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手了!世界第二大岛国“吃不饱”,中国帮其解决人口压力

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隔雾

编辑|隔雾


前言

马达加斯加南部的一些村落里,孩子们的世界中可能从未有过一碗真正意义上的白米饭,他们的味觉记忆,被仙人掌的涩、蝗虫的腥,甚至黏土的土味所占据。

然而,一个令人错愕的现实是,在这个国家的最高面额货币,那张2万阿里亚里的纸币上,赫然印着一整片金黄饱满的稻穗,中国帮其解决人口压力。

我国是如何帮其解决的?

从吃土到吃饭

一切宏大的叙事,都得从最基本的“活下去”开始,对许多马达加斯加人来说,这碗饭最原始的意义,就是终结那种以天地万物为食的绝望,它代表着一种最直接、最纯粹的生命力。

马达加斯加,这个非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岛国,坐拥丰富的矿产和旅游资源,却顶着一顶“饥饿孤岛”的帽子。

这里人口增长的速度,远远甩开了粮食生产的脚步,超过八成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之下,一半以上的儿童营养不良。

南部地区的情况尤其惨烈,连续四年的大旱,让土地彻底失去了生机,龟裂的地面上,超过一百万民众在饥荒的边缘线上挣扎。

当记者问起日常食物时,答案令人心碎:仙人掌、蝗虫、甚至是混着水的白黏土。

一位叫塔玛利亚的母亲,曾带着孩子们连续八个月只吃蝗虫,另一户姓博乐的家庭,则依靠仙人掌叶子维持生命,但最终还是有家人倒在了饥饿面前,生存的压力,甚至逼迫人们在夜间潜入保护区,捕猎国宝狐猴,只为了一口肉吃。

公园的管理员对此也只能流露出深深的无奈,在他看来,当生存都成问题时,保护动物的法则显得那么苍白。

转机,来自中国,始于2007年的杂交水稻援助项目,带来了堪称奇迹的变化。

中国的农业专家团队,带着曾让十几亿人摆脱饥饿的“东方魔稻”,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扎下根来,经过十余年的反复试验,他们成功培育出五种完全适应当地气候的稻种。

数字的变化是惊人的,过去,这里的土地每公顷水稻产量徘徊在2.5吨左右,而新的种子,让这个数字直接飙升到7.5吨,最高纪录甚至达到了8.6吨,产量翻了三倍,意味着同样一块土地,能养活三倍的人口。

这不仅仅是纸面上的数据,一个名叫拉卡通德拉扎拉的农民,通过种植杂交水稻,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不仅有了余粮可以出售,甚至还用赚来的钱盖起了新房子,这碗饭,让他从一个饥饿的受害者,变成了一个堂堂正正的生产者。

它让“活下去”,从一个每天都要面对的残酷挣扎,变成了一个可以实现的基本前提。

一碗饭照出的家底

然而,当这碗热气腾腾的白米饭终于被端上桌面时,它的存在本身,却像一面不留情面的镜子,清晰地照见了马达加斯加在通往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上,几乎所有缺失的环节。

首先是“水的拷问”,高产的水稻,离不开充足的水源,但这面镜子照出的现实,是全国只有区区10%的耕地拥有灌溉设施,剩下的大片土地只能望天收。

因为缺水,全国竟有高达60%的农田被迫抛荒,这碗饭,等于是向整个国家的基础设施发出了最严厉的质问。

为了让种子不被渴死,援助方甚至不得不亲自上阵,协助当地修建水渠,试点太阳能水泵。

接着是“技术的鸿沟”,你不能指望用延续了千百年的古老方法,去伺候一个现代化的农业优良品种。

这面镜子又照出了当地农业的原始面貌:“刀耕火种”依然普遍,为了生存而砍伐森林去种植玉米,导致土地在几年内就迅速荒芜。

中国团队带来的不仅仅是种子,还有无人机、烘干机等一整套现代农业技术,这些设备的出现,既是实实在在的帮助,更是一种对落后现状的猛烈冲击。

中国工程院院士柏连阳在实地考察后,曾给出了一个令人痛心的诊断:“良田、良机、良法,一样都没有”,这个评价可谓一针见血,这碗饭的价值,远不止填饱肚子那么简单。

它以一种不容置疑的方式,迫使所有参与者,都必须正视并着手解决那些被长期忽视的、深层次的系统性短板。

送米还是送未来

这碗饭,不仅考验着技术和基建,它更像一杆精密的秤,称量着外来援助的模式、当地社会的接受程度,以及那些根深蒂固的生存观念。

过去,国际社会也曾向这里伸出援手,但很多项目都停留在“输血”阶段,比如挖几口井,发一批粮食。

项目一结束,援助人员一走,水井可能废弃,粮食吃完后,一切又回到原点,这种“授人以鱼”的模式,甚至在一些地方催生了“等、靠、要”的依赖心态。

一位环保工作者无奈地表示,改变这种心态,比对抗干旱还要困难,有些村民宁愿卖掉土地去献祭求雨,也不愿投资农业。

中国的援助模式,从一开始就瞄准了“授人以渔”,甚至更进一步,是帮助当地建立起完整的“渔业体系”。

2019年启动的南南合作项目,目标是让马达加斯加成为非洲首个拥有完整杂交水稻产业链的国家,从育种、制种,到种植、加工和销售,一个环节都不能少。

但这杆秤也称出了本地民众心中的复杂情感,一方面,大家渴望丰收,另一方面,又充满了疑虑,目前大部分稻种仍需从中国进口,价格对当地人来说相当高昂。

农民塔希依里就希望能买到更便宜的本地种子,还有人担心,外来的杂交水稻会冲击本地的传统品种,形成新的技术依赖。

这碗饭的推广过程,更是一场生存与未来之间的博弈,当中国专家看到当地人为了活下去而捕食狐猴、砍伐森林时,他深刻地理解到,“眼下活下去比未来更重要”。

这碗饭的真正意义,或许就在于,它通过解决“眼下”的生存危机,才为“未来”的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创造出了哪怕一丝丝的可能性。

让种子学会说马语

这碗饭的终极形态,不应该永远是“援助的饭”,它必须变成“自己的饭”。

它的未来,在于能否从一颗远道而来的种子,真正在这片土地上扎根、变异,成为马达加斯加自己的希望。

这是一场艰难的本土化攻坚战,在桑巴瓦的试验基地,柏连阳院士的团队,正顶着说来就来的台风和洪水,艰难地进行着本土化制种的技术攻关。

每一次极端天气,对他们来说都是一场严峻的考验,这关键的一步,象征着从“依赖进口”到“自主生产”的根本性跨越。

援助的理念,也悄然发生了变化,重心从“送种子”全面转向“送人才和产业链”,中国和马达加斯加共建了联合实验室,甚至计划合作创办农业大学。

目标很明确:培养出一批能自己解决问题的马达加斯加本土专家。

这种深层次的合作,也让中国专家认识到,援助从来不是单向的输出,而是一个共同成长的过程。

国家层面的接纳,则为这个故事写下了最动人的注脚,马达加斯加政府将金色的稻穗印在了国家的货币上,让它成为一种国家符号,中马合作的杂交水稻田,甚至成了一个吸引游客的观光景点。

2023年,马达加斯加的官员专程前往长沙,在袁隆平院士的墓前,恭敬地献上了一碗在非洲土地上种出的杂交水稻。

当地官员在丰收节上感慨,如果袁隆平院士在天有灵,看到这一幕,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

这表明,这碗饭早已超越了食物的范畴,被内化为国家发展叙事的一部分,成为一种对未来的庄严期许。

信息来源

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9

标签:财经   岛国   中国   出手   人口   压力   世界   马达加斯加   水稻   种子   国家   土地   未来   非洲   饥饿   蝗虫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