岛诗歌圈子的大门。后来,她认识了高伟、邵竹君等一批青岛本地诗人,从此“耳濡目染”,真正开始了系统的创作。她把老师们的话都记在菜单背面:“要扎根生活”“把烟火气写进诗里”。

不久后,《青岛文学》发表了她两首诗歌,这如同一次正式的加冕,极大地燃起了她的创作热情。“对我的这个激励很大,又激发了我创作的热情。”今年春天,她加入了青岛市崂山区作协,前不久还在“波螺油子”诗会上创作了新作《马牙石》,被老师点评“进步很快”。

一天爬楼一百多趟

诗人的身份之外,她首先是李英子菜馆的“老板”。她的创作,始终根植于烟熏火燎的日常生活。“打一扎大扎啤,端一大盘刚做好的炒鸡,我可以一下端上二楼,每天就这么一楼到二楼端,一天也得跑个一百多趟。”她平淡地描述着,”这是我的日常,天天这样,每天工作到凌晨2点。”

这家小店,她经营了十几年,早已成为许多老街坊和游子记忆的一部分。采访间隙,对话不断被顾客打断:“要辣的啊。”“再要个牛肉小炒。”她穿梭在桌椅间,应答、下单、传菜,动作行云流水。有老顾客在旁感慨:“来了十几年了……上学的时候在这吃,现在有孩子了,还来这里找这个感觉。”另一位熟客说:“我是泰安人,以前青岛上学,开始吃不惯,来这儿吃一次,感觉特别好吃……后来我们才才知道老板跟我们是老乡。”

客人们说,来这里“就跟到家一样”。这里对他们而言,不只是一个餐馆,更是一个情感的坐标。这份由油盐酱醋构筑起来的情谊,是她诗歌之外,另一份厚重的人生诗篇。

即便在如此忙碌的生活中,她依然听从着作家老师的建议,坚持阅读。“其实每天晚上吧,我临睡觉之前,我要都要读上半小时的书。我就觉得看视频也没意思。读书以后,心里能留下点东西,还可以学习。”

她的生活,是一部在极端反差中寻求平衡的协奏曲。一端是沉重油腻的炒锅、跑不完的楼梯、喧嚣到凌晨的市井烟火;另一端是静谧的深夜、清丽的文字、脆弱而执着的诗意灵光。她在这两者之间穿梭,并用最朴素的点菜单,将这两个看似平行的世界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用笔将烟火气熬成诗

“老公是我第一个读者。每次写诗的稿纸,他都精心地给我收好,从不乱扔;出去参加诗会活动,他都开车送我,他很支持我,从某种方面说也是一种欣赏。”李英子的家庭生活很幸福,她很珍惜这些点滴的“小确幸”,并化成诗句。

现在的李英子,依然在炒鸡店和诗歌之间忙碌着。凌晨两点收工,整理诗句到三四点;白天准备食材,晚上忙到深夜,再在菜单上写几句灵感。 李英子的故事,不是一个“底层劳动者逆袭成诗人”的励志神话。它是一个关于“守护”的故事——如何在琐碎、疲惫甚至粗粝的生活中,守护住内心最初的火种。她的诗里有最真的生活,她的店有着最暖的烟火。她不需要逃离厨房去寻找诗和远方,因为她正用笔,将眼前的烟火气,熬成了最醇厚的诗篇。

“现在我的梦想都实现了。”说这话时,李英子的脸上洋溢着满足。认识了很多诗人,发表了作品,加入作家协会,曾经的梦想如今都已照进现实。而她,依然会在凌晨两点后,展开那些浸着生活滋味的点菜单,在字里行间,继续追寻那个“心里头野巴巴的”、真正的自己。

(半岛全媒体记者 黄靖斐)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4

标签:美食   诗行   老板娘   诗意   李英   诗人   青岛   烟火   菜单   诗句   深夜   灵感   诗歌   梦想   小炒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